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6813300000004

第4章 做人有原则办事讲分寸(3)

分别之后,吉罗姆才领略到相思之苦,正如皮埃所言,不能见面只会让爱情更炽热。他发疯般地写温情的诗歌乞求和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解释,希望能够得到吉耶玛的宽恕。

经过百般恳求之后,吉耶玛终于原谅了他。但为了惩罚他的过错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她命令吉罗姆写一篇描述他悲惨境况的诗篇给他,不仅如此,还必须剥下右手小指的指甲送给她以示惩罚。

吉罗姆满足了她的要求,他终于领略到了爱情终极的感受。

在感情生活中,运用谋略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恋情开始时,经常出现在对方眼前会引发对方的真情,情浓意密之际,避而不见会让情感愈发炽烈激昂,没有理由的离去尤其撩动人心。对方会以为自己犯了错而更加强烈地追求你。当你不在时,爱人的想象飞驰,激动的想象只会让爱越来越强烈。吉耶玛越追求吉罗姆,他就越不爱她,因为她太轻率,太容易得到了,没有留给他幻想的空间,窒息了他的情感。直到她终于停止派遣使者追逐他,吉罗姆才开始思念,才意识到对方的重要。

在办事的过程中,有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从相反的方面考虑问题,你的难题也许能转入一种新的境界。

频繁的露面或是主动出击,会使你变得越来越平凡。驻留得太久或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则往往遭受忽略。相反,短暂的隐退会让你变得神秘,在别人的想象中富有魅力。

换一种方式

学会变化角度,从最有利于自己的方位开始突破,这样就有助于把事情办成办好。兵法有一条: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明里强攻不成,就暗中智取。

有的人做事是“一竿子捅到底”,但是,在人生路上,难免有崎岖小道,应该学会改变自己,适当变通,才能确保取胜。

钟隐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一位着名画家,家道殷富,倦于俗事,便学习前辈陶渊明做起隐士来。

钟隐隐居山林修身养性,他最爱做的一桩事就是画画,画花竹禽鸟、山林人物,倒也自娱自乐。

画了一段时间后,钟隐发现自己有“眼高手低”的毛病。他经过冷静反思认识到,毛病就在于自己画技贫乏。于是决定下山求师学艺。下山后一打听才知道,当时画花鸟的画手叫郭干晖,此公笔墨天成,尤其擅长画鸷鹞。钟隐大喜,立即前往郭府拜师。

不料,郭干晖并非世中俗人,虽然身怀绝技,却不肯轻易授人,老先生作画时总吩咐下人把门关上,惟恐路上过往行人或是私闯进来的宾客,窥见一招一武。因此,钟隐兴冲冲来到郭府,连大门也没跨进,就让门房给轰了出来。

钟隐倒是很知趣,一拍脑袋把自己大骂一通:真是该死呀,该死!上山隐居后竟然把世俗的规矩都忘光啦,想当年孔夫子收学生,还要拎腊肉来,我怎么空着手就跑来了呢?于是,钟隐回家,叫人准备一车银子,风风光光地再次登门求见。谁知门房仍挡住不让进,还冷嘲热讽道:“你认为我们家老爷缺银子花吗?告诉你吧,我们家老爷用笔画个圈,就够你小子吃个一年半载的。还想到这儿摆谱了,”没办法,钟隐只好拉着一车银子灰溜溜打道回府。

投师不成,钟隐茶饭不香,夜不能寐。老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终于,钟隐想出一条妙计,既然正道走不通,那为何不走旁门左道呢?于是,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厮,毛遂自荐地跑到郭府要当奴仆,且一再强调只是混口饭吃,不要工钱。由于他要求不高,郭府又正缺人手,于是就被收留。

钟隐一进郭府,就把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把那位郭老先生都给唬住了,老先生撤除了对他的所有防线,作画时竟然点名要他站在一旁研墨,根本没料到他是个“间谍”。

钟隐趁机观看郭老先生作画时的笔法用彩,没过多久,就把老先生那套密不示人的技艺烂熟于心。

谁知,画技学得越多,越是技痒难熬。有一天,钟隐实在忍耐不住,乘兴在墙上偷偷画一只鸽子,神形俱佳。有人将此事向郭老先生报告,老先生闻讯去观看,一看就吓了一大跳,知道这绝非外行所能画出来的。于是,召来钟隐盘问。

钟隐见纸包不住火,只好和盘托出,郭老先生听罢并没有生气,反而大受感动:“相公为了学画,竟然不惜为奴,这叫老夫如何敢当?如此求学,真乃天下少见,老夫就破例把你收在门下吧。”

从此,郭干晖老先生与钟隐以师徒相称,一个密授绝技,一个潜心苦学,仔细揣摩。果然,钟隐深得其旨,技艺猛进,画有《鹰鸽杂禽图》、《周处斩蛟图》等传于后世。

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应该变换方式,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目标,或者把原来制订的太高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往下调整,改变行为方向,则有可能增加成功的几率。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宁可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肯退丽求其次,这样的人,“一条道儿走到底,不撞南墙心不死”,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的墨守陈规,那也只能是自设苑囿,作茧自缚。

