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等于惩罚自己
6812900000039

第39章 豁达的气度面对生活(7)

如丈夫把手机丢了,十分焦急懊恼。这时妻子安慰说:“不要急,上电信局挂失一下,如果找不到,就再买一部,不在乎这几个钱。”丈夫听了,觉得妻子通情达理,自然宽心。

如果妻子这时这样说:“怎么老这样没心没肺的和你妈一样,怎么没把你丢了呢?”丈夫本来懊恼不止,妻子又火上烧油,到头来,免不了唇枪舌剑,大闹一场!

信任是感情的基础,一旦失去信任感,那么都将给幸福的生活带来危机。例如丈夫曾与过去的女友感情甚笃,但婚后对妻子很忠实。妻子却总怀疑丈夫与女友藕断丝连。一日丈夫接了一个女同学的电话,时间长了一些,妻子便不依不饶问个没完:“是她的吗,说实话。”丈夫被问得烦透了,随口说:“是,又怎么样?”于是一场内战就此爆发。

夫妻间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如果他在外面遇到气恼的事回家向你发泄,那么你一定要谅解忍让,要引导他把不顺心的事说出来,帮他排解。而不要怒气冲冲向他反击:“干吗把别人的气往我身上撒?!”此时对他一些反常举动也别挑剔。例如,妻子对丈夫说:“我希望你不要把稿纸乱扔,真讨厌!”丈夫则针锋相对:“你在跟谁说话?无聊!”你来我去,针尖对上了麦芒。

应当理智面对失败

当婚姻走向失落,离婚便成为必然。面对曾经那样美丽的爱情,伤心、恼怒都无济于事,仇恨,报复更不应该,我们应当学会成熟而理智地分手,做一个有志气、明大义的人。

许多离过婚的人在谈及他们的离婚经历时,都感到那简直是一场劫难。这其中经历了争吵、眼泪、伤害甚至仇恨。

不少离婚者围绕着财产的分割、孩子的归属、抚养费等问题,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有的为了打击报复对方,甚至把孩子当成手中的一枚筹码,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有的离婚的夫妻反目成仇,把离婚过程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战争。

在离婚大战中,昔日同床共枕的伴侣转眼闻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到底是人性的一个弱点,还是婚姻的一种悲哀?且不去探究其中深层次的根源,单就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也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的。不仅使双方的精神饱受煎熬,更使孩子在父母的互相仇视和争斗中备受折磨、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成为父母离异盼牺牲品。

其实当夫妻的缘分到了尽头,离婚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结局注定要分手,又何必把过稷搞得如此艰难。也许你是出了一口气,那又怎样?这个经历带给你的又是怎样的伤痛?不如表现得洒脱一些、温情一些、理智一些。通过协商或法律手段争取自己的应得利益,安排好今后对子女的抚养阀题。这不仅可以让自己少一些痛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让双方不至于为敌,给子女在今后获得父母应尽的关爱留下空间。

要做到理智地分手,下面几点建议或许对将要离婚的朋友有所启迪:

①调整心态,先建立“无过失”观念,不要去追究谁对谁错,也别再探讨哪一天、哪一种情况,或是哪一件事,分手不一定是自己或对方的错,而可能是缘散了,缘分尽了。

②沟通方式,宜采用“书面报告”,避免见面。写信是最冷静的方法,较能心平气和,不容易吵架,更不可能杀来杀去。写这种信最好能附回邮信封,请对方也用文字表达心境。

④尽量避免请别人传话。如果是自己想分手,找亲朋好友也许只会帮倒忙,害人又害己。尤其忌讳找异性朋友跟对方讲。惟一可以找的,就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好的辅导人员通常可以协助整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空间。

④千万不要激怒对方。绝对不出恶言;绝不向对方说“你配不上我”;不批评对方的所作所为;不指责对方言行举止;不将对方的家人朋友牵扯进来……尽量回避,尽量采取低姿态。请牢记:“多说无益!”

⑤不要怕“分手”。你想想看,三四岁时,你为了上幼儿园,都必须和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分离,而且是每一天都要忍受分离的痛苦。如今,你比三四岁时不知成熟多少倍,而对方的重要性也不能和父母相比。“你必须爱我,”这只是电影中赚人热泪的歌声;真实的人生,你不必须要爱我,我也不必须要爱你。更重要的是,我们即使不再相爱,也不必相恨!

要善于平等沟通

我们有多少家长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善于与孩子平等沟通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是何等重要啊!

现在不少家庭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烦恼,也曾听说过,有些孩子在受到老师或父母的责骂后,因悲伤而跑去自杀等令人难过的消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悲剧呢?

不管是自杀或校园暴力,在孩子采取破坏性行动时,一定是在心中积压了许久的怨恨或不满,因为过去一直忍耐,后来如汽球般地膨胀,而责备就如针刺般使之爆炸了!

到底孩子的心中积存了些什么呢?有些家长直到孩子走上绝路时也不明白。倒是有的孩子在遗书中道出了他们的苦衷:有的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严格“统治”;有的是害怕考试成绩过不了父母的关;有的是因为受不了老师的屈辱而无处述说……总之,这之阃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问没能好好地进行沟通。他们心里有话、有委屈、有难处却无处述说。

有的父母可能说:“我们经常和孩子谈话呀!”是的,谈话可能天天有,但我们说的是平等的沟通,是心灵的交流。我们不少家长只是习惯给孩子下达命令而已。到底与孩子之间有没有平等的心灵交流呢?有些父母面对孩子,只存在着要训诫、管教等无意识中的传统观念而已。

其实,孩子很希望将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诉父母:

“妈妈,今天学校里有人捣蛋。”

这时母亲会板着脸说:

“你是其中之一吧?”

