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成就命运
6815400000017

第17章 好习惯赢得好人脉要遵时守约(8)

几千年来,哲学家在推测人性关系中,导出了一条重要的箴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箴言并不是创新的。梭罗亚斯特早在三千年前就把它教给拜火教徒了;孔夫子也于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国宣扬过它;道教始祖老子,也把它教给了他的门生;释迦牟尼于耶稣诞生前五百年,在圣迦河岸宣传过它;印度教的经文典籍,在这之前一千年,就传播过它了。

其实人都需要肯定,尤其是外人的肯定。有外人的肯定,自己的存在便有了充实感,而赞美就是肯定的一种形式。

一个人和朋友一起搭计程车,下车时,朋友对司机说:“谢谢,搭你的车十分舒适。”司机听后愣了一愣,然后说:“你是混黑道的吗?”

“不,司机先生,我不是在寻你开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乱时还能沉住气。”

“是呀!”司机说完,便驾车离开了。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人问他的朋友。

“我想让纽约多点儿人情味,”朋友答道,“唯有这样,这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怎能办得到?”

“我只是起带头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那位司机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20位乘客,他就会对这20位乘客态度和善,而这些乘客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遭的人和颜悦色。这样算来,我的好意就可以间接传达给1000多人啦,不错吧?”

“但你怎能确定计程车司机会照你的想法做呢?”

“我并没有确定呀,”他回答,“我知道这种做法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尽量多对人和气,多赞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连带影响到3000人之多。”

“我承认这套理论很中听,但能有几分实际效果呢?”

“就算没效果我也毫无损失呀!开口称赞那司机花不了我几秒钟,他也不会少收几块小费。如果那人无动于衰,那也无妨,明天我还可以去称赞另一个计程车司机呀!”

“我看你脑袋有点儿天真病了。”

“从这点就可看出你越来越冷漠了。我曾调查过邮局的员工,他们最感沮丧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别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但他们的服务真的很差劲呀!”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人在意他们的服务质量。我们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呢?”

他们边走边聊,途经一个建筑工地,有五个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朋友停下了脚步问:“这栋大楼盖得真好,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很辛苦吧?”那群工人带着狐疑的眼光望着这个奇怪的家伙。

“工程何时完工?”朋友继续问道。

“6月份。”一个工人低应了一声。

“这么出色的成绩,你们一定很引以为荣吧。”

离开工地后,他对朋友对他说:“你这种人也可以列入濒临绝种动物了。”

“这些人也许会因我这一句话而更起劲地工作,这对所有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个人有什么用呢?”

“我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让这个社会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我能影响一个就一个,能两个就两个……”

“刚才走过的女子姿色平庸,你还对她微笑?”他撇着嘴问道。

“是呀,我知道,”朋友回答说,“如果这个女子是个老师,那她的学生今天听她的课肯定觉得如沐春风。”

人类的举止,有一条最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循这条法则,我们几乎不会出问题。如果遵循这条法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无限的幸福。但是一旦违反了这条法则,就会惹上无尽的麻烦。这条法则就是:永远使对方觉得重要。

有一次,维克在纽约的第33街和第8街交叉的那家邮局排队寄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称信件、卖邮票、找零钱、发收据,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因此维克对自己说:“我要使这位仁兄喜欢我。显然,要使他喜欢我,我必须说一些好听的话。不是关于我,而是关于他。”所以维克就问自己:“他真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吗?”有时候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当对方是陌生人的时候。但这一次碰巧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维克立即就看到了他相当欣赏的一点。

因此,当他在称维克的信件的时候,维克很热情地说:“我真希望有你这种头发。”

他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孔露出微笑。

“嗯,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说。维克对他说:“虽然你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谈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

维克曾公开说过这段经历。事后有人问他:“你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呢?”

维克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维克又能从他那儿得到什么?

如果我们总是如此自私,一心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回报,我们就不会给予别人一点儿快乐,一句真诚的赞扬——如果我们的气度如此狭小,我们就会罪有应得地失败。

赞美不用花钱,又可鼓舞别人,让人快乐,也为你争取友谊,何乐而不为呢?从情商的角度来讲,赞美可使他人处于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曾说过:对于人来讲,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被肯定、被尊重、被重视。

真诚的赞美是发现——发现对方的优点而赞美之,虚假的赞美是发明——发明一个优点而后夸之。真诚的赞美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而恭维和拍马屁屁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为你赢得友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我们的世界需要爱。爱,编织了我们这个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生活的脚步从不会停歇,它真实地告诉我们用自己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去审视这个世界,发自内心、没有任何杂念地用心去爱。

被爱是一种幸福,而学会关爱更幸福。这种幸福不仅仅是帮助别人,了解别人,更是一种拓宽心境的畅快。

有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古代有两位农夫兄弟,共同耕种一块土地,粮食丰收后各自分取一半。当时,做哥哥的已经成婚有子,可弟弟还没有成家,一天晚上,弟弟在想:哥哥结婚有了孩子,家庭负担重,他应该接济哥哥一些粮食,于是他起身把自己的一些粮食挪到哥哥的仓库里;在同一个晚上,哥哥却在想:我已经有家,现在有媳妇关心我,将来有孩子照顾我,而弟弟还是单身,他应该为今后多存一些粮食,为此,他起身把自己的粮食挪到了弟弟的仓库里。在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自己的粮食都没有减少。于是,在第二天晚上,他们同样又这样做了;第三天晚上也是一样;就在第四天晚上他们却碰面了,这时他们才发现,他们彼此在对方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关爱之情是多么的深沉。

