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自己想做的人
6813200000035

第35章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形象与地位(9)

邓亚萍为了在体育生涯上再创辉煌,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克服种种困难,进行超强的训练,弥补了自身先天的不足,在国际大赛中多次夺冠。她的有所放弃,不仅使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启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学业、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为之付出过很可能是巨大的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生命的进程。

然而,人生旅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所说的“丢掉”,它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着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虽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喊那位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又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痛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作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还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被一块巨石压在了荒野里,为了求生,他把压在巨石下的右腿砸断,然后爬出去,获救了。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苦。

选择造就一生

人生处处面临着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的选择。当然,既然是选择,就有对有错,有获得也有失去。总的来说,好的选择往往能给人以无穷的动力,而不好的选择,则容易让人陷入自卑的泥沼。不过,下面这两个故事讲的却是选择对人生的另一种影响。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请你们来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被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何感想呢?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罗森塔尔博士的几句话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博士的做法其实是对那些老师及学生的心理进行暗示,暗示他们是最好的,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自然会取得成功。可以说,你选择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做事如此,处世亦如此。

你听说过坐在马路边的老人,分别被两位陌生人拜访的故事吗?

这位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他停车打开车门,询问老人:“这位老先生,请问这是什么城镇?住在这里的是哪种类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来居住呢!”

这位老人抬头看了一下陌生人,并且回答说:“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呢?”陌生人说:“我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们打算要搬来这里居住。”

老人回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我们镇的人,也跟他们完全相像。”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这位老人诲闯同样的问题。

“这是哪一种类型的城镇呢?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我们正寻找一个城镇定居下来呢!”

老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

这位陌生人回答:“喔!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很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小镇。我很不愿离开原来的小镇,但是我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相同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如果我们在寻找坏人,那么我们就真的会遇到坏人。如果我们在寻找好人,我们就一定会遇到好人。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不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于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与之相处融洽。

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快乐的人

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快乐的人,你就选择了快乐,而放弃了苦恼。

不是吗?人生的苦恼与快乐其实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忙忙碌碌造成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年轻人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年轻人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而不知不觉地来到。”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它蕴涵了这样一个真理:充实就能快乐!

生活中经常听一些人抱怨生活无聊,时光难以打发;也经常听一些人感叹烦恼多多,生活没有意思。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快乐多多的,就看你怎样看待生活、发掘生活。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其实就是一种选择。同理,生活中不是没有快乐,如果你觉得无聊、寂寞、没意思,那是因为你不懂寻找快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就算你能活满一百岁,也不过才三万六千五百天,扣掉三分之一的睡觉时间,扣掉懵懂的幼年时代,扣掉年老体衰的老年时代,你还有多少好时光?贵比黄金的一分一秒若在长吁短叹中度过了,岂不自来世上走一遭?既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生命,也对不起社会。

再说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叫玛赛尔的女人,陪同从军的丈夫一起来到拉美的一片沙漠之中,当丈夫外出训练时,她常孤零零地独自住在被沙漠包围着的铁皮房子里。有时,甚至很长时间也没有丈夫的一点音讯,她深感寂寞、无聊和痛苦,整天长吁短叹,虽然当地有土着——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但他们和她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正在这时,远方的父母写了一封信来,颇有文化涵养的父母写的信言简意赅,充满哲理,其中一句话让她深深思索:“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坟墓,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她茅塞顿开,于是她开始努力学习当地语言,真诚地与当地人交朋友,潜心收集各类土产,认真研究当地的一切——包括土拨鼠和仙人掌……不过几天时间,她就深深感到,她的生活已经变得充实无比,快乐无处不在。第二年,她还将她的收获付诸文字,整理成文,出版了一本叫做《快乐的城堡》的书,畅销世界!她非常兴奋,她终于在茫茫无边的寂寞中看到了“星星”。她再也不必长吁短叹了,生活对她来说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快乐的,只要能保持一颗不老的心!快乐是一种自酿的美酒,是自己酿给自己品尝的;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要用心去体会的。有些人明明有很多值得快乐的事,却总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整天闷闷不乐;有些人很怕退休,说退休了不知道干什么,会闷得慌。其实,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任何年龄,人都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曾有一个人,长年被囚禁在监牢里,牢里除了能找到一本他看不懂的围棋棋谱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他便整天琢磨那本棋谱,从一点都看不懂,到逐渐看懂,到慢慢看出门道,到精通,后来出狱时,他竟成了围棋大师;曾有一位钢琴家,“文革”中被关进牢里七年,出狱后钢琴仍然弹得和以前一样好,人们问他何故,他说在狱里他每天都在琢磨琴艺,每天都在心里弹琴;还有一位年轻助教,被打成右派贬去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失去了教书的资格和晋升职称的机会,他却就地取材,借着管理图书馆里一大堆禁书的有利条件,搞起了语言研究,走上了另一条成功之路;此外,还有一位高层人物——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女士,八十多岁了,却仍然爱交朋友、爱唱歌、爱弹钢琴、会写文章、会做衣服、会治病……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开开心心。

所以说,人如果觉得无聊、无事可干,那是他(她)不知道如何让自己过得充实快乐,如果能保持一颗不老的心,一颗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会无事可做。

放弃不必要的精彩

人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顾及,对于打算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的人来说,放弃是一种必要的智能。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崔琦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勇于放弃。杨振宁于1943年赴美留学,受“物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观念的影响,他立志搞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由费米教授安排,他跟有“美国氢弹之父”之誉的泰勒博士做理论研究,并成为艾里逊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成为艾里逊实验室流行的一则笑话的主人公:“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正视自己,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在泰勒博士的关怀下,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杨振宁放弃了写实验论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调整到理论物理研究上,从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假如他一条道走到黑,恐怕“杨振宁”至今也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符号。

而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别人眼中就是个“怪人”: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划完成。如果要发电子邮件,就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放弃了世人眼里炫目的东西,为他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为他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能。只要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精彩”,你并不会损失什么,而在放弃的背后也正意味着得到更多。

从前有个孩子,伸手到一只装满糖果的瓶里,他用尽所能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往往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智能并不是一时可以把它解释清楚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满腹经纶,幽默诙谐”等词条都是智能的表现。但你绝想不到“放弃”也是一种智能。

多数人对放弃的理解是丢弃,并且是懦弱的表现,那它怎么会是智能呢?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也冒着被撑破的危险,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这样我们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食品,然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才会有更充沛的精力。

不是吗?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铸就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像那个为了拿到更多糖果而哭泣的孩子一样。因为毕竟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了!

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别忘了,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智能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