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6813600000003

第3章 感悟一:坚持真理(2)

其三,倾听有利于获得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每个人的思考模式都不相同,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中一定有值得自己借鉴的东西。如果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我们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美国“石油大王”盖蒂曾买了一块油藏量极丰富的地。可是它太小了,夹在别人的土地中间,只有一条极狭窄的通道,根本无法修一条铁路运送笨重的钻井设备。眼看别人的钻井都竖起来了,盖蒂却一筹莫展,只好去向员工讨主意。一位老工人说:“也许可以定制一套小型设备,建一座小型钻井。这样可以降低运输难度。”盖蒂心里一亮:既然可以定制一套小型设备,为什么不可以修一条较窄的铁路呢?结果,这个超常规的主意解决了盖蒂的所有难题,他最终在这块地上竖起了油井,并赚得几百万美元。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欣赏这句豪言壮语:走自己的路,由别人去说吧。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摔的跤还太少,伤得还不够重。俗话说,“一处不到一处迷”,全靠自己凭胆量去闯,受伤的机会就比较多了,你怎么知道那个陌生的地方没有陷阱荆棘,没有毒虫猛兽?若是向过来人问一问,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是避免受伤的最好办法。

除此之外,倾听还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政治家迪斯雷利在文学方面才华横溢,着有多部小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而他说服别人的秘诀就是:要得到别人的好感,必须学会认真倾听。

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比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更重视。他对自己的牙痛,比对非洲的40次地震更感兴趣。所以,哈佛人说:“与人相处能不能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接受别人的观点。”如果你能做到认真倾听,并以同情的心理接受对方的观点,他便会心生好感,并向你袒露心迹。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倾听”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听者完全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假装在听其实却在考虑其他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想着辩驳。他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导致的是关系的破裂、冲突的出现和拙劣决策的制定。

第二个层次是,听者主要倾听对方所说的字词和内容,但很多时候,还是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这将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时间的浪费和对消极情感的忽略。另外,因为听者是通过点头同意来表示正在倾听,而不用询问澄清问题,所以说话人可能误以为所说的话被完全听懂理解了。

第三个层次是,倾听者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机。高效率的倾听者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能够更好地避免对说话者做出武断的评价或是受过激言语的影响。好的倾听者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对对方的情感感同身受。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能够调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跟对方所表达的信息相融合,从而酝酿提升出极有价值的新观点或新方法。

通常,80%的人只能做到前两个层次的倾听,能达到第三个层次的人只有20%。这不是倾听技巧的问题,而是观念导致的障碍。他们希望好想法和好主意是由自己想出来并说出来,变成自己引以为豪的资本,而不希望对方夺去出风头的机会。或者,由于在内心深处不重视对方,也不抱从对方那里得到好主意的希望。

所以,对一个有志于成就杰出的人来说,应该养成高效倾听的好习惯。用求知若渴的心去与人交往,从他人的言行中点点滴滴获取真知。当你具备这种态度时,你就会成为真理的朋友。

不要因为固执而一意孤行

“我们不是看到事实,而是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称之为事实。”这也就是说,某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主张,某些我们坚持的做法,只是一种偏离事实的解释。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合乎逻辑,也可能是错的。秉持这种理念,并不是为了打击自己的信心,而是告诉自己要保持理智,努力探求事物的真相,避免愚蠢的固执。

固执的人决不肯承认自己的认知之外还有新的天地,决不肯承认自己的意见之外还有更正确的意见。他们坚决维护某个观点或主张,尽管这个观点或主张找不到多少事实或理论依据,但他们认为理由已经很充分了。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争吵,双方都不肯承认对方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肯定站在正确的一方,对方毫无疑问绝对是错了。

