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成就命运
6815400000002

第2章 雍容有度,铸造良好性格的习惯(1)

半瓶子性格的尴尬

正如衣服可以分为大、中、小码一样,人群其实也可以按照大、中、小的结构来划分,比如目前的城市就存在着这样三种社会群体:大款、中产阶级、小资。其中,大款自然是比较有资格炫耀的一群。依次向下,应该说“小资”阶层没有什么资格表露自己的优越感。

但由于中国人向来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传统观念,所以小资产阶级,倒成了最有优越感的一群。好像比压力,大款没其轻松;比自然,中产阶级没其接近大众。和普通人群相比,那就更数不清了:有钱、有闲,犹如人间神仙。人类爱好炫耀自身优越感的顽疾,在“小资”的身上,如今是发扬光犬了。

恩格斯在对当时的“小资”评价时说这个阶级的性格,缺乏魄力和进取心,它在政治上也自然具有这个特点。而今天“小资”的概念,只是一种时尚话语。实际的情况通常是:他们虽然像中产阶级一样追求品位、讲究格调,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通常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不可能像中产阶级那样从容、体面。“小资”具有缺乏魄力和进取心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品位与格调,注定经常是尴尬地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半。

但是,只要更换一下概念,这些时尚的制造者,就能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小资”十分向往欧陆风情的生态园林住宅,广告上说,那里有“夏威夷的沙滩”“加勒比海的阳光”“巴厘岛的热带风情”“富士山的樱花味道”……但是以“小资”目前的购买能力来看,恐怕最多也只够买三室两厅中的一个阳台,或者半个卫生间。可是“小资”,又不甘心像打工仔那样租房子,于是就搞出了“异性同租”的新概念,并且美名曰“新同居时代”。

“小资”没有条件承办“周末派对”、“音乐沙龙”之类的家庭社交活动,但又嫌“AA制”太俗了,于是便搞起了“起源于澳洲、风靡于美国”的“六人晚餐”,多一个人不行,少一个人也不行。

小资对中产阶级的“上海别克”或者“广州雅阁”望尘莫及,不过他们从环保的角度认为:买家庭轿车是中国人的一大恶俗。但小资又不肯坐公共汽车,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坐地铁,并且还常常会自作多情,进入《巴黎最后一班地铁》那种角色。

有人在“宜家”家具店门口,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看,这东西太大了,我的‘奥迪’放不下,你的‘高尔夫’也不行……”顾客很可能是中产阶级。因为对于坐地铁而来的“小资”来说,他们不会买大件,“小资”的情趣和购买力,决定了他们只会买一些百儿八十块的小摆设,像花瓶、果盘、相框、CD架、香皂盒、浴帘、杯垫……这些小巧玲珑的“宜家”小摆设,已经足够他们自娱自乐了。对于相当一部分“小资”来说,他们买一套阿曼尼西装也比较吃力,所以他们对那些身穿阿曼尼的中产阶级嘲笑道:“不打领带像民工,打上领带像推销员。”

在“小资”眼里,大款土,中产阶级俗,只有自己最懂格调、最有品味。事实上,中产阶级对“小资”也没什么好感。比如在广州,中产阶级现在就管“小资”叫“小鸡”,一则因为粤语“资”与“鸡”正好同音,二则表示对“小资”的蔑视。不管这些纷争多么热闹,其实都不过是人群之间,相互显示优越感的闹剧。

在这个物质化、欲望化、消费主义的时代,人们逃脱不掉攀比的陷阱、诱惑和刺激,这使得每个人都不甘心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因而为了进行脆弱的自我保护,人们往往会暴露出很多恶习。

其实,只要有自己的生活标准,根本没有必要和谁比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比别人突出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攀比,打肿脸充胖子。

人世间最难以衡量的,莫过于人的个性。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虚妄的攀比炫耀,最多是一时冲动发泄,舒缓一下神经而已,不是治本的方法。

不要情绪冲动

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似乎大多数的女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情场中,感性总是多于理性的。有时,就是因为女人的感性,所以获得了与男人不一样的灵感和收获。然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合时宜地表现出过分感性时,亦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旭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职员,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文字水平,均是单位一流水平的,这一点上司也是充分肯定的。平时,旭的热情大方、率真很受同事欢迎。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像旭这样的率直和不加掩饰的性格,在职场中有时却是个大忌。

