书城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6815500000048

第48章 脚踏实地,在取舍中觅得突破(11)

哲学家来到她的家中,对女人的父亲说:“您的女儿呢?请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回答说:“你来晚了10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优柔寡断换来的是终生的悔恨。

犹豫的人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却又被选择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蒙蔽了眼睛,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怎样。面对重大选择时,他们会一再拖延到来不及的地步。他们唯恐今天决断了一件事情,也许明天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以至于自己可能会对第一个决策后悔。

犹豫不决的人常担心事情的凶吉好坏,今天做出一个抉择,明天会发生更好的可能性,总是不敢做决断。他们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埋没很多好想法。有人喜欢把重要的问题搁置一边,留待以后去解决,这实在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假如你染上了这种习性,就应赶紧下大力气去练习一种敏捷而有决断力的本事。无论当前的问题多么严重,需要你瞻前顾后权衡利弊,你也不要一直沉浸在优柔寡断之中。假使你仍然心存一种凡事慢慢来或干坏了再重新考虑的念头,你是注定要失败的。

威廉·沃特说:“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韧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得小人物们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困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今天,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出类拨萃,却缺乏果断的个性而沦为平庸之辈。要知道,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信心百倍地做出自己的决断都是一个悲剧。许多人正是因此遭致失败,而非缺乏能力。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耽搁和延误。

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往往会使你错失成就事业的良机。

比别人快一点

做事有“心机“者,常常比别人快一点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从而做出正确地决策,拓展出另一片人生新天地。

日本的“电子之父”松下幸之助,是一位富有智慧、善于创造金点子的成功人物,每当人们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靠的是比别人稍微走得快了一点。”

1917年,松下幸之助在决定自己事业的方向上,靠的就是在自己智慧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超前意识。有关电的行业在当时还只是凤毛麟角,但松下幸之助深信电作为一种新式能源,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欲望。灿烂的电气时代如同电灯一样将会照亮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投身电器制造,也一定会前途灿烂。尽管在创业伊始,他就受到挫折和打击。然而,这种超前意识使他具有了坚强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正是由于“稍微走得快了一点”才使得“松下电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新的和平环境里人们又重新燃起生活和工作的热情。睿智的松下幸之助又“超前”地看到“新文明”将带来世界性的“家电热”。对于“松下电器”,既是一次发展壮大的机会,也是一次艰巨又严峻的挑战。松下幸之助正是凭借着“稍微走得快一点”,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调整和技术改革,从而使“松下电器”在新的挑战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美国和西欧时发现:欧美强大的生产主要基于民主的体制和现代的科技,尽管日本在上述方面还相当落后,然而这一趋势将是历史的必然。松下幸之助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超前趋势,在日本产业界率先进行了民主体制改革。政治上他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建立了合理的劳资体制和劳资关系。经济上他改革了日本的低工资制,使员工工资超过欧洲,接近美国水平,并建立了必要的员工退休金,使员工的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劳动制度上实现每周五天工作日,这在当时的日本还是第一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一改革并非单纯增加一天休息,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好的工作成就产生愉快的假日;愉快的假日情绪会导致更出色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生产才能突飞猛进,效果才能日新月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有“心机”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比别人早一步,都要比别人更迅速地掌握未来的动态、资讯和走向。什么事都能先人一手、先人一着,等他人追赶的时候,你大步向前,又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因而你会永远处于领先的位置。

总是步别人后尘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如此一来,成功永远属于别人,自己得到的只是残羹冷炙。做事有“心机”的人不随大流,眼光独到,在别人还没“睡醒”之前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有“心机”的人非常积极活跃,在他们心目中也许并没有很多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感觉敏锐,变动得非常快,以行动作为自己的方向,尝试新的途径,接受新的信息,能先于别人下手,所以,经过一番奔波忙碌之后,必然能取得某些有价值的成就。

时势造英雄。意思就是说,时代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应了时势的人都可能获得成功,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还有速度的较量。比别人快一点,就意味比别人领先一点。

比别人快一点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人思维的突破,对事物敏感度的体现。勇敢地率先借用这种时势,就是英雄造时势。被强化的环境就是一种新的时势、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地理环境、交际环境,还是职业环境、人文环境,每一次改变都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一次比别人快一点都意味着新的思维将发现巨大的财富资源。

做事有“心机”的人,是深悟比人快一点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的。因此,他们在与实力相同的竞争者比赛时,常会力求比别人快一点。

比别人快一点,意味着完全占领控制财富和宝藏的制高点,意味着你是新生事物的主宰者。

置之死地而后生

面临进退皆难的境地时,庸庸碌碌的人总是做出消极的选择,一生卑微;而有“心机”的人总是做出积极选择,在逆境中实现了人生的涅槃。

一位原籍北京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能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在这期间,他替人割草、放羊、刷盘子,只要有人能给口饭吃,他就会暂时停下他那疲惫的脚步。

有一天,正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刷盘子的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他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就选择了线路监督的职位去应聘。

过五关斩六将,眼看着就要得到那年薪35000澳元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你有车吗?会开车吗?这份工作时常要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初来乍到,糊口都成问题,能有车吗?但为了得到那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位,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有!也会开!”

