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6813600000017

第17章 感悟三:确立人生目标积极进取(3)

哈默到了利比亚才发觉,除了美国为维持其轰炸机基地而支付的费用外,利比亚几乎无其他外来财政资助。在早年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寻找石油花费了千万美元而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也花费了数百万美元,打了好几口井仍不出一点油,只好打道回府。另外还有壳牌公司,耗资5000万美元打出的全是废井。法国公司也只好不到那里去。

只是当埃索公司准备撤离时却打出了一口油井。于是许多人又重新对利比亚这块土地产生了兴趣,认为说不定这里是一块聚宝盆。

哈默到达利比亚时,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大多是原先某些公司所放弃的地域。根据利比亚法律,各国的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其租得的地域,如开不出油,就须将部分租借地归还利比亚政府。

谈判开始后,来自9个国家的40多个公司参加了投标。这些公司大致分为三类公司:第一类是财大气粗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像埃索、美孚、壳牌等;第二类是像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这样的二梯队,它们的规模较小,但具有行业经验,利比亚也希望其参与竞争;第三类是一些投机性的转包公司,希望得标后再转手卖出,以从中渔利。

尽管哈默同伊德里斯国王建立了私人良好关系,但公司的势力还是很有限的。哈默与匆匆赶来的董事们分析了第二轮谈判的形势,在四块租借地上投了标。等到开标时,哈默得到了其中的两块。一块是被壳牌等几家组成的“沙漠绿洲”财团认为无望出油而放弃的;另一块是莫尔比石油公司耗资百万美元尽是干井匆匆撤走的地块。

哈默对得标的两块地并不很满意。但他还是下了大本钱。立即开始打井。刚开始,公司在第一块租借地打的头三口井滴油不见。西方石油公司第二大股东里德坚持要撤出利比亚,说:“这里不是我们这样的小公司应该去的地方,已扔了500万美元,还能扔得起多少?”

这是一番经验之谈。小公司不可能花大本钱开采这种没有几分把握的地块。但是哈默的第六感觉却促使他坚持在这里打下去。他认为应该不放弃最后的努力。

几周后,一台西方石油公司的钻机在几家优柔寡断的大石油公司所放弃的地块下面钻出了油,接着又打出了8口油井。而且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含硫量极低,每天可产10万桶原油。

更重要的是,这个奥吉拉油田在苏伊士运河以西,产出的石油通过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不到10天就可以运抵石油奇缺的欧洲国家。而当苏伊士运河不通时,大量的阿拉伯石油被迫绕道好望角历时两个月才能运抵欧洲。

与此同时,哈默的好运气又在第二块租借地上出现了。西方石油公司利用新的地震勘探技术,仅耗资100万美元就打到了一口珊瑚礁油藏,不用油泵,石油也会无休止地喷涌而出。不久又打出了第二个日产7.3万桶原油的珊瑚礁油藏。

至此为止,哈默这个规模不大的西方石油公司竞成了利比亚最大油田的主人。他得到了比奇特尔公司的支持,着手进行一项耗资达1.5亿美元的油田开发计划。要铺设一条耗资巨大的输油管道,全长130英里,日输送原油100万桶,是利比亚境内最大的输油管。

哈默这种“追求目标,不放弃最后的努力”的执着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浅尝辄止,遇难就退,是做任何事的大忌。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10岁时迷上了化学,他在地窖里做实验,陶醉于五颜六色的试剂、炸药和毒药,以及200多个拣来的玻璃瓶。他家境并不富裕,不能全心全意地学习。12岁时,他开始在火车上卖报,兼做水果、蔬菜生意。

他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他用卖报、卖水果、卖蔬菜挣的钱买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他明白,小买卖不能让自己出人头地,做实验却能。晚上,他回到做实验的地窖时,已经精疲力竭。这种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许多人的理想就是这么无奈地被泯灭的。如果爱迪生也这样,他就不会成为我们熟知的爱迪生了。他没有迷失在谋生的日子里,他打听到火车上有一间休息室空着,就向列车长借用了它。他把实验器材和药品搬到了火车上,不顾人们的惊讶和讥笑。实验和小买卖不可能同时做,为此,他找了一些喜欢免费旅行、又想挣零花钱的小孩帮他卖东西。就这样,在火车上建实验室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被这个执着的家伙一步一步地实现了。

