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成就命运
6815400000036

第36章 养与善与人交流(2)

在公司里有时会听到,有人对旁人夸道:“您今天穿的这件衣服,比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好看多了”,或是“去年您拍的那张照片,看上去您多年轻呀”,这些话乍听起来的确是赞美之意,但仔细推敲,都是用词不当的典型例子。前者有可能被理解为指责对方“前天穿的那件衣服”太差劲,不会穿衣服;后者则有可能被理解为是在向对方暗示:你老得真快!你现在看上去可一点儿也不年轻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避免这种不合理的赞美之词。

赞美别人,应当有感而发,诚挚中肯。第一要则,就是要实事求是,力戒虚情假意,乱给别人戴高帽。夸奖一位不到40岁的女士“显得真年轻”,还说得过去;要用它来恭维一位气色不佳的60岁老太太,就过于做作了。离开真诚的态度,赞美将毫无意义。

有位西方学者说:面对一位真正美丽的姑娘,才能夸她“漂亮”,面对相貌平平的姑娘,称道她“气质甚好”,方为得体,而“很有教养”一类的赞语,则只能用来对长相实在无可称道的姑娘讲。

他的话讲得虽然有些率直,但却道出赞美别人的第二要则:需要因人而异。男士喜欢别人称道他幽默风趣,很有风度,女士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年轻漂亮,富于智慧,老年人乐于别人欣赏自己知识丰富,身体保养好,孩子们爱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懂事。恰当地道出他人内心之中渴望获得的赞赏,适得其所,善莫大焉。这种“理解”,最受欢迎。有一个反面的例子: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有两位翻译大家,严复和林纾,一个译科学著作,一个译小说,在当时影响都很大,所以康有为有一首诗,其中一句“译才并世数严林”,就是称赞他们两位。其实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的翻译是靠助手给他讲述大意,他再用文言文写下来的,而严复则精通外语。所以严复看了这首诗后,不但不高兴反而很生气,觉得把自己和一个不懂外文的“翻译家”相提并论,很掉价。而林纾对此也不满意,认为真要夸的话应该夸自己的古文——他对此相当自负,翻译小说不过是应付糊口的需要罢了。正因为康有为没有“理解”严林二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出现了“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尴尬。

赞美别人的第三要则,是话要说得自自然然,不露痕迹,不要听起来过于生硬,最好能先做一些铺垫,至少要搞清楚情况再发言。

当着一位先生的夫人之面,突然对他来上一句:“您很有教养”,会让人摸不清头脑。可要是事先知道这位先生的领带是其夫人为他选定的,那么称赞一句:“先生,您这条领带真棒!”一句话就明里暗里的夸了两个人,当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对人家两位的关系都没有搞清楚,上来就夸“先生这么英俊,肯定很有异性缘吧!”不招来夫人的白眼才怪呢,虽然这话要是在别的场合会引来会心一笑。

还有个别人乐于赞美异性,轮到面对同性时,却尊口懒开,“惜言如金”。这种人,难有挚友密友。在商务场合更要注意男女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要只对地位高的人大加夸赞,而忽视了其下属或其他地位较低的人,当然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但至少不要明显的表示出倾向性来,否则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赞美对象是需要加以区分的,但区分的目的是据之以使用合适的赞美之词,避免用词千篇一律、重复乏味,而不是根据对方的性别或地位来判定值不值得予以关注。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应当少夸奖自己,多赞美别人。除了必须进行的自我评价之外,猛夸自己,认定自己一贯正确,举世无双,是极不理智的做法,对人脉拓展有害无益。

美国社会里赞美随处可见,你可以在大街上听到这样话:“嘿伙计,你的帽子真棒!”然而这样的赞美往往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拿出你的勇气,试着赞美一下别人。

学会感激

“谢谢!”这句话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如运用得当,却会让人觉得意境深远,魅力无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出“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必要之时,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照顾、支持、喜欢、帮助,表示必要的感谢,不仅是礼貌上应当具备的教养,而且也是对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最直接的肯定。这种做法,不是虚情假意,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需的。在这方面,太过矜持木讷而不愿道谢,弄不好会导致交往对象的伤感、失望甚至抱怨,对人际交往产生负面的影响。

其实,感谢也是一种赞美。对它运用得当,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恩惠领情不忘,知恩图报,而不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之辈。在今后“下一轮”的双边交往中,必定会因为自己不吝惜这么简短的一句话,而赢得更好的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需要认认真真地对他人说一声“谢谢”的机会是很多的:

受到他人夸奖的时候,应当说“谢谢”。这既是礼貌,也是一种自信。旁人称道自己的衣服很漂亮、英语讲得很流利时,说声“谢谢”最是得体。反之,要是答以“瞎说”、“不怎么地”、“哪里哪里”、“谁说的”、“少来这一套”,便相形见绌多了。