权衡分析利弊得失

权衡利弊办事,不单是针对自己,有时还要善于帮助他人分析利弊得失说服他人,进而实现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双重效益。

不论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人们都需要选择办还是不办。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权衡利弊得失。在权衡过程中,有的人考虑得比较全面,有的可能就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这时就需要分析摆出利弊得失,供人选择。

着名人际关系交往家卡耐基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每季度举办一系列的讲课。

有一次有一个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拿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卡耐基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普通员工谈论是没有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的经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卡耐基说,“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

然后,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弊”。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接着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二十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群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五千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百分之五十,而不是百分之三百。

卡耐基没有提自己的要求,只是为饭店经理分析了利弊,就得到了减租。卡耐基一直都是谈论对方的要求,以及他如何能得到他所要的。

要让别人按你想要的方法办事,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明确,要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惟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各方利弊的分析,找到既有利于他,又对你有利的解决方法。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韵,各人有各自的嗜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是什么,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对付他。你首先应当让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办事要把握进退的分寸

看清周围的环境,然后灵活应对,在办事的过程中把握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趋利避害。

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白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动的空间、辨别生活的利害、采取适当的手段,这样才能在办事的过程中掌握好分寸,不至于太过头。

在历史上,分清自身的大小气候与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正反都有很多,张良和韩信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韩信,淮阴人,少时“贫无行”,不会谋生,“常寄食于人,人多厌之者”。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母亲死,虽无钱财行殡,却找一处旁边“可置万家”的高敞地方做坟。他是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他先从项羽,不受重用,又归刘邦,但犯罪当斩。临刑前他大喊:“汉王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执事的滕公“释而不斩”。经萧何数次推荐,被封为淮军后,破三秦、占关中、拔魏赵、下三齐,为汉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家。

韩信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实际能力。也就是说,他制定宏大战略,更能把宏大战略变成现实。因此,韩信应该是帝王之才,这就是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的原因,刘邦对韩信是利用的同时,又严加防范,恐其不利于己。

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怀大志,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在这方面他就远远不如张良有见识。张良本知出身贵族,却看出分封制度已不可行;而韩信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韩)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依靠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占据一方,封王封土,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

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刘邦是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为,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同享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于是张良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他请求回乡养老。刘邦故作恋恋不舍状,再三挽留,最后封其为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终于保身全名,足见其先见之明。

韩信尽管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对刘邦有过救命之恩。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靠韩信恃功自傲,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之劝告而遭此大难,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有人趁火打劫,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了却了一大心事。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毕竟不能独来独往。办自己的事情时,肯定会涉及到别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全盘衡量,把握分寸,协调好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争取我们自己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伤害他人利益。

1有些事情,不该办时就不能办,一旦办了,可能就会违法、违情、违理,使自己或别人遭受名誉、经济或地位的损害。所以,当有人违背你的人格信念而托你办事时,你也绝不能贪图一时之利,而不负责任地答应他,纵容他,一定要慎重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如果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假的事实,求你出面作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同他一起干违法乱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的要求。

2有人请你代其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此,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践约。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更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知道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时,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

处弱势就先退几步

让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然的。

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因此做人需要精通“撤步术”。

秦始皇从继位到亲政,其间经历了9年时间。这期间秦国的政权便落在了母亲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的手中。这就使得与君权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势力得到恶性膨胀。

秦始皇继位后,吕不韦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而且还攫取了作为国君长者的“仲父”尊号,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发户。更为嚣张的是,吕不韦还招养门客3000人,着写《吕氏春秋》,目的就是企图在秦始皇亲政后,使其仍然按照吕不韦的意图去统一和治理天下。

赵太后在秦庄襄王死后,孤身无偶,吕不韦投其所好,找了一个人假充宦官,进入太后宫中。太后对他十分宠爱,除了将自己所掌政务全部交于这个假宦官决断,还将其封为长信侯。依仗太后权势,假宦官为所欲为,不仅大肆挥霍国家财富,而且广泛搜罗党羽,图谋不轨,许多朝廷重要官员都投靠到他的门下。他家中有奴仆几千人,求得官职来当门客的多达1000余人。

面对吕党和后党两集团的嚣张气焰,秦始皇深知自己势不如人,表面上采取了忍的策略,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为扫除两大障碍做了充分准备,表现了一个英明君王的高超的斗争艺术。

公元前238年,假宦官想在秦故都雍城的蕲年宫杀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备,立刻命令昌平君等人率军镇压,活捉假宦官。九月,将他车裂,诛灭三族,党羽皆枭首示众,受案件牵连的4000余人全部夺爵流放蜀地。

秦始皇并没有一鼓作气乘机铲除吕氏集团。吕不韦辅佐先王继位的卓着功勋众所周知,在秦国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过急,难免败事,因而秦始皇暂时没有动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根基已稳,于是开始逐步解决吕氏集团的问题。他先是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轰出秦都成阳,赶到封邑洛阳居住。秦始皇怕吕不韦与关中六国勾结,最后派人赐他毒酒,迫他自尽。

秦始皇亲政不久,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最后顺利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君权,为其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