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6813300000013

第13章 用自信与行动挑战困难(7)

现实是,一个人做得越多,犯错的次数就越多,挨骂的次数也就越多。并且由于事物的多面性,可能你认为正确的,他人以为是谬误。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阳光的背面是黑暗。多做多错,理之必然。曾国藩曾云:“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不做不错,因为错的对象都不存在了。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一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现代的说法是,人要有积极的心态。

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讲有这样两段话:

“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重视并期待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让人们充当替罪羊,而是对人的良知的呼唤。虽然承担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你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被召唤着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但是,正如我们时代的一位圣人所言,每一天我们都被召唤带着挚爱去做一些小事情。一个民主制度最重要的任务是由大家每一个人来完成的。”

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每个人恪尽职守,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卡住每一个细节,这个企业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人生的长河中,你不愿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看上去你没有损失什么,但实际上你在原地踏步,你的精神天天在萎缩;你天天听到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与你无关。当你勇敢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时,不回避,你失去的是狭隘的小我;当你跨过这些问题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还会感觉到天地的宽广,人生的意义。

直逼你的目标

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抓住抱怨的时间,勤奋学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千方百计,攻关破难,仍然不失为走向成功的一个好方法。

1987年初,《人民日报》报道了青年工人万仁芳创造“前三末一”汉字编码输入技术的消息。这项技术在有500多种方案的大规模激烈竞争中,以其简便易学、误码率低,平均速度名列前茅的优势,被国务院电子技术振兴办公室、国家科委、国家标准局联合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汉字输入方案评测工作组评为国家级A类优秀方案。在众多的电子技术研究人员中,万仁芳年龄最小,并且没有大学文凭,但他以工人的身份站上了金字塔的峰巅。

万仁芳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一言以蔽之,他采取的是直逼目标的方法。

万仁芳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县邓岗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当他当上县广播站站长后,百般恼恨的是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薄弱,因而在读书、写稿中常常碰到许多困难。为了寻找一条提高文化素质的捷径,万仁芳萌发奇思,竞想自己编着一部查字迅速、方便的字典,并且直接对准“编字典”这个目标真干起来了。从1974年开始,仅仅为了确定查字方法的设计思想,万仁芳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先后研究了100多种查字方法,经过筛选,最后综合部首偏旁、四角号码和《辞海》编排法三种方法的长处,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全新的查字方法。最初他编出一套“前二末二”,但还不够完善,不够理想,于是又坚决推倒重来。经过四年苦战,“前三末一”的查字法终获成功了。

1978年9在“前三末一”诞生并准备出版的时候,万仁芳从一本电子机械杂志上得知电子计算机可以输入文字。这一消息使他心中勃然升起另一个欲望:第二次直逼目标,研究汉字编码输入技术。那时候,国外专业机构搞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尚属冷门,这位农村青年刚听说“计算机”这个词,却围绕着汉字编码这个涉及到的语言文字学、教育心理学、数理语言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统计技术、通讯技术等多门学科,直接而系统地研究起来。他凭着自己所掌握的汉字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凭着自己研究出来的“前三末一”查字方法,在通向电子计算机世界的道路上,雄心孤胆地奋战了七年。他终于又一次成功了。

我国着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他人生的艰难征途上走过83个年头。从192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做试验,小脑受到甲型脑炎病毒感染起,他同病魔顽强地斗争了整整60年。在1939年全身瘫痪之前,他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所拥有的较全面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坚定地选择“科普”作为自己的事业。他是一位科学家,又成了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和科普活动家。在全身瘫痪,手不能握笔,腿不能走路,连正常说话的能力也丧失,口授只有秘书听得懂的艰难情况下,从事科普创作50多年,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笔调、活泼的形式写了大量独具风格的科普作品。

现在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缺乏书本知识,抱怨自己没有开发新领域的机遇,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要知道抱怨是于事无补的。抓住抱怨的时间,勤奋学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千方百计,攻关破难,仍然不失为走向成功的一个好方法。这就要求:直接对准选定的创造目标,直接进入创造状态,建立知识输入、知识积累的有序性——即根据创造需要贮存知识、补充知识,而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

爱因斯坦为什么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做出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为什么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着作?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吗?可以说,许多科学家能迅速取得成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这种“直接法”。试想,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说:“我看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尽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直逼目标有哪些好处呢?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其二是有利于高效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并据此发现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直逼目标还可以使大胆的“外行人”毅然闯入某一领域并使之得以突破。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例证。被誉为“生物学的革命”这个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者是沃森和克里克,两人当时都很年轻(沃森当时仅25岁),而且都是半路出家。他们从认识到合作,从决定着手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历时仅仅一年半。可以说,如果沃森他们不是直逼目标,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

人类知识的发展是具有“可压缩性”与“可跳跃性”两种性质的。学习不是把前人的路再走一遍;我们不需要从甲骨文、从矿石收音机渐次学起,而只需直接学习现代汉语与集成电路。中学数学中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因式分解题足以使人神经衰弱,但如学了高等数学的罗必塔法则,一切则轻而易举。杨振宁教授认为有些知识不见得非要学透、学懂,有个大概印象即可,用时再细学。美国心理学家雷亚德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论,多数人都是等到开始工作的时候,方才到处请教学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直逼目标虽然是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好方法,但也要运用得当。对准创造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知识也可以进入创造状态,而是指只有在阶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某一领域所必备的知识,才能较快地取得成功。

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