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6813600000031

第31章 感悟五:敬业忠诚把优势化为成功(4)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一个非常用功的助手,天资聪颖。一天,爱因斯坦早晨进实验室的时候,就看见他的助手在那里工作,中餐以后,看见他的助手还是专心致志地在做实验,晚饭后,他的助手仍然没有离开的意思。爱因斯坦感到很是不理解,就坐下来和他聊了会儿天。助手这时问道:以我的资质,需要努力多久才成为一个着名的科学家呢?爱因斯坦说:“以你对物理的方面现在的了解,至少要10年。”助手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个物理学者呢?爱因斯坦说:“20年。”助手一听还以为自己努力不够,就说:如果我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地做实验,不停地演算,多久能成为一流的物理学家呢?”爱因斯坦回答:“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有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机会呢?”助手越听越糊涂,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时候,爱因斯坦说:要想成为一个一流的学者,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学者只知道整天做事,不知道反视自我,不知道审视自己,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一流的学者。爱因斯坦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字字珠玑,让助手顿开茅塞。

曾经有很多创业者,总是强迫自己无休止地工作,他们对工作沉迷上瘾,正如人们会对酒精沉迷上瘾一样。他们被称之为工作狂。他们拒绝休假,公文包里塞满了要办的公文。如果要让他们停下来休息片刻,他们也会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这些人都成功了吗?没有,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成功,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不出什么高效率的工作的。

有种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不敢浪费一分钟时间,力图把自己的时间空间填得满满的,整日忙来忙去,似乎永远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他们从来不去注意自己的工作状态如何,也不关心自己工作时的精神,结果他们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高效率工作的人。

总之,每一位创业者都可以像他们一样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通过一些低强度但又十分有效的形式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无疑是现代创业者的选择。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会合理安排时间,注意有张有弛。他们注重各种形式的休息与调节精神,以保持旺盛精力去应付艰巨的商战。

总之,每天精神饱满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发挥自己才能的人,就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按游戏规则做人做事

有这样一则寓言,河水认为河岸限制了它的自由,一气之下冲出了河岸,涌上原野,吞没了房舍与庄稼,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河水认为自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整日整夜地东游西逛,高声歌唱,然而好景不长,它发现自己的流量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由于太阳的蒸发和大地的吸收,河水干涸了。

河水在河里能掀起巨浪,推动巨轮,而当它冲出河岸以后,就只会造成灾害——危害他人又毁灭了自己。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确实,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没有一定的规矩是治理不好的。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发明了规,便就有了圆;发明了矩,也就有了方。于是这世界便多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闻名于世的哈佛更是把规矩当成铁一样的定律来执行的。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楼里的藏品也随着这场大火付之一炬。被哈佛人奉为珍宝的、由哈佛创始人约翰·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也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灰飞烟灭了。这批书一直被珍藏在哈佛楼里的一个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带出馆外。

然而,在大火发生前,一名学生碰巧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里阅读。第二天他得知大火的消息,意识到自己从图书馆携出的那本书,已是哈佛捐赠的250本书唯一存世的一本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找到当时的校长霍里厄克,把书还给了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了学生归还的绝无仅有的这本书,感激涕零,对他是谢了又谢。然后他下令把这名学生开除,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

或许有人要问,不开除这名学生行吗?也可以,不管怎么说,毕竟是他使哈佛牧师的书总算留下了一本。然而,在哈佛人眼里,规则就是规则,没有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可以破坏它。

校长感谢那位同学,是因为那位同学诚实,把违反校规带出馆外的书又送了回来。开除他,是因为有校规。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便是他们的行事态度:法理第一。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没有人情味,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这名校长因此对这个违反校规的学生“法外施恩”,坏了规矩,那又如何去靠规矩制约、管理其他的学生呢?那哈佛大学又何以能成为哈佛呢?

洛克曾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一切能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们来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律,自发地去遵纪守法,按规矩办事,那么很多事情就会相对变得简单得多。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深思不已,感慨良多。

深夜,一个外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个理发师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外国人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可是我们也得遵守规则呀。无奈之中,外国人买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那个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一群在德国留学的本国学生时,不少人感慨说:“德国人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人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一个小镇的车站,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街头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亭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公用电话亭。令他们惊奇和感叹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公用电话亭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们: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所有的留学生无不被德国人的自律所震撼,其中有一个留学生甚至说,这是他留学以来所上的最生动、印象最深的一课。

哈佛人、德国人这些“死板”的做法,也许难以为我们中国人理解。因为中国人比较喜欢讲变通,所以红灯路口才有那么多违反规则的人。我们应该想到,全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对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讲规则的习惯可能使我们深受其害。有一‘位留学欧洲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使那些小公司也拒绝接收他,因为他有三次坐公交车逃票的记录。无奈,他只好回国。还有一位留学新加坡的学生,因为有考试舞弊的记录到处找不到工作。所以说,在一个越来越重视游戏规则的时代,想靠不讲规矩捞取好处,后果可能很严重呢!

无“矩”,“方”岂能正!无“规”,又怎能使“圆”圆?

让我们每个人都“循规蹈矩”吧。为了遵守我们的规矩做出自己应有的行动来。

哈佛校长讲的故事

在哈佛开学典礼上,衣冠楚楚的校长给初进哈佛的众学子讲了这样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

一位猎人带着他的猎狗外出打猎。猎人开了一枪,打中了一只野兔的腿。猎人命令狗去追。过了很长时间,狗空着嘴回来了。猎人问:“兔子呢?”狗“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主人听懂了,意思是“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可还是让狡猾的兔子逃脱了”。

那只野兔回到洞穴,家人问它:“你伤了一条腿,那条狗又尽心尽力地追,你是怎么摆脱猎狗,跑回家里来的?”