获赠礼品与受到款待时,别忘了郑重其事地道谢。这句短语,是肯定,也是鼓舞,是对对方最高的评价,令对方觉得自己的心思没有白费。

得到领导、同事、朋友们明里暗里的关照后,一定要去当面说一声“谢谢”。坦然受之或装作不知道都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既然人家已经表示好意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当面道谢,可以让对方明白你感受到了其好意,同时也借此表明你迟早会做出回报。

在公共场合,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也应该当即致以谢意,哪怕只是按电梯按钮这样的小事。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氛围。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我们在公共场所应当能常常听到诸如“谢谢!”“不客气!”这样的对话。

在具体操作中,感谢他人有一些常规可以遵循。在方式方法上,有口头道谢、书面道谢、托人道谢、打电话道谢之分。一般地讲,当面口头道谢效果最佳。专门写信道谢,如获赠礼品、赴宴后这样做,也有很好的效果,显得正式。打电话道谢,时效性强一些,且不易受干扰。而托人道谢一般效果会差一些,除非受客观条件所限,尽量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感谢他人,还有场合方面的考虑。有些应酬性的感谢可当众当时表达,不过要显示认真而庄重的话,最好专程致谢,应在其他人不在场之际表达此意。既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还便于双方进一步的交流。

表示感谢时,通常应当加上被感谢者的称呼。例如:“张小姐,我专门来跟您说一声‘谢谢’。”“刘总,多谢了。”越是这样,越是显得正式。

表示感谢,有时还有必要顺便提一下致谢的理由。比如:“易先生,谢谢上次您在制作广告方面的帮助”,表明你对这件事情记得很清楚,也很重视,所以郑重道谢。

表示感谢,最重要的莫过于要真心实意。为使被感谢者体验到这一点,务必要做得认真、诚恳、大方。话要说清楚,要直截了当,不要连一个“谢”字都讲得含混不清。表情也要加以配合:要正视对方双目,面带微笑。必要时,还须专门与对方握手致意。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分寸,过于热情了说不定会让对方觉得你另有所图,而冷淡的道谢则显得是在敷衍,还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并不需要做太多事,适时适当地说出一声“谢谢”,往往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人际关系提供一道良好的润滑剂。

委婉拒绝

人际交往中,往往有些事情是要拒绝的,拒绝不合适的馈赠,拒绝不情愿的邀请,拒绝不合理的要求,都是难以避免的事。虽然会有一时的尴尬,但如果拒绝是在当时情形下的理性选择,那就不要担心这条人脉可能会因此而受损,事实上,有时拒绝才是本着对人脉负责的态度而做出的决定,否则,谁不希望皆大欢喜呢?

例如,客户邀请自己赴宴,能去就答应下来,但如果在某些敏感时期不合适去就最好明确拒绝。说清楚自己的立场,明白商业规则的对方自然也能理解。不要当面作“欢欣鼓舞”状地接受了下来,届时又出于种种考虑而不出席,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敷衍玩弄,反而伤害了对方的感情。

不过需要拒绝时,应以适当的形式将此意表达出来,不要把话说绝,别让别人感到难为情。

在我还是公司公关部门经理的时候,在我们公司即将召开一项新产品发布会的前三天,我的一个记者朋友打电话邀请我一块坐坐,他说时间地点随我选,内容主要是好长时间没见,叙叙旧。我知道他现在刚好是这个领域里的资深记者。如果我去跟他谈,很容易让他捕捉到一些关于新产品的信息,而这目前还是公司的高度机密,决不允许外传的,他之所以主动邀请我必定是从哪里获悉了新产品发布的消息,他是想从我这里得到证实或者更多的消息。所以不能答应这个邀请。于是我就对他说:“老张,很抱歉,我想你也知道了,我们公司这段时间正忙着新产品的发布,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不太适合见面,等过一阵我们再找机会好好聊聊?”老张也是个明白人,也就没有再深究,寒暄几句我们就挂了电话。后来我们还是好朋友,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任何芥蒂,因为双方都明白各自都有各自的职业操守。

通常,拒绝应当机立断,不可含含糊糊,态度暖昧。别人求助于自己,而这个忙不能帮时,就该当场明说。当时拍了胸脯,此后却一拖再拖,东躲西藏,最后才说没办法。既误事,又害人。

但明确的态度是一回事,而具体的操作则是颇有讲究的。从语言技巧上说,拒绝有直接拒绝、婉言拒绝、沉默拒绝、回避拒绝等几种方法。

直接拒绝,就是将拒绝之意当场明讲。采取此法时,重要的是应当避免态度生硬,说话难听。在一般情况下,直接拒绝别人,需要把拒绝的原因讲明白,令对方不致产生误会。同时还应该向对方表达歉意:自己既然“受之有愧”,那就只好“却之不恭”了。