前不久,单位提拔了一个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和业绩都不如她的女同事。旭很生气,平时上司就对这位女同事特别关照,什么提职、加薪等好机会都想着她,好事几乎都让她承包了,眼看着处处不如自己的同事,一年之内竟然被“破格”提拔了三次,可自己的业绩明明高出她好几筹,上司却视而不见,只是一个劲儿地让她好好工作却与好机会无缘。这次,旭真的恼了,她义愤填膺地跑到上司的办公室去“质问”,并义正词严地与上司“理论”起来,可上司那儿早已准备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旭犯了职场中的大忌——太情绪化了。

旭也想让自己“老练”和“成熟”起来,然而一碰到让人恼火的事情,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碰到问题不想为什么,只凭着感觉和情绪办事,只想干好工作,用业绩说话,在为人处世上太缺乏技巧,常常费力不讨好。尽管事后觉得不值,但当时就是不能冷静下来。

遇到像旭这样的情况,就要好好调节了。首先遇到事情和问题先别急,要冷静思考,领导之所以信任和提拔这位同事,她一定有让领导认可的方面。尤其是碰到恼人的事情,先不要发火,拼命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作决定。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一旦爆发,事后是无法弥补的。还有就是不要苛求什么,学会缓解和释放压力,调整好心态,心平气和地做人做事。

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然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合时宜地表现出过分感性,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大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切的真理,都得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才会为世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就欣然接受。所以,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信念,就如神经系统被下了一道紧箍咒,你的现在和未来,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之间,有一个坚定的判断。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自我。

去年大学毕业的小李,是家里的独生子,喜欢周杰伦那种桀骜不驯的味道。但是工作一年后,小李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他的运气不错,在一家外企人力资源部做助理。上班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天,急忙冲进电梯的小李,发现后面站着的正是昨天刚见过的公司副总,即人力资源部的主管。

小李开始犹豫要不要回过头打招呼,但是他怕自己显得太巴结,又担心人家不一定能记住他,还要当着电梯里所有人作自我介绍。于是他下定决心,就当没看见。没想到后来给副总的秘书送报告,刚巧副总从办公室里出来,却像没看见他一样,目光飘得很远。他开始后悔电梯里的行为,心想副总一定在电梯里看见他了。

没过多久,更倒霉的事情来了。上司带着小李,一起陪着副总和客户吃饭。因为上次的事情,小李很想借这个机会与副总搞好关系。但是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任何表现,仅仅是在内心进行了无数次的挣扎。他被自己太多的想法搅得像个傻子。

在去酒店的途中,刚开始上司和副总说公司的事情。他想,公司的事情,我这个新人不好插嘴,就一直保持沉默。中间副总咳嗽了一阵,他很想趁机问问,副总你生病了吗?但是这个念头一出,他自己都觉得害臊,“谄媚”这个词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倒是他的上司开口了:“最近身体不好?”副总叹了口气说,老毛病,一到秋天就犯。于是,他们又聊到生活。中间小李几次想参与到话题中,又想,人家关系熟悉才谈这么亲近的话题,你有什么资格参与?不要搞得像隔着我的上司巴结副总一样。所以,整个途中,他都是沉默的。

下了车,小李发现副总手上提着一个大大的电脑包,臂弯上还有一件风衣,就想,我是不是应该把他的包和风衣拿过来拎在手上?可是,如果我那样做了,我不就成了跟班的?“小丑”的形象又开始在他的脑子里徘徊了。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副总已经走到了酒店里边,对方公司的人也刚好迎了出来。双方握手时,小李明显看到副总很别扭,似乎还横了他一眼。他越发紧张起来。

吃饭的时候,他简直不知所措了。因为觉得自己地位低下,所以敬酒这种场面上的事情自然应该沉默。与对方公司交流、谈天这种事情,他似乎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他的主管事先完全没有对他交待过。小李觉得自己就像空气一样,干坐在一边。主管后来要他表现一下新人的风范,去给对方的副总敬杯酒。他立刻说自己不会喝酒,敬果汁可以吗?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又没了……

