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6815500000018

第18章 保持本我外圆内方(13)

5给对方一点希望之光。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着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圆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甚至产生偏激言行。这时,你不要把话说死,不妨说:“这件事比较棘手,让我看看再说。”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又使对方不至于感到绝望,从而使情绪趋于稳定。

6.当别人来求助于你时,你知道自己帮不了忙,但也应热情接待。对于求助者的苦难和求援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于坦诚说明帮不了忙的原因。如有可能,也可以帮助对方出一些主意或建议,还可以提供一些别的求助线索。这样就能免除求助的误解,使他明白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你帮不忙,求助者也会感激你,因为你尽了最大的努力。

拒绝别人一定要巧妙有“心机”,这样,既可以使你不至于勉为其难答应承诺,也不会让对方陷入尴尬,无地自容。

曲径通幽化解尴尬

做事不能一根竿子伸到底,要学会运用“心机”。面对尴尬时,要学会“绕”,做到“曲径通幽”。

前苏联有位外长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这位外长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该国领空的事件,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你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来的?是导弹吗?”只见这位外长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扔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石头敲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石头能敲落下高空侦察机吗?这位外长回答的显然是绕了一个弯子,但是绕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本国的军事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呆滞、凝重,而“是用石头敲下来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无独有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同样精彩的“绕弯子”的故事。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地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在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本事。

有些人说话,往往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否则就会办砸事。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就要学会绕弯子避免正面碰撞。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讳的方法来向对方发出某种寓有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以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你却忘记了,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在做事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不能直接达到目的的时候。这时,你必须学会多绕几个圈了,用“迂回曲折”之法逼近你的目的地。

像钟表一样准时

有“心机”的人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在为人处事中一定会像钟表一样准时。

在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李文静就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差的人。有一次,在他的再三努力下,他的客户,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经理终于给了李文静回音,让他在星期三上午9点到经理办公室去,与他面谈公司软件的项目。

但李文静在那天去见该经理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迟到了15分钟。等他到时,经理已经离开了办公室,去出席一个会议了。过了几天,李文静便再去见该经理。经理问他那天为什么迟到,害得自己白等了半个小时。李文静回答道:“洋森先生,那天我在9点15分来的呢!”“但是约定的时间是9点钟呀!”该经理提醒他。

李文静还是不服气,以狡辩的语气回答道:“我知道的。但是我以为迟到了15分钟是无关紧要的,你就等不及了吗?”

该经理很严肃地说:“无关紧要?你要知道,准时赴约是件极重要的事件。在这件事上,你已经失去了你所向往的那笔业务,因为已在当天下午,公司又接洽好了另一个人了。我要告诉你,你不能认为我的时间不值得,以为等一二十分钟是不要紧的。老实告诉你,在那一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还预约好两件重要的谈判项目呢!”

李文静的做法太糟糕,因为他浪费时间太多,从而失去了已经落入手中的好机会。

在现实工作中有许多人,可能也包括你,因为时间观念差,而失去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平时你会不难发现,在你的身边,经常有迟到早退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人,你也不难发现,他们经常受到上司的斥责甚至辞退。在那些人中,不乏才华横溢,能力突出者。

人生就好像一次赛跑,和你竞争的就是“时间”。而时间抓住了就像是金子,抓不住就像流水。时间给忽视它的人留下了遗憾,给准时做事的人献上的是众多的成功机会。如果你不会管理时间,你就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一无所获。

因为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更显得它难能可贵,科学家们永远不会找到一种时间的替代品。时间时时处处都很重要,它往往是各种问题,各种场合的事实核心和关键。在社会交际中尤其如此,谈判时,你是否能按时坐在谈判桌前,上班时你能否准时坐在你的办公桌前,让你的老板看到;约会时,你是否能按时到达与异性的约会地点……假如你在这些时候,这些场合错过了时间老人的提示,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失败。所以,如果你想有一次成功的交际,就一定要像钟表一样准时。

时间是所有物品中最有价值最值得去珍视的物品。

做事要按规矩出牌

每一件事的运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则。照规矩做事,是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保证,没有规矩什么事都是杂乱的。

清代红项商人胡雪岩每做一桩生意时,都履行应该遵守的商业规则,比如绿营兵军官罗尚德上战场之前在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存了一笔银子,当胡雪岩开出存折时,他坚决不要,因为一来他相信胡雪岩的信誉,二来怕自己上战场后,凶多吉少,要不要存折无所谓。但胡雪岩坚持开出存折,称这道手续不能省略。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出存折,这是照规矩办事。又比如胡雪岩与古应春等人合伙卖蚕丝,一下子赚了10万两银子,除去必要的开支外,赚来的银子所剩无几。既然是合伙,胡雪岩仍然坚持分出红利,他说即使自己没有赚到一文钱,红利该分的还是要分。与合作伙伴均分红利,这也是照规矩办事。