野兔说:“狗是尽心尽力,而我是竭尽全力!”

“尽心尽力”和“竭尽全力”,其区别在于,让自己发挥能力和让自己的潜能充分燃烧,它们所散发出来的能量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是尽心尽力还远远不够,这样你最多比别人干得好一点,却无法从平庸的层次跳出来。只有竭尽全力,发挥出别人双倍的能量,你才会有优秀的表现。

听了这段话,让初进哈佛的学生感叹不已。校长接着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还是学什么,只要我们让自己燃烧起来,疯狂地去做,去学,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你学不会、做不成的。”

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在海军学院毕业时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里·科费将军不但没有夸奖他,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这句话使吉米·卡特惊愕不已,很长时间答不上话来。

但他却牢牢地记住了将军这句话,并将它作为座右铭,时时激励和告诫自己要不断进取,永不自满和松懈,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后,他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远进取的精神登上了权力顶峰,他成了美国第39任总统!卸任后,吉米·卡特在撰写回忆录时,曾将这句话作为标题:《你尽最大努力了吗?》。

俗话说得好:天不负人。你付出多少,便会得到多少回报。因此,不要埋怨生活,不要哀叹命运,你尽了最大的努力,生活就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惜结果却很令人失望。”说这话的人,是否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呢?未必!他们把做得有点累视为尽了全力,其实还远远未能充分发挥潜力;或者一曝十寒,并未时时努力。

正如台湾大企业家王永庆所说:“天下的事情没有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让你获得的。凡事一定要经过苦心的追求,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奥秘而有所收获。”他又说:“有压力感,觉得还不够好,做出苦味来才会不断进步,一放松就不行了。”

事实正是如此,只是感到有一定压力,并不等于竭尽全力,“做出苦味来”,才说明你已努力到十分。

请看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如何“做出苦味来”的:

从学生时代起,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太强的人。当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常经常在学校的电脑上设计程序,一编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连续干上36小时或48小时。当体力不支的时候,就躺在工作台后打个盹。一醒过来,又接着干。

创办微软公司后,盖茨将这种习惯带到了工作中。他绝对算得上一个“劳动模范”,在公司初创的头几年,他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呼呼大睡,醒了又爬起来接着干。由于在地板上睡惯了,躺在床上反而睡不好。

有时,盖茨需要去外地谈生意。每次出差,他总是在飞机起飞前十来分钟才赶往机场,有时离飞机起飞的时间只有五分钟。他经常在乘务员快要关闭机舱门时才登上飞机。这是盖茨至今还在玩的一种游戏。他喜欢“赶时间”而不是“等时间”。他这种同时间赛跑的工作方式为他赢得了大量时间。尽管他的智商极高,但他从不将事业成败寄托在智商上,而宁愿寄托在勤奋的工作上。

比尔·盖茨雇的人都和他一样,年轻,聪明能干,永远精力充沛,而且直率。想为比尔·盖茨工作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精通业务;一是愿意昼夜不停地工作,不把工作看作是谋生手段,而是看作一种乐趣。

这种用人标准形成了微软公司独特的风气:第一是工作,第二是工作,第三还是工作。微软公司的生活是一个简单的循环:工作,吃饭,睡觉,工作……在微软,员工只有许多工作做,没有别的事。

在微软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习惯游手好闲,人们对工作几乎迷恋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微软公司一位编程员伍德说:“很多次,当我回家睡觉时,我妻子马拉正好起床。为了一笔OEM生意或是完成一件新产品,我们经常一天工作24小时。我知道工作时间太长,但:并不感到累,反而觉得很愉快。没有人站在我们的头顶,挥舞着皮鞭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家伙必须这么干’,而是因为我们确实有事情要干,并且一定要干完。”

后来,微软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每一位编程员都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但微软的工作方式仍然不变。几千名富翁像那些为了生存不得不吃苦耐劳的穷人似的埋头苦干。这是微软公司以奇迹般的速度领先于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只能看见比尔·盖茨令人惊叹的财富。但是,在财富的背后,却是令人惊叹的勤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规律可以适用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轻易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总是隐含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以汗水乃至鲜血为基本色调。你必须逼出自己的全部能量,然后才能心想事成。

忠诚能让你得到最高回报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好的教练要懂得控制比赛的节奏和进程,还要懂得如何激发队员的尊敬与忠诚。”

假如把智慧和勤奋看作金子那样珍贵,那么,比金子还珍贵的就是忠诚。对公司忠诚,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忠诚。忠诚不是阿谀奉承,它不企求回报,也没有其他的私心。

在现实中,领导者用人不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为核心的又是忠诚度。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往往是领导者梦寐以求的得力干将。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说,他的老档搭鲍尔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74年,鲍尔默在哈佛大学电影院观看《雨中情》和《橙色钟表饥械》两部电影时巧遇比尔·盖茨,对数学的共同爱好使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出于对友谊的忠诚,此后,两人在校园的各种活动中总是联袂合作。

鲍尔默对友谊的忠诚一直延续到工作中。1980年,当盖茨在他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说服鲍尔默加入微软时,鲍尔默便成为微软第一位非技术学院毕业的受聘者。鲍尔默加入微软后,他立刻将微软当作自己的家,一干就是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