这么一来,谈话怎么继续下去呢?

“你是被称赞还是被责骂了?”

这不是谈,而是质问。确实,孩子所想说的在学校中发生的事,和母亲想听的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可是,如果真想和孩子好好谈话,就必须让孩子采取主动,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此时父母应以温暖而好奇的态度来倾听孩子的话。做父母的如果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听到孩子讲一些事时,不是动不动就生气、责骂,而是——比如:

孩子将捣蛋的事告诉母亲:

“啊!今天我又被老师骂了,哈哈!”

“你又来了!大概你比较像妈妈吧!”

这样的回答也无可厚非。在孩子说了因恶作剧被老师责骂的事之后,父母也可以说说自己小时所发生相同的事,这样就能很快地谈话厂?你可以讲自己当年如何做了蠢事,事后如何后悔,从而给孩子以教育。而如果母亲生气了,孩子就会因害怕受责骂而闭口不言了。

沟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时可以在和孩子一起行动时找出谈话的机会,不必故意排定时间。例如一起跳绳、慢跑、玩球等运动时,或是听音乐、看电视时都是谈话的机会。

一听到老师劝说“为人父母者应倾听孩子想说的话”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要服从孩子的命令”。实际上,父母在说话时,孩子提出意见,并不表示反抗,所以父母不可直接下命令,而应与孩子商量。也就是要造成不责备,平等交谈的气氛。

善于与孩子交谈

善于与孩子交谈是一种艺术,在与孩子交谈对,首先是你要忘却自己是父母,只记住自己是孩子的朋友。

你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同孩子交谈时所用的语调?孩子有时会问:“您是不是生气了?”你绷着脸说:“没有。”然而你脸上的表情和语调却表示出你在生气、在愤怒。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很快地分辨出你在讲话中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而我们成年人却往往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不同的腔调,更役有考虑这种语调对孩子的行为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大多数父母口头上也同意应当尊重孩子,与他们交流而不是训导。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我们是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的。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音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尊重孩子。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们即使和我们合作也是被“引诱”或强迫的,而不是发自他们的内心。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调是错误的,便应该开始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能够顺利地与孩子交流思想的。

父母总是希望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道理,有时态度可以说是友好的,但因为有灌输的成分,孩子并没有听进去。与孩子的交流应从幼年时开始。事实上有很多父母从不和幼儿期的孩子进行交流。我们企盼孩子事事听自己的,是要求“让他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从内心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与孩子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这种交流的大门会敞开的。这个交流取决于我们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我们与孩子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孩子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并将获得的印象输入到一个体系中,然后按照他们的结论去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世界。如果从小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相处,或者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今后这扇大门有可能永远关闭。

有些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从自己,反抗自己。自己劝他们抛弃自己的思想,而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和填充他们的头脑。做父母的想塑造孩子的性格、头脑和品质。好像他们仍是一块很软的橡皮泥,任我们去“捏”。从孩子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专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影响和引导他们,而是意味着做父母的不能强迫塑造他们。孩子的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来自于这种对专制的对抗,并不是你说的没有道理,或者他没有听懂你的道理。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他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为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需要检查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的。要正确引导孩子,应对他们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如果父母感觉到他们想什么,就对他们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并不难,因为孩子们从幼几时期起就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如果父母总在批评他们、教训他们、告诫他们、挑他们的毛病,他们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们,讨厌他们,无形中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这样的话,慢慢地交流大门就关上了。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们的思想,与他们一块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问“那样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你会有什么感觉?”“别人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想到,在解决人生疑难的问题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向孩子问一些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问题乃是传播思想的好办法。许多人在他们成人之后仍然认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的交心使他们受益匪浅。

有的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道貌岸然的训导者,但反过来却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再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经验往往肤浅,思想也不成熟,孩子们虽在一起有过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得不到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机会。

父母向孩子敞露内心,表现对孩子的尊重与信赖,有利于加强与子女的情感联系。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十几岁的年龄是孩子们的黄金年华,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与子女间在感情上有密切联系的,就容易沟通,从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问题,使孩子顺利成长,而父母与子女间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询问:“爸爸您为什么不高兴呀?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家长的就该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该与孩子认真谈一谈,谈多少,怎么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将一颗关怀他人的心挡在门外,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

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情况很了解,尤其对他们的事业、工作很感兴趣,喜欢发表不同意见。这些都是做父母的与孩子花时间交流的结果。

和孩子们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激励。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终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顾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终身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将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对他们是最珍贵的礼物。

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叛逆是弦子个性中的一个方面,关键要我们做家长的通过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去疏导。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反叛了。

为人父母者要认识成长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了解成长期的少年为何逆反。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其可能形成的原因包括:

家长的直接影响。

孩子心里不满。

孩子养成习惯。

父母的管教方法专制。

家庭出现问题。

孩子受朋友影响。

成长的过渡时期。

发现孩子有逆反心态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处理呢?可行的方法如下:

(1)反思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用第三者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因此,孩子不顺从,在父母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保持冷静

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

孩子叛逆时,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年人应该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3)寻求意见,管教孩子

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

(4)开放自我,了解孩子

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