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6813300000020

第20章 提高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6)

“还有几个平素和我不睦的人也来了,但我知道他们只是乐于听到我病重,所以幸灾乐祸地来看我。”

照他的说法,他测验的结果或许是,根本没有一个人在“真诚”方面及格。

谷子博士就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苦于测验别人对自己真诚?测验一下自己对别人是否真诚,岂不更可靠?”

与其试探别人的真诚,不如问问自己是否真诚。因为我们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思想,总是希望别人为自己赴汤蹈火。而自己对别人则样样三思而后行。这样的思想确实要不得。

请求同事帮助时,应当带着深情厚义的诚恳态度。

向别人提出请求,无论请求别人干什么,都应当“请”字当头,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当你需要家人为你做什么事时也应当多用“请”字。向别人提出较重大的请求时,还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比如,对方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或操作实验,对方正遇到麻烦或心情比较沉重时,最好不要去打扰他。如果你的请求遭到别人的拒绝,也应当表示理解,而不能强人所难,更不能给人脸色。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无礼。

请求同事,还要端正态度,注意语气,虽然请求时无须低声下气,但也绝不能居高临下,态度傲慢,非要别人答应不可,而应当语气诚恳,平等对待,要有协商的语气。如“劳驾我过一下,行吗?”“对不起,请别抽烟,好吗?”“什么时候打打球怎么样?”同时,还要体谅对方的心理。“我知道这事对你来说不好办,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难为你了。”

当有客观原因,你的同事不能答应请求,你不能抱怨、愤怒甚至是恶语相对,还得还礼道谢:“谢谢你!”“没关系,我可以找别人。”“没事,你忙你的吧!”这样你的同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肯定会鼎力相助。如果你不能体谅对方,甚至对同事加以抱怨,就等于堵死了再次向同事提出请求的通路。

爱惜同事的面子

聪明人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从不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是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某某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这些话无论是谁听了都不会痛快。人人都很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会大大损人面子。

《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多数西方人视为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

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实际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

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同事面子挂不住,以致撕破脸皮,互不相让,反目成仇。

汤姆·韦恩原先在电气部门时,是个一级人才,但后来调入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非其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领导不愿伤他的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又十分敏感。于是,当局给了他一个新头衔:通用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主管那个部门。

汤姆很高兴,通用公司当局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暴易怒的明星造就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仍保留了面子。

时时想到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许多人常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却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尼玛小姐是一位食品包装业的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可是,她却犯了一个大错,整个测试都必须重来一遍。当她开会向老板报告时,她恐惧得浑身发抖,以为老板会狠狠训她一顿。可是老板不是她想像的那样,而是谢谢她的工作,并强调在一个新计划中犯错并不稀奇,他有信心等待第二次测试。老板给尼玛留了面子,使她深为感动。果然第二次测试她进行得十分成功。

要善加利用同窗之谊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成为同学,实是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如果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愈久弥坚的关系,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理想是会很有好处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所从未想到的。

同学有时会在很关键的时刻帮上你一个大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与同学培养、联络感情。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甘心情愿地帮助你。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之后从来没有联络过,你去托他办事时,一些比较重要的关于他的利益的事情,他就不会帮你。

有人说:“同学之情只有几年,一旦缘尽则情尽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其实这是很错误的一种看法。

无论从实用主义,或从情感价值角度去看,同学的友谊都值得我们保持和维系。

三国时蜀国的创建者刘备的一段经历就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刘备还在读私塾时,由于讲义气、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头。在几年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但,虽然大家分开了,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合得来的朋友。石全读完书后,回家继续供奉自己的老母亲,以尽孝道,靠打柴卖字画为生。刘备不嫌其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的天下形势。这样的聚会每次都很融洽,刘备与石全的关系也不断地加强,情若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目标,就带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初时,刘备军事实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只他一人逃脱,被石全隐藏了起来,逃过了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危急关头能帮上大忙,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你在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了。所以,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同学关系,你的人际面会更加的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来自交流。获得感情的惟一方法,在于平时多加联系。经常聚会就是加强联系、加深感情的一种方法。

人是有情之灵物,人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尽管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认钱不认人”,但是“人情生意”从未间断过。人既然能够为情而死,那么为情而做生意又有何不可?