正是因为胡雪岩照规矩办事,天下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信任他,所以,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被称做“商人典范”的犹太人更是讲究按规矩出牌。

一个外国人到海外旅行,回来时将一颗宝石藏在鞋里企图不通过纳税入境,结果被当地海关查出扣留。与外国人同行的犹太人看到这种情况时,奇怪地问道:“为何不依法纳税,堂堂正正地入境?”按照国际惯例,像宝石之类装饰品的输出费,一般最多不超过8%,如果照纳输入费,堂堂正正地进入国境,若想在国内再把宝石出卖时,只要设法提价8%就行了。因此说,犹太人的依法纳税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反映了犹太人按规矩做事的特点。

犹太人遵守约定,做事的规矩便是绝不偷漏税。犹太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人都重视交税,在犹太人心中,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纳税是和国家所订的无形的契约,谁偷税、漏税、逃税,谁就是违反了和国家签的契约。违反契约,对犹太人来说是无法原谅的。

犹太人以极强的做事能力著称于世,在犹太人看来,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毁坏。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毁约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谁如果毁约,其人格是卑鄙的,他的事业必然失败。契约一旦签订,就是生效了,不但自己遵守,也要求对方严守契约,对契约绝不允许发生含糊两可的情形,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是不可以更改的。

犹太人在与人打交道、做生意时,由于对对方不了解,不知道对方在做事过程中是否会守约,所以他们开始不太信任对方。尤其是第二次与不守约的人交往时,犹太人根本不会相信所签订的契约。因此,在与犹太人交往中,要想博得犹太人的信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遵守契约,无论发生什么突变,以及特殊的环境之下,都要完全地做到这点,否则你便是枉费心机。

照规矩做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1.能建立信誉。良好的信誉的建立,与做事者能够坚持规矩做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规规矩矩地按照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大家都应遵守的规矩做事,才能使人信服,也才能建立起信誉。不顾章法,不按规矩做事的人,是没有人会相信他的。

2.能保障安全。这个安全,主要是指利益上有所保障。比如犯法的事不做,做了就是没按规矩来,这样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又比如再要好的朋友,在生意上有合同该签订的一定要签订,该怎么签怎么订,就要照规矩去办。因为只有按规矩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合同,才能对合作双方产生约束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双方的利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与人交往不要操之过急

保持平静的、持续的接触,这样拓展出来的人际关系才是值得信赖的。

小李参加一个社交聚会,交换了一大堆名片,握了无数次手,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几天后他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几天前见过面,也交换过名片的“朋友”,因为那位“朋友”名片设计特殊,让他印象深刻,所以记住了他。这位“朋友”也没什么特别目的,只是和他东聊西聊,好像二人已经很熟了那样,小李不大高兴,因为他对那个人没有业务关系,而且也只见了一次面,他就这样子打电话来聊来,让他有被侵犯的感觉,而且也不知和他聊什么好!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形常会出现,以小李这位“朋友”来看,他有可能对小李的印象颇佳,有心和他交朋友,所以主动出击,另外也有可能是为了业务利益而先行交往。但未免操之过急。

有人曾作了个有趣的实验,打电话给他家附近的家庭主妇:“我们是消费者协会的,为具体了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太太们无所谓地说。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打给了这位太太。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您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您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实在是件不太礼貌的事,但多数时候也被同意,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的,他们没有打过第一个电话,而直接有第二个电话的要求时,却遭到了拒绝,他们最后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5%,后一种只有25%。

据此可知,向人有所请求,应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浅及深,由轻加重才是。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被对方断然拒绝。

同样的,拓展人际关系是一种必然行为。但在社会上有一些“法则”还是必须注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致弄巧成拙。

这个“法则”就是“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而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一回生,二回熟”还太快了些,“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则是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对方不知不觉的。

之所以要“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是因为几个原因:

1.人都有戒心,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对方对你采取的绝对是关上大门的自卫姿态,甚至认为你居心不良,因而拒绝你的接近,名人、富人或有权势之人,更是如此。

2.每个人都有“自我”,你若一回生,二回就要熟,必然会采取主动的态度以求尽快接近对方。也许对方会很快感受到你的热情,也给你热情的回应。可是大多数人会有受到压迫的感觉,因为他还没准备好和你“熟”,他只是痛苦地应付你罢了,很可能第三次就拒绝和你碰面了。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有“心机”,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尺寸和温度,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