他做过4年报务员,工作繁忙,这期间,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换了10个工作地点,其中5次被解聘、4次主动辞职,都是由于他过分迷恋实验和读书。斯特拉福特枢纽站规定,值夜班的报务员必须每小时发一个信号证明自己没有睡着,爱迪生没有睡意,他只想抽空做做自己的实验,为了集中精力做实验、让电报机自动发信号,他就把闹钟和它连在一起。总局的人一度被这个报务员的敬业精神折服——从他那儿发来的信号,竟然连一秒钟也不差。但是当他们发现真相后,轰走了他。

一直到21岁,他还是一个报务员。成为伟大发明家的理想不仅没有磨灭,反而与日俱增,迟迟不成功又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他疯狂地投入“二重发报机”的实验,上司认为他异想天开、存心捣乱,说“连笨瓜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发两份电报”,但他坚信这种东西不仅能为人类造福,还是他在世界上扬名立业的好机会。

二重发报机在几年以后才得到人们的肯定。爱迪生不满足于报务员的高薪,也不满足于用锡箔和电流杀死偷吃午餐的蟑螂,来为他在小圈子里赢得赞誉。他辞掉工作、借钱搞发明,饱尝焦虑和挫折。他曾经向国会推荐能够提高效率的投票机,政客们说:投票不需要效率。投得慢点,反而对政治有好处。他曾经到处兜售电报印刷机、极化继电器这些小发明,但是一点前景也看不到。这番挣扎使他认识了不少人,有人曾经鼓励他,但更多的人把他当成一个发疯的乡巴佬。在不得志的郁闷中他继续摸索,他喝白开水、啃硬面包,屋子像鸡窝一样乱,在困境中挣扎着。

在二重发报机的研究中,爱迪生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他逃到纽约。他上岸时肚子是空的,口袋也是空的。他找了一份工作,很快当上了总工程师。他没想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是“普用印刷机”。这个发明被他卖给了华尔街的一家大公司的经理,他觉得5 000美元应该差不多了,谁知那位经理的报价居然是40 000美元。爱迪生强压着狂喜接受了这个价格。从此他成了自己的主人,他用这笔钱开设了工厂,经营有方,为以后从事更伟大的发明创造了条件。从小就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所以爱迪生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他的发明、他的理想服务的。在这期间,爱迪生贫穷过、失败过,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

所以,如果你有梦想的话,一定不要放弃,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说不定世界也会因你的梦想而改变。

记住哈佛学子亨利·梭罗的话吧:“自信地朝你想的方向前进!人生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孤独将不再孤独,贫穷将不再贫穷,脆弱将不再脆弱。”

不要胸无大志

约翰有7个兄弟姐妹,他父亲是路易斯安纳州黑人佃户。约翰从5岁就开始工作,9岁时会赶骡子。这些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佃农的孩子大多在年幼时必须工作,他们对于贫穷十分认命。幸运的是,约翰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始终相信一家人应该过着快乐且衣食无忧的生活。她经常和儿子谈到自己的梦想。

“我们不应该这么穷,”她时常这么说,“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怪上帝。那是因为爸爸从来不想追求富裕的生活。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

没有一个人不想追求财富。母亲的话深深地植根在约翰的心中,以致最终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约翰一心向往跻身富人之列,于是开始追求财富。他认为推销东西是最快的致富捷径,并且选择挨家挨户推销肥皂。终于凭借辛苦的劳动,他有了一些积蓄。12年后,他得知供货的公司即将被拍卖,底价是15万美元,就去同供货的公司商谈收购接手事宜。谈判的结果,他用积蓄的25000美元作为定金,答应在10天内筹足余款125000美元。合约中还规定,若逾期未补齐余款,将没收定金。