有人对拒绝的借口不屑一顾,实在不够理智。若是客户在商务交往中送了现金,按规定不能接受,但总不能不近人情地质问对方“用心何在”。不妨采用婉转的语气,来拒绝馈赠,可以说:“某先生,实在要感谢您的美意,但我们公司规定不能接受礼金,倘若我收了,也许下次和您谈判的人就不会是我了。”这样对方就不好强人所难了。

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去表达拒绝之本意。与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尊严,所以是对人际交往影响最小、最应该学习和揣摩的方式。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经委婉拒绝了别人邀请他做官,他说:“你看到过太庙里被当作供品的牛马吗?当它未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衣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的确风光,但一进了太庙,被宰杀成牺牲品,再想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可能吗?”来人一听,只好知趣地走了。庄子没有正面拒绝对方的请求,但使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作了回答。

经常会在电视剧中听到这样的对白,“那,你不说话我就当你答应了啊。”其实这往往是说话者的一厢情愿。实际生活中,“默拒”通常比“默认”多,不说话,不行动,其实就是拒绝了,面对对方冷若冰霜的沉默,知机者自当知难而退了。不过这招最好慎用,因为往往对对方伤害比较大。

另外,有时候还可以尝试避而不答,“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即回避拒绝法,来拒绝他人。回避拒绝,就是避实就虚,对对方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搁置此事,转而议论其他事情。外交发言人们最为谙熟此道,值得借鉴,当遇上他人过分的要求或难答的问题时,均可相机一试此法。

拒绝通常是困难的,但为了人脉之路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有时又不得不对别人说“NO”,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说,以及怎么说,拒绝就不会成为人际沟通的障碍。诚恳道歉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承认错误,不改正错误。在人际交往中,倘若自己的言行有失礼不当之处,或是打扰、麻烦、妨碍了别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及时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维持彼此的关系。

我小的时候,母亲曾经因为一件事情错怪了我,她知道事情真相后立刻向我道了歉。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按照那时的想法,一般大人是不会向小孩道歉的,但母亲却告诉我,无论是谁,做了错事都应该道歉。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凡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就立刻道歉。这样的态度帮我赢得很多人的认可,愿意和我进行交往。

一次,我在部门例会上责怪了一位部下,事后了解到的确是我不清楚实际情况错怪了他。于是在下一次例会刚一开始,我就立刻当众向他道歉:“上次的会议上我错误地责怪了咱们的得力干将,王辉,我要向他做检讨,我没有事先了解情况,同时我也要向各位道歉,浪费了你们宝贵的时间在这里听我说这些话……”这件事后,我发现大家都变得格外尊重我,也愿意更加努力地工作。

胸襟坦荡一些,在确定自己错了之后,绝不能文过饰非,将错就错,更不能一错再错,“以一百个错误掩盖一个错误”。正视现实,勇敢面对,才称得上是强者。不管对方是上司还是下属,是朋友还是普通客户,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得到对方原谅的同时也赢得对方的尊重。

有的人出于自己“面子”的考虑,在犯了错之后也不情愿承认和道歉。其实这是混淆了“面子”和“尊严”。“面子”是别人给的,而“尊严”是自己树立起来的。为了“面子”而遮遮掩掩,纵然能一时瞒过,但时间一长,给人留下没有担待的印象,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尊严”。相反,如同《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及时改正错误,坦然讲出一句“对不起”,不单于“面子”无损,还显得更加具有“尊严”。

日常交往中,道歉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适当地掌握一些道歉的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道歉用语应当文明规范。有愧对他人之处,宜说:“深感歉疚”,“非常惭愧”;渴望见谅,需说:“多多包涵”,“请您原谅”;有劳别人,可说:“打扰了”,“麻烦了”;一般场合,则可以讲:“对不起”,“很抱歉”,“失礼了”。

第二,道歉应当及时。意识到自己错了,最好尽快向对方说“对不起”,否则拖得越久,就越会让人家觉得“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而在某些气氛紧张的时刻,及时冷静的道歉,还有助于当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免冲突激化,因小失大。

第三,道歉应当大方得体。道歉绝非耻辱,故而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完全彻底。不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让人不知所云,感受不到你道歉的诚意。措辞上也要注意别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这一类的话,这反而可能让人看不起,那就真的失去“尊严”了。

第四,道歉可以委婉含蓄。有些道歉的话当面难以启齿,或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微妙之处,那么通过书信、赠物等方式表达歉意也许能收到奇效。例如对西方妇女而言,令其转怒为喜,既往不咎的最佳道歉方式,莫过于送上一束鲜花。这类借物表意的道歉,会有极好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