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影响命运
6813400000045

第45章 完美性格完美人生(1)

如何进行性格优化

性格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我们的性格中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缺陷。但是,事事无绝对,只要通过一些恰当的心理调整,我们的性格也会得到适当的优化。要想优化自己的性格,首先要锻炼性格优化动机,从现在开始,牢记以下几点:

(1)你遇见难题时,要用“能够”代替“不能”。

(2)树立新的生活态度,增进成功的可能,用“决心”代替“试试”。

(3)相信失败仅是成功路上的插曲,要迫使自己把注意力和能力集中到计划完成的目标上,并为此而努力。

(4)列出当前最重要的要求和希望,然后写出每一项的好处和要完成它的决定性因素。每天睡觉和起床之前,都看看它,对自己说:“我会成功”。

(5)找有关专家咨询,制定向成功性格方向发展的计划,安排好为成功而努力奋斗的每一个步骤。

(6)给自己增加简单的、新的、正面的自我暗示词汇。比如,不断在心中默念:我能养成好的习惯,我会忘记失败……

(7)想像一下工作已完成的喜悦,给自己增加自信。

(8)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诊断是否有器官性疾病。如果有则考虑专门的计划,包括放松、行为的改进和生物反馈疗法。同一些成功人士交往,克服畏惧和担忧心理。

(9)积极反应别人向你诉说的问题,同时集中精力立即解决自己的问题。

(10)集中全部精力,全神贯注于当前要完成的目标上,要有始有终。

性格优化的标准

生活在21世纪,具有崭新的时代气息,要更加自信、更加宽容、更加有魅力。要想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就要优化自己的性格。性格优化具有以下几大标准:

(1)自信

每天早上,梳洗完毕后,对着镜子说:“我很好,我很好,我真的、真的、真的是一位很出色的人。”

这并不是张狂霸气,不是自恋,不是狂妄无知的表现,而是活得跟成功人士一样舒展、自信。

自信的人才会拥有好运人生。

(2)宽容

世间万象,本来没有对与错的绝对概念,因此,要允许不同生活理念的存在。也许身边的朋友因为某种机缘巧合而衣食不愁,相信靠自己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人没有必要鄙视他或者从此敬丽远之,与他断绝这份情谊,只要他这样做对你没有影响,也许殊途同归,最终你们会站到同一个至高点上。成功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认同别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宽容的美德。

(3)“铜钱”性格

这里的“铜钱”并不是指财富,而是说一个成功人士,他的性格外圆内方,犹如铜钱,在平和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坚强的心。他从不认为冷漠无情或摆出一副百毒不侵的面孔,就是坚强。他深深懂得,刻意追求的强悍,其实,是毫无韧性的坚硬,并非一个人真正内心世界的反映。因此,他会用最适当的方式去争取最合理的待遇与最合适的位置。而且,他从不为某种功利目的而去交朋友,他理性地去交朋友,充分享受它带来的甜美,用自己的性格魅力把它引向美好的目的地。别人从不敢轻侮他,却都乐意接近他。

(4)完整独立的自我

成功人士在经济上从不依靠任何人,他懂得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维护自我尊严。通过经济的独立,他享受着成功的满足感,仍有着完整独立的人格。他懂得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不做他人的附属品,会通过交友、读书、娱乐等充实自己的内心,即使会遇到一点点挫折,仍然活得自在而快乐。他充分相信自己,能够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傲立于世。

(5)活力四射

成功人士通常会把全部精力用来打理事业。即使只有一份工作,他们也会用对待事业的热忱去踏实、勤奋地经营。做一个有干劲的人,但并非要与别人斗个你死我活,只是为自己设定一个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有的人会以为只要是成功人士,一定会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而即便如此,他们也会把挫折转化为事业成功的动力,而至少不会一蹶不振。

他们对事业是有点野心,但他们懂得要用得体的方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又活得轻松自在。

(6)我们每天都在进步

成功人士明白在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他能看到自己天生的优势,并后天努力加以创造。他比任何人更加努力进取,比任何人更有雄心。

(7)家庭事业两平衡

成功人士不会只顾家庭而不顾事业,他会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就像走钢丝一样。他十分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在什么场合,做什么角色,他非常明了。

(8)幽默是最大的智慧

成功人士不会把阴沉的表情挂在脸上。脸上的笑容不仅传递着心里的欢愉,也可以感染他人。成功人士懂得自嘲,不会把心事拥堵于胸,一生得不到快乐。他们知道自我开解,知道原谅和轻松。