所以,同学之间在平时人际交往中也需“感情投资”。

让我们以做生意为例。所谓“感情投资”,说简单点,就是在生意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当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生意不成人情在”。

你在生意场上遇到了比较投缘的人,有了成功的合作,感情也自然融洽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缘”人。有缘自然有情,关系好起来,互相付出自然不在话下。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和持续这种关系,继续爱护它,使其天长地久。

其实,就算是有“缘”,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相互关照的关系也不容易,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感情投资”。

在商场上,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彼此都晓得商人多诈多奸,人与人交往不能不防,所以很容易互相起疑心。结果“缘”就会由合作转为对立,人情变成了敌意。情场上,最爱的人常常会变成最恨的人这在商场上也屡见不鲜。相互最仇视的对手,往往原先是最亲密的伙伴。反目成仇的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留下的都是互相指责和怨恨。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往往是因为忽略了“感情投资”。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

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

善用激将法求同学

激将法也是一种说服人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况下——比如请求他或同他商量——可能不会去做的事:激将法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羡慕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是想不到怎样上了激将者的当的。

唐天佑占年间(公元904~907年),叛臣朱全忠用计诱骗五路兵马反驻守太原的唐晋王李克。叛军中的一员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且善用飞刀,百步取人,后来被晋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本意留他在帐前听用,可高思继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苦身三顷地,付手一张犁”的田园生活,改恶从善。后来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闻李存孝已死,又发兵来犯,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见状,痛哭一场。还是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郓州,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农村,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李存孝饶了我性命,回到老家,‘若身一顷地’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兵家征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相从出山之意,心想,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他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位,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战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莫当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营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被激得心头火起,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往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唐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唐晋王引高思继出马迎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300回合。难分胜负,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军。这次战了平手,但却是唐营军民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军威大振,信心大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高思继本来已经看破红尘,决心弃武从耕,安度田园生活。李家虽对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面动员他出山,重返军旅时,他却以“与世无争”相拒。然而,当李嗣源借用谎言激他时,他却毅然披挂上马。重返战场,一斗就是300回合。可见,激将法的确是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学之间。血气方刚,好感情用事,如果求同学办事时,摸透其心理,不妨采用一下激将法,也许他会动用其所有关系,尽力帮你把事办好,以显示其威力。

多个同乡多条路

中国的老乡,都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泪”“汪汪”直流,深刻道出了彼此内心的感受,似乎相互之间已不止是同住一个地方那么简单,而且与别人相比,有一种亲情混杂在情感之中。同吃过一个地方的饭,同住过一个地方的房,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很特别,它促使着老乡关系的稳定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就是同姓或联姻的家庭同住在一处,比如什么林家村、李家村,说的就是同一村中大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对外则又都是老乡,彼此血缘承自一脉,大家都是一家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开始便利起来,人类的不断迁移也促使了交通工具的进步。因此,人们越来越不安分于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中,他们需要与不同姓或不同乡的人进行交流,迫切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连儒家的传统也提倡读书人多出外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这样,人不断地出去,就在异乡停留下来,定居繁衍,时间久了,同在异乡的人便根据地域自然形成一种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但这种关系,深挖起来,其中还有一层也许近、也许远的血缘关系。

既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老乡,就更是一家人了,不但亲上加亲,而且都认同一个祖宗,有事求你帮忙自然是分内事儿。因此,在处理老乡关系上,不要只限于地域上的相同或相近,更要懂得在这一层基础上深挖一层,说不定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不就更有利于搞好关系吗?

宋某是清朝末期安徽省金寨人,参加科举屡试未中,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宋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广大,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在那时,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宋某异常欣赏,遂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万贯家财之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宋某给赶了出来。

宋某原乃清高之人,现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宋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那时不比现在,亲属辈分之间乱了套,也对此不大在意了。那时的亲属辈分非常严格。爷是爷叔是叔,就是你比一个人大了十几岁甚至更大,但人家辈分比你高,你就得叫人家爷。

宋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他发现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这位老乡应叫宋某为“叔”,尽管宋某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的年龄却有58岁了。

最后,在族谱的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他只有遵循几千年来的礼节,而宋某这时说什么话都响多了,最后轻松地借到了所需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