约翰的工作态度认真,极受客户肯定。现在他需要帮忙,大家都十分乐意帮助他。他向朋友、客户、信托公司及投资集团筹钱,到了第10个晚上,他筹到了115000美元,但还差1万美元。

约翰觉得自己已经想尽所有的办法。时间不早了,房里一片漆黑,约翰跪下来祈祷,请求上帝指引。

让谁能在时限内借我1万美元?约翰反复问自己。最后他决定开车沿着第61街走下去,看看有没有机会。

当时是深夜11点,约翰沿着第61街走下去。过了几个路口,终于看到一家承包商的办公室里还有灯光。约翰走了进去,那位承包商正埋头办公,由于熬夜加班,已经疲惫不堪。

约翰和他略有交情,他鼓起勇气:“你想不想赚1000美元?”约翰直截了当地问。

那位承包商回答:“想,当然想。”

“借我1万美元,我会外加1 000美元红利还给你。”约翰告诉那位承包商,还有哪些人借钱给他,并且详细说明整个投资计划。凭着约翰平日的信誉以及他周密而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他顺利地借到了1万美元。

其后,他不但从接手的公司获得可观的利润,并且还陆续收购了7家公司,其中包括4家化妆品公司、一家制袜公司、一家标签公司及一家报社。

后来,有人请他谈谈成功的秘诀,他用多年前母亲的话回答:“我们很穷,但不能怪上帝,那是因为爸爸从来不想追求富裕的生活,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

很多时候,贫穷或是失败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不敢想或是不愿去想。正如哈佛教授给予学生的经验:“人不能坐等好运的降临;惟有目标现实可行并且身体力行,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只有当怀有崇高的理想,敢于去想,勇于为了所想去拼搏,那才能脱离现状,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面对失败

美国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当时,好莱坞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度身定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回去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拜访中,他仍然遭到了500次拒绝。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次行动。当他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男主角。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这位年轻人叫席维斯·史泰龙。

拒绝并不可怕,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之前,就被失败和拒绝磨去了斗志,从此不再继续尝试和争取。

爱迪生是在失败了几百次之后才找到钨丝来做灯丝的,史泰龙是在被拒绝了1849次之后才开始他的演艺事业,但是他们在这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失败,要被拒绝多少次,他们只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他们成功了。

“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事业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目标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追求、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跟着哈佛的脚步,纵然命运是如此多变,你也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是否能成功,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所需要做的只是坚定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向着理想前进。

荡起的铁球

一位着名的推销大师,在一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为年龄大了,即将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应人们的邀请,他将作一场演说。

这天,会场上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一位老者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邀请两位身体强壮的听众到台上来,推销大师请他们用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年轻人抡起大锤奋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后,吊球动也没动。他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还是未能将铁球打动。

会场寂静无声,这时,推销大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开始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敲打。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用小锤敲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咚”地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敲着。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敲着,仿佛根本没有看见人们的反应。许多人愤然离去,会场上到处是空着的座位。

40分钟后,坐在前排的人突然叫道:“球动了!”

霎时间,会场又变得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大铁球。耶个球以很小的幅度摆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大师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默默地听着那小锤敲打大铁球的声响。

铁球在大师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年轻人用大锤也没有打动的铁球,在大师小锤的敲打中却剧烈地摆荡起来,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故事中的铁球好比人生路上不能轻易逾越的鸿沟险峰,有的人一年不能征服,他放弃了;有的人十年不能征服,他放弃了;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放弃,或许他在第十一年就成功了。

在漫漫人生路上,你若没有恒心去追求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大师的持之以恒锻造了不可一遇的奇迹。同样,我追求成功,但成功没有界限,所以我决定终我一生去荡起我心中的铁球!

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

一位名叫希瓦勒的乡村邮递员,每天徒步奔走在各个村庄之间。有一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被一块石头绊倒了。

他发现,绊倒他的那块石头样子十分奇特。他捡起那块石头,左看右看,有些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