(9)酷

这里的“酷”并非耍手段,装深沉,而是遇事冷静,临危不乱。遇到危情,成功人士不会退缩逃避,不会在一旁等待别人以寻求安慰,不会企图用眼泪作为扞卫自己的武器。他独立,有头脑,有能耐,在适当的时候他会以自己的智慧、用个性气质征服危难。更难得的是,他们懂得适宜地安慰他人,照顾好别人的自尊并赢得他们的喜爱。

在逆境中性格决定一切

许多人要是没有遇到失败,就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才干。他们若不遇到极大的挫折,不遇到对他们生命本质的打击,就不知道怎样焕发自己内部贮藏的力量。

要测验一个人的性格,最好是看他失败以后怎样行动。失败以后,能否激发他的更多的计谋与新的智慧?能否激发他潜在的力量?是增加了他的决断力,还是使他心灰意冷?

爱默生说:“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标识,就是他坚定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服障碍,以达到所企望的目的。”

“跌倒了再站起来,在失败中求胜利。”这是历代伟人的成功秘诀。

有人问一个孩子,他是怎样学会溜冰的?孩子答道:“哦,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使得个人成功、使得军队胜利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跌倒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是失败。

也许过去的一切,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部极痛苦、极失望的伤心史。所以,有的人在回想过去时,会觉得自己处处失败,碌碌无为。他们竟然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败了,或许他们所至亲至爱的亲属朋友竟然离去,也许他们曾经失掉了职位,或是经营失败,或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茹乏庭得以维系。在这些人看来,自己的前途似乎是十分的惨淡。然而即便有上述的种种不幸,只要你不甘永远屈服,则胜利就在前方,就在向你招手。

失败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试验,在一个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的情况下,内在的力量到底还有多少?没有勇气继续奋斗的人,自认挫败的人,那么他所有的能力便会全部消失。而只有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人生责任的人,才会在自己的生命里有伟大的进展。

有人或许要说,已经失败多次了,所以再试也是徒劳无益。这种想法真是太自暴自弃了!永不屈服的人,就没有所谓失败。无论成功是多么遥远,失败的次数是多么多,最后的胜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狄更斯在他小说里讲到一个守财奴斯克鲁奇,最初是个爱财如命、一毛不拔、残酷无情的家伙,他甚至把全副的精神都钻在钱眼里。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变成一个慷慨的慈善家、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一个真诚爱人的人。狄更斯的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世界上也真有这样的事。人的本性都可以由恶劣变为善良,人的事业又何尝不能由失败变为成功呢?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许多人失败了再起来,抱着不屈不挠的无畏精神向前奋进,最终竟然获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无数人,已经丧失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然而还不能把他们叫做失败者,因为他们仍然有一个不可屈服的意志,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世间真正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的种种成败,并不介意,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失望,他们的自信精神、镇静气概却依然存在,而这种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外在的一切境遇,去获致成功。

优化性格也需有度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度”,优化性格也一样,超过“度”的范围,性格长处也会变成短处,所以把握“度”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就是坚持和发扬我们性格中的优点,这是“扬”;我们说“去其糟粕”就是把我们性格中的缺点剔除和去除,这是“弃”。无论“扬”还是“弃”,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标准去衡量和把握这种变化。这个标准就是“度”,即合适的程度。以往的大环境总是裹挟着人们要么左,要么右地走在两个极端上。今天,我们已经走出了那个被人任意指使的昏然状态。一个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观察、思索周围的一切,才可能像伟大的科学家霍金那样虽然只能以轮椅代步,但仍以智慧和人性主宰着自己和事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独立者。

但在寻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中,要想使理想与现实台一,就必须懂得“度”的分量,并且要在一时一事上认真、灵活、负责地创造每一个所需的度。当你处在做人与办事的尖锐冲突里,这种度的把握会很艰难,但有时也很容易,即做人行事所需的度正好顺应了你的内心或天性。所以“度”的把握既是一个学习、付出的过程,有时也是一种保养和享受的过程。另外,“度”的把握还是一种为人的艺术。在与各种你无法回避的人交往时,面对同一个人的不同心境时,都需要你相应敏锐、耐心地审视判断,需要恰如其分地选择与设计交往的方式和内容。

有了“度”的意识和把握“度”的能力,才会有自我理想的实现。“度”虽然指“恰当”,但这个“恰当”并非就是不强不弱,不多不少,不此不彼的中庸之道。这里恰当的准确内涵是指人的动机、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与其所在处境中的发展很贴切,各要素间配合默契。所以有时“恰当”也许是大起,也许是大落,也许是极度的忍耐,也许是充分的表现,但无论其程度如何,都正是此人所期望的。