事实上,在无穷无尽的世间万象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瞎子,在摸一头大象。就像那个寓言故事中的情况一样:摸到一只耳朵,就说大象是一把蒲扇;摸到一条腿,就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无论说大象是蒲扇或柱子,并非完全错误,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根据有残缺的知识来做一些事情,但绝不可认为这就是真理。比较聪明的做法是听听别人说什么,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也许对这头“大象”的认知会更准确一点。

但是,固执的人总认为真理在手。因为他们摸到了什么,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什么,肯定错不了。这就止步于通向正确的路途中,与真实相距甚远。

行动执拗比言语强硬更危险,因为做比说冒的风险更大。当人们习惯于坚定扞卫自己认同的一切,并身体力行时,就有可能将愚昧当成智慧,做出蠢事来。

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杰出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因为信息不足,因为情绪障碍,我们会对每一件事产生偏见。所谓真理,只是一个有待探求的目标,事实上我们跟真理相距甚远。人类真正能做到的不是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而是如何得到更正确的结论。

杰出人士深明此理。所以他们从不固执己见。他们随时准备被更正确的观点说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有许多事我以为是对的,但是实验之后,我却错了,因此无论对任何事我都没有一种很自信的判定,如果某事临时让我觉得不对,我便可以马上抛弃。”

杰出人士跟普通人一样,也会在每一个问题上发生错误。但他们有勇气随时向正确靠拢,甚至不惜为此蒙受损失。这使他们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得到更正确的结果。

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均来源于电脑存储器。

后来,日本的存储器开始在市场中占先。他们最重要的武器是惊人的低价。英特尔历来以技术领先于市场,打价格战并非其所长,所以,它的业务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如何摆脱困境?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都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继续在存储器市场竞争,显然没有出路;主动放弃,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无疑会受到股东们的指责和媒体的非议。而且,在竞争对手的进攻面前不而战退,心理上也难以接受。

有一天,格鲁夫和摩尔进行了一次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交谈。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终于,摩尔与格鲁夫达成共识:不考虑个人的名誉得失,为了公司的前途,放弃存储器,重新开拓芯片市场。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英特尔公司重新焕发了活力。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坚持和放弃,都是竞逐人生的手段。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个人意见?这是一道难题。要把握其度,需要克服情绪作用,审慎考察事态人情,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

固执的人出于庸俗、无知,喜好虚荣而舍弃真理,偏爱理由而忽略功效。杰出人士或由于预见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或由于事后修正自己的立场,总是与真理结盟,不与偏激为友。这种理智,总是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胜。

敢于承认错误

“为了避免坚持错误的风险,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事实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都具有虚荣和傲慢等缺点,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是我错了”。

正如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所说:“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普通人最怕被贴上“错误”的标签,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不惜做错事。比如,为了争论某个观点谁更正确,闹得脸红脖子粗,不是做了一件蠢事吗?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的人甚至甘冒风险,导致事业或感情严重受挫。

一位从事广告业的小老板想转行搞网络服务。他的助手劝他说:“现在网络服务这个行业已经人满为患,许多实力雄厚的公司都觉得生存艰难,我们没有经验,贸然投入,未必有利。”

小老板说:“没有经验怕什么?我刚从事广告业务时,也没有经验,还不是做下来了?”他执意转行。一年后,因为缺乏竞争力,公司负债累累,一些优秀员工眼见公司没有前途,纷纷跳槽到别的公司。

这时,助手又建议小老板说:“整个网络服务行业都不景气,如果从现在起退回到我们熟悉的广告行业,我们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小老板不愿承认自己决策失误。他坚持说:“不景气是暂时的,只要熬过最困难的时期,公司业务一定会有好转。”

助手说:“我们的财务状况已经很糟糕,也许不待市场回升,我们就倒闭了。”