这个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因为主人公不会圆滑处事,内心有太多的个人想法。实际上,任何人不会天生就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养成得的。一个人的看法,有时候往往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小李的犹豫不决,其实就是因为被有形的、无形的许多看法所左右了,比如同事们的以及主管副总的,社会道德的身份观念等也深深影响着他,于是他最后做的,反倒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实这些都是很细节的东西,如果觉得可以做的,没有必要犹豫那么多。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像故事中的这个人,太看重别人的看法和反映,顾虑重重,将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倒办得复杂化了。

要知道考虑事情,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对上不卑不亢,对下恩威并重,并敢于有技巧地说“不”。同时培养自信和综合能力,化复杂为简单。

如果一个人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信念,你的现在和未来,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过度自我展示

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在短暂而操劳的一生中,人们所拼命追求的是些什么东西呢?毫无疑问,人们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其中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人与生俱来渴望被尊重和赞美,强烈反感被批评和恶意中伤。这也是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

一代霸王项羽有言:“富贵不还乡,犹锦衣夜行”,就是说: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回家乡去展示一番,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自我展示心理,深层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些朴素的语言都道明了一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人活着是要为一个体面的位置而拼命奋斗,努力做到不被别人看不起。

但是怎样才能够不被别人看不起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身怀“珍宝”,即便是身怀“珍宝”,也还需要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别人替你宣传,你自己就需要进行一番展示。

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时,就能获取一种高人一等、受人尊重和羡慕的感觉,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将在别人仰慕的目光中沉醉不已。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展示是分不开的,而前者本质上是一个进行自我展示的过程。展示过度就滑进了炫耀的极端,不仅得不到快乐幸福,还会苦恼无比。

小慧是幸运的宠儿,美丽聪明的她一直是异性追逐的对象。也许是从小就被宠坏的原因,她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的确,无论在相貌上还是业务上她都是佼佼者。但她却很少有朋友,特别是在单位,同事们表面上对她笑脸相迎,但实际上都敬而远之。

偏偏小慧也自恃有才有貌,一股从内心里透出来的优越感,使她说话时都有种盛气凌人的样子,而且她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让人感到格外的不舒服。

也许在不知不觉间,具备优越条件的你,一不小心就将自己的优越感展示无遗,但是却没有想到,这种展示会使得周围的人很不舒服,进而对你产生反感。当这种反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有优越感的人,也将失去展示自我的舞台。

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的。再有条件进行自我展示的人,再有资格获得别人夸耀赞美的人,都不应该将自己的优势,毫无节制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也许仅仅就是一个卖弄的姿势、一种炫耀的语气、一个傲慢的眼神,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恶习。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自我实现欲乃是人最高层次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要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这种自我实现欲望的极端也就是虚荣欲的畸形状态。事实上,人的虚荣欲是构成人生追求的主要成分,不可缺少而且最有决定性作用,是一种终级欲望。但是表现过了头,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我们的内心,其实就是这样,为有限度的自我展示、“虚荣欲望”等提供了满足的空间,留有余地,适度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会接踵而来。但是不能过分,否则就是痛苦和伤害了。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和赞美,而强烈反感被批评和恶意中伤。但过犹不及,再有资格获得别人夸耀赞美的人,也不应该没有节制地自我展示。

超级自信有害

富兰克林说:“自信、自大、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人都是需要自信的,没有自信的人始终惶惶不可终日,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自信满满的人神采奕奕,干什么事情都挥洒自如。自信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别人给的。因为自信与否,是在和别人的对照中显现的。人类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相互比较竞争的过程,如果你和别人比较,你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在竞争的过程之中,你明显就会觉得自己的困难比别人小,自己的信心比别人足。

但是自信过了头,不仅办不好事,而且还会显得缺乏涵养。尤其是一个超级自信的人,面对一件许多人确实办不来的事情时,自己夸下海口:一切不过是小事一桩,难不倒我!那么事情办成功了,自然能够增添别人对你由衷的佩服,但是如果办不成呢?那就只能显得你自负透顶、缺乏足够的自知之明。

所以,一定的自信,是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但是自信过了头,将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在高中就很优秀的张华,长得好看,性格又开朗,人缘很好。大学里什么CS、动漫、网聊、网游他都精通,MP3、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填充着他的信心。在学习上,他更加不会将那些从农村考进城的穷小子们放在眼里。

一直以来,他也是一个很少失败的人。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困难并不能难倒他,而他眼中的困难,其实并不多。即便是真正遇到了,他也会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退路。结果往往不出所料地符合他的预期。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他绝对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可以将要得到的攥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