在美国有一位深知“度”的分量,并因此赢得了盛名的人,他就是美国国务卿(美国第一位黑人国务卿),被誉为美国军界、政坛“黑马”的科林·鲍威尔。这位海湾战争的名将,是一位能在瞬间征服公众的将军。1995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代》周刊的民意测验表明,鲍威尔的票数远远超过克林顿,许多政界要人也在支持他。面对沸沸扬扬的外界舆论,鲍威尔保持沉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措辞之谨慎犹如一份外交公报”。9月,他的回忆录《我的美国之旅》第一版印数达60万册,人们向他欢呼致敬,但在11月鲍威尔却宣布,由于内心缺乏一种从政的“召唤”,还是应该更多地和家人呆在一起,而拒绝了参加总统竞选。鲍威尔这位极有才能、又极有人缘的将军,由于出色驾驭了海湾战争的命运,恢复了美国军队的公众形象而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有人称他是马歇尔第二;有人称他是艾森豪威尔再世;在当时的总统布什和国防部长切尼的眼中,他是文官控制将军的总管;在将军们的心目里,他是军人利益的守护神;在普通平民的心中,他是“美国梦”的集中体现。

连最挑剔的新闻界也高度赞扬了他。

让我们看看鲍威尔是如何适度地驾驭海湾战争与自己的命运的:

海湾战争爆发前,他对沙特阿拉伯驻美大使说:“假如有人问我们该不该去(海湾),我会说,不该。如果有人命令我去,我会去。但是,我去是为了打胜仗,我可不想去吃败仗。”他认为,政治家们经常把战争视为外交政策的一种工具,而将军们则热衷于把战争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虽然无可非议,但均可能酿成一杯苦酒,给国家和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当第一缕烽烟升起时,战场就应该成为军人的天地,华盛顿必须完全放权,让军人去处理一切,直至战争结束。”这是对温伯格制定的美军出兵海外基本原则的延续,鲍威尔在战场上完善了这些准则,为美国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这是他的贡献之一;贡献之二是鲍威尔确立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国家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会参加听证会时,他曾说:“无论是对国防部长,还是总统,或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其他成员,我没有顾虑,也不害怕向他们提供最好、最真诚和最坦率的建议,而不管他们是否喜欢。”但在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出了决定后,他会无条件服从,并督导全军遵照执行。事实上,布什和切尼的许多决定都是鲍威尔最初建议的翻版,尽管他们早先曾否定了鲍威尔的建议,但鲍威尔总能不露声色,巧妙地引导他们最终接受自己的意见。

海湾战争期间,鲍威尔要应付双重压力。一方是被萨达姆搞得肝火旺盛的总统,用鲍威尔的话说,布什“仿佛是双手各握一把六响手枪,左右开弓,乱放一气”,一天之内会发出迥然不同的信息,让人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是美军战场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就像“一座喷发的火山”,要求一切都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稍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而鲍威尔镇定自若地协调着白宫和战场之间的关系。他密切注视着布什的一举一动,时刻把握总统的思维脉搏,利用一切时机影响总统,促其做出符合战争规律的决定。当萨达姆拒绝撤军,战争已不可避免时,布什迫不及待地主张用空袭降服萨达姆,这时的鲍威尔却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施瓦茨科普夫增集地面部队和航空母舰,反对仓促开战。

战争开始,鲍威尔劝说布什:“你越是放手让我们职业军人相机处理、解决问题,事情就会变得越好。”而对施瓦茨科普夫,鲍威尔则直截了当地以军人对话方式,满足他的一切合理要求,赋予他战场的指挥权,但坚决保留开战与停战的决定权,并对他的作战计划的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直到挑不出任何毛病,才交给切尼和布什批准,同时严格管制他的坏脾气,并全力帮他协调与部属、盟国指挥官的关系。一位五角大楼的官员说:“如果没有鲍威尔,施瓦茨科普夫那时必定会毁掉自己。”结果,一切均按鲍威尔的设想顺利推进,盟军出击,势如破竹,伊拉克部队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已成定局。这时是否一举解决萨达姆政权已成为争论的焦点。鲍威尔审时度势,力主及时收兵,给萨达姆留一条生路,他认为战争已达到目的,要为战后问题的处理留出余地,减少美军伤亡。布什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海湾战争在100小时后结束,成为一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