这则故事让我们知道,关爱他人绝不是一句口头禅,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绵绵松林;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河,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长波碧倾;生活中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我们大家的和谐相处,才有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若想使自己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要学会关心他人。

有一个孩子从小家境贫寒,省城一对工人夫妇资助他念完中学,考上了大学。然而,当这个孩子念到大三时,那对夫妇却双双下岗,生活非常困难。到了他读大四时,那家的男主人又患了肾衰症,每个月都要花去大把的医药费。尽管如此,那对夫妇仍未停止对他的资助,借债帮他完成了学业。这位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那对夫妇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绝境。于是,大学生毅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因为凭他现在的月工资,根本无法回报那对夫妇。这位大学生托关系到日本去打工,将挣的钱全部寄回给那对夫妇,后来那家的男主人成功地进行了换肾手术,生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他在别人的心里只能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当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生活的价值,看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他的内心怎能不空虚苦闷?所以,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会看到自己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于是,生活便会充实。关心他人会使自己生活充实,灵魂得到净化;关心他人会使自己乐观自信,果敢坚强;关心他人会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你关爱他人,那么你是一滴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水;如果你自私自利,那么你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石子。你只有去关爱他人,别人才有可能以真诚来回报你,为你付出。

懂得分享更易成功

有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一人就有了两个思想。”意思就是要人们懂得分享。懂得分享——这四个字说起来很是轻巧,但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它需要的是一颗不自私的心。先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群挑战沙漠的人来到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食物,尤其是水,他们带得很多,一天,二天,三天……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累死了,更多的是渴死了。这种情况并没有因充足的食物而避免,但关键不在于此,而是最终留下了两个人、一瓶水和一块饼。接下来作者开了个玩笑,写下了两个后续:

(一)在两个人又累又渴的时候,他们决定吃掉仅存的食物来补充体力,完成最后一天的路程。但当食物拿出来后,他们开始疯狂抢夺,凭借仅剩的体力为一瓶水、一块饼而大肆拼打,结果是一个人抢到了那瓶水,另一个人抢到了那块饼,但是最终喝水的人饿死了,吃饼的人渴死了,黄沙弥漫,掩埋了两具不为人知的尸体。

(二)两人在饥渴交加的时候决定分掉食物,但怎么分呢?两人最终决定将饼掰开吃,一瓶水分着喝,最终两人体力倍增,走完了这段沙漠之行,黄沙飘飞,但在他们背后却显得那样的无力。他们受到了世人瞩目,迎来了鲜花、掌声和荣耀。

第一个结局中的人是因为不懂得和别人分享,所以葬身荒漠;而第二个结局中的人之所以活了下来,是因为他们懂得分享,在困难面前患难与共,所以他们成功地走出了沙漠。也许我们都会更喜欢第二个结局吧,但如果自己碰上了这种情况,又会怎样?其实造物主有时就像一个作家,他给世人往往安排两个结局,犹如那沙漠中的两位探险者,选择自私的人选择了死亡,而选择分享的人则选择了生存,甚至更多。

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样,丰沛而且充满活力。歌德说:“能分享他人的痛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的快乐的,是神。”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最终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心想打完九个洞就回去。

由于在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

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我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的。”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异常兴奋,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神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哪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18个洞后,他的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与自己的朋友分享快乐,快乐就多了好几倍。为自己的朋友分担痛苦,痛苦就减少了一大半。如果你的生活里也有这样一个或几个愿意与你分享快乐的朋友,那么你的人生绝对会是幸福的。

只有学会分享,才能赢得好人缘,为自己的人生发展铺平道路。

助人的美德

中国人有句名言,叫做:“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意思是说,要乐于助人,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只有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

当我们还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赏他助人的美德。这之后,从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命令侠,到《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这其中,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是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哦,必须把赶路的大嫂护送到家,现在是深夜,雨大、路远、泥泞!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们正拿着一把长勺拼命往自己嘴巴里送东西,但是那把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去。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弯曲得变形了,但是还是没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狱果然是一幅活生生的悲惨景象。他们又来到了天堂,那个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现象惊呆了——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把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把获取的食物都喂给了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人吃,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每个人也都吃到了食物。

当攀登香炉峰的“第二台阶”时,你多么需要同学有力的手拉你一把;当雨夜在汽车站时,你多么渴望与同学共同撑开一柄小小的折伞;当几何图形已被涂抹成零乱的“蜘蛛网”时,你多么企盼同学帮你轻轻擦掉纷乱的笔迹,再准确填画上清晰的辅助线。正是无数的生活经验,将“乐于助人”推上了我们心中美德的第一位。

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别人的心里会感到温暖;而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的心中也同样会感到安慰。也许,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点帮助,就会给对方带来雪中送炭般的温暖。帮助与被帮助同样会得到快乐。

一个星期三的早晨,玲玲来到学校,打开书包,突然发现没有带文具盒,心里一下子慌了起来:没有笔、没有学习文具,让我怎么学习,怎么写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