小老板不肯听从助手的正确意见,继续坚持原来的构想。又过了一年,他终于不得不宣布倒闭。

承认自己错了,并不会带来多大损失;一意孤行做错事,却会让自己严重受伤。这位小老板两害相权取其“重”,岂非咄咄怪事?更奇怪的是,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与此相反,杰出人士绝不会为了掩盖错误而一意孤行,他们随时愿意为纠正错误做正确的事。为什么呢?错误可以改正,荣誉可以挽回,蒙受重大的损失,却会动摇事业根基。所以,他们能超然面子之外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在7月29日的马拉松决赛中,比利时选手阿尔贝·斯马达一路遥遥领先,不料到半程时,脚上穿的阿迪达斯跑鞋破裂,而且裂缝不断扩大,眼看着即将到手的金牌落入他人之手。当时的新闻媒体迅速报道了这一事件,这件事使得阿迪达斯公司声名狼藉。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故,阿迪达斯公司没有回避,而是公开向阿尔贝·斯马达道歉,并决定把这批流落到世界各地的跑鞋一律按原价收回,承担代理商的一切经济损失。为了让公众重新恢复对阿迪达斯的信任,公司狠抓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检验标准,终于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正因为阿迪达斯公司具备这种敢于正视错误、面对失败的勇气,所以才能一直保持着世界品牌的形象。

承认错误是一件好事,愿意承认错误的人却很少。心理学家高伯特说,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能“无伤大雅”地认错。这话虽然说来不胜幽默,但到底是事实。

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却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并给人以谦恭有礼、勇于负责任的良好印象。

串田万藏是日本三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三菱银行总裁和明治保险公司董事长,在商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有一次,明治保险公司的推销员原一平想出一个大胆的推销计划:找串田董事长要一份日本大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名单和简历,直接向他们推销保险业务,使明治公司的保险业务打入三菱财团的所有分支企业以及与三菱有业务往来的关系企业。

他却不知道,串田先生曾订过一个规矩:凡从三菱来明治工作的高级职员,绝对不介绍保险业务,即使他本人也不例外。原一平这个推销计划无异于跟他订的规矩作对。所以,当原一平满怀热情地介绍他的设想时,串田先生打断他的话,大喝道:“什么!你以为我会介绍保险这玩意?”

谁知原一平此人非常倔强,一听串田把保险说成“这玩意”,顿时被激怒了,冲串田吼道:“你这混账家伙!居然说‘保险这玩意’!保险怎么了?它不是公司的业务吗?你还是公司的董事长!我这就回公司去,向全体同仁转达你的话!”说完,他掉头就走。

串田先生地位何等尊贵,一个无名小卒,居然敢当面辱骂他,真是岂有此理!他气得面红耳赤,真想命令马上炒掉这个妄自尊大的家伙。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原一平的计划,觉得除不符合原有的规定外,确是一个能促进公司发展的好构想。串田先生当即打电话给原一平的上司,说:“保险公司以前的规定确实有偏差,原一平的计划是对的,我们也是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理应为保险公司贡献力量,帮助公司开展业务。我们还是参加保险吧!”

放下电话,串田立即召开临时董事会。会上决定:凡三菱财团的有关企业必须把全部退休金投入明治公司,作为保险金。

当天晚上,原一平收到一封串田先生的亲笔信:“今天,你特地来找我,我却是个老糊涂,居然没有善待你,实在失礼!明天是周末,若不嫌麻烦,望你拨冗惠顾舍下一趟。”

第二天,串田先生亲切会见了原一平,还特地为他定做了西装、衫衬、皮鞋,并说:“一个像样的推销员必须有像样的外表。”原一平感动得差点掉泪。他诚恳地向串田先生鞠躬道歉,谴责自己的无礼行为,并表示一定要以全部精力投入到保险事业中去。

后来,原一平成为日本保险业的“推销之神”,连续15年保持全国推销冠军纪录。他终身都不忘串田先生的厚爱。

因此说,当错误一旦发生时,解决它的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认错,只有这样做才能挽回失去的名誉。也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犯了错就坦率地承认。坦诚认错不但能证明自己的道德勇气,对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以感激之情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