“那么,三天以后你开着车来上班吧!”主管说。

几乎身无分文的他三天要买车、学会开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这位留学生向他的一个朋友借了500澳元,在旧货市场上买回了一辆旧的不能再旧的甲壳虫轿车。

第一天,他看着朋友开车;

第二天,他自己颤抖着双手在草地上歪歪扭扭地开车;

第三天,他开着那辆老爷车、左右摇晃着去上班了。

如今,这位中国留学生已经是那家电讯公司的业务主管了。

他的胆识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这位中国留学生当初在应聘时如果稍一犹豫,不拿出一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劲儿,不把自己置于悬崖边上,放弃自己的后路,说不定至今仍在哪家餐馆刷着盘子,或者给哪个农场主剪着羊毛。

正是因为面临这种无退路的境地,这位留学生才能集中精神奋勇向一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别人这样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不要将自己置于悬崖边上,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等等。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事物在未有结果以前,所有的可能都是存在的。比如,我们给别人做某种承诺时,就不能将话说得太满,否则,当不利于你承诺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时,我们自己便没有了一点回旋的余地,反而会给人一个不诚实的不良印象。

但是当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时,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作出积极的选择,获得好的结果。切不可思想僵化,将适宜彼时彼地的生活策略不经思考地照搬照套,否则我们将一生庸庸碌碌,而不会像有“心机”的人那样绝处逢生,实现人生的飞跃。

当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当某件事情的发展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人需要有一点“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才能争取到新的生存机会。

不要害怕犯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真正面对错误的人,才能正确的解决它。

王军是某化工厂的财务人员。一天,他在做工资表时,给一个请病假的员工定了个全薪,忘了扣除其请假那几天的工资。于是王军找到这名员工。告诉他下个月要把多的钱扣除。但是这名员工说自己手头正紧,请求分期扣除,但这么做的话,王军就必须得请示老板。

王军认为,老板知道这件事后一定会非常不高兴的,但王军认为这混乱的局面都是因自己造成的,他必须负起这个责任,于是他决定去老板那儿认错。

当王军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犯的错误后,没想到老板竟然说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人事部门的错误。王军强调这是他的错误,老板又指责这是会计部门的疏忽。当王军再次认错时,老板看着王军说:“好样的,你能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主动承认,不推到别人的身上,这种勇气和决心很好。好了,现在你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吧。”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从那以后,老板更加器重王军了。

犯了错误的之后,不要采取消极的逃避态度。你应该在发现错误的时候,马上想一想自己应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弥补过错。只要你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勇于承担责任,错误不仅不会成为你发展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向前的推动器,促使你不断地、更快地成长。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错误也不例外,关键就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它,以怎样的态度去处理它。

如果只是顾全面子,一味逃避的话,那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小刘在一家工厂任技术员。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被提拔成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的生产技术工作。小刘因为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渐渐地滋生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也不尊重别人的意见。

有一次,车间的生产线发生了一些问题,产品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他看过之后,便立即断言是原料的配比不合适,认为在投放新的一家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后,原有的配比必须改变。根据他的意见,工人们做了调整,但情况仍不见好转。此时,另一位技术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问题的症结并不是新的原料或原料配比不合适,而是设备本身的问题。对此,这位小刘从内心觉得技术员的看法很合理,但是,他觉得自己是负责全车间技术与工艺的领导,如今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反而不如一位普通技术员,如果承认,岂不太没有面子了?

为了顾面子,他一方面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布置专人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调整。但是由于贻误了时机,问题最终还是爆发了,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小刘在羞愧之中提出辞职。

不慎犯错的最佳对策便是勇敢承认。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是我们自己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总是难免的。对待失误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行的体现。是自己的责任就要一肩挑,一定不能推卸,要诚恳地承认错误,并积极地寻求补救的办法。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也不要急于替自己辩白,应首先着眼于公司的利益,等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事情的真相自然会浮出水面。如果你确实被误会了,你的同事和上司也会在事实中看到,还你一个清白。你一定要相信,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做成大事。

人一生所可能犯的最大错误是,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赢家不怕犯错,只怕因为怕犯错而不敢尝试。有的人成功了,只因为他比我们犯的错误、遭受的失败更多。“难道有永远的失败吗?不!我宁可一千次跌倒,一千零一次爬起来,也不向失败低一次头。”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不会永远与失败相伴。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做事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面对错误,大多数人虽然认为自己错了,但地没有勇气承认,或把犯错的理由归结于别的因素。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出来,勇敢地坦白:“这件事没成功,是我的错……”在下属看来,承认错误意味着要受的责罚;在领导则认为沉默和“合理的托辞”意味着逃脱责任。

有的人喜欢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工作中出现一些小问题也不愿深究。他们的观点是:如果我所犯的错误性质十分严重,我一定会承认的;如果是芝麻大的一点小错,再那么认真地计较,难免有点小题大做,依我看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你也是这样看待错误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工作无小事,更无小错,1%的错误往往就会带来100%的失败。

假如你犯了错且知道免不了要受责,抢先一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失为最好的方法。自己谴责自己总比让别人骂好受得多。如果领导发现之前,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把责备的话说出来,十有八九他会宽大处理你,而原谅你的错误。

不要把错误当成负担,而是应该当成你办事过程中的发动机。

敲开成功的大门

做事有“心机”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总能倾注他们全部的热情,也正是这些激情和冲劲,成了他们做事的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