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质 形象 意志决定成败
6812700000003

第3章 豁达坦荡品德高尚的素质受人尊敬(2)

正是如此,如果你自认为长得吸引人,那么你何以敢如此有自信?难道你是有什么样的“依据”支持你这么说吗?若是有,这就构成你信念的支撑,使你有把握敢这么说。比如:有人告诉你你很吸引人,或者是你从镜子中所见并跟周围那些也具有吸引力的人比较过,或者走在街上不时有人向你投以羡慕的一瞥。不管你有多少类似的依据,只要你把它们归之于“你有吸引力”这个念头的名下,那才足以构成这个信念的支撑桌腿。

所以,对于某些念头的深信不疑就构成了一种信念,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坚信不疑的力量是惊人的,有时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可能左右着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健康,甚至生与死。上海民族乐团着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她演奏的《二泉映月》曾倾倒了千万听众,不幸的是恶性肿瘤找上了她。但她坚持自己要重返舞台的信念,先后接受了6次手术,15次化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击退肿瘤细胞的侵袭,3次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她以坚韧的毅力忍受癌症带来的种种痛苦折磨。腋下手术后,手不能抬起,臂不能伸展,她仍咬紧牙关,坚持锻炼恢复体力和臂力,为的是能重返舞台。六年后,她的愿望实现了。

正如着名的成功学家安东尼所说:“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就好像缺少马达和航舵的小汽艇,无法前进一步。”人生必须要有信念来引导,信念会帮助你认准目标,鼓舞你去追求,创造理想的人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坚定信念至关重要,它会成为你最大的无形资产,成为你成功的坚实基础,是你人生的指南针和地图,指引出你要去的目标。

乐观的处世态度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有一天,他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父母会责骂自己;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这中间,乐观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乐观是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有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很多名人都对乐观态度之必要做过描述,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惟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得衰弱。”罗莎·卢森堡说:“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就必须这样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做各种各样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不仅如此,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还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除此以外,乐观与自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影相随,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很大影响。面对困难,乐观就像一副盔甲,抵挡它的进攻和侵蚀;而随乐观而来的自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心锁勇敢前进。

作为一种性格倾向,乐观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结果。乐观的性格是人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人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思维心理学”专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一位外国大提琴家的童年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有一天,他拖着比自己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心情显然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到:“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我们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己乐观的素质。那么,应该如何来培养乐观的素质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自己摆脱困境。悲观情绪往往来自于困境,而每个人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是如此。当遇到困境时,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在悲观中消沉,也不要随随便便就放弃努力,更不要让自己成为困境的奴隶,而要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等自己真正从困境中走出来以后才会发现,原来的困境只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挫折,实在不必因为它而丧失生活的信心、勇气,拒绝感受生活的快乐。

其次要向塞翁学习,改变看问题的方式,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便在丢失了“马”的情况下也能看到任何事情都必然有好的一方面,鼓励自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要经常暗示自己,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普遍性,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经常反省自己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说,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有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信吗?老师教导我的有练习吗?曾子的这种自省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不断完善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目的上看,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错,这种过错有大有小,可能是恶行,也有可能是恶习,它无处不在,一不留神,它就与你合二为一。说话的时候,它附在你的声带上;健身的时候,它躲在你的肌肉里;学习的时候,它流连在纸上、笔端;交往的时候,它徘徊于人与人之间。它主宰你的消费,它阻碍你的升迁,它让你怀才不遇,它令你身心憔悴。

因为它的存在,你可能失去你最珍惜的恋人;因为它的存在,你可能与幸福失之交臂。也许你毫无知觉,但它却如影随形般伴着你;也许你早已觉察,但它却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欲罢不能。你可能在苦苦思索,也可能被深深困扰,但不可否认的是,自身的不良因素正成为现代人们的一个隐身杀手,一如污浊的空气,一如残留农药的食品,我们急切地要摆脱它们。

要将我们身上的这些毒瘤般的因素从自己身上摈弃,首先就需要将它们像电脑查病毒一样查出来,然后才能将这些毒瘤杀掉,而这个查毒的过程就是自我反省。但在现代社会,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充满挑战的环境,很多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只知道定期要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思想和精神同样也在复杂的环境中变得脆弱与复杂,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疏忽,所以,自省之于心灵就好比健康检查之于身体,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说勇于自省是必要的,那么,善于自省就更加重要,这就涉及一个人自省的内容问题。有的人倒是常常反省自己,但他们反省的是自己有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夺取名利,有没有得罪自己的上司,有没有从友人身上学到阿谀逢迎的本事等等,这样的自省无疑是无效的,更是悲哀的。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光阴荏苒,功名、金钱、权势,都不是人生追求的真正目标所在,它们绝不是我们需要反省的内容。

学生特殊的身份首先要求他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日常生活,对父母,态度是否谦恭,有没有尽到自己的孝心;对师长,有没有恭敬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对同学,有没有友爱互助;对知识,有没有孜孜以求学而不厌;对责任,有没有逃避;错误有没有改正;学习是不是高效;纪律有没有遵守;待人是不是宽厚……除了这些日常层面的自省,我们要提升自己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自我反省。

要像智者一样自省,智者的反省指向自己的心灵——有没有为自己的心灵增加更多的知识?有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精神宝藏?有没有遨游在人类文明的长河?有没有将注意力投向无边无尽的智慧的海洋?……类似的问题发自智者,这是大家应该学习的反省的内容之一。

要像仁者一样自省,仁者的反省指向人生的道德——有没有作为人而行不忠不信之事?有没有见困苦而不助之?有没有跨越道德的边界?有没有趋向善与美的所在?有没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升华自己的精神?……类似的问题发自仁者,这是大家应该学习的反省的内容之二。

要像勇者一样自省,勇者的反省指向高尚的行为——遇见不正义的事有没有挺身而出?看到危难中的人有没有拔刀相助?有没有因为懦弱而退缩?有没有因为胆怯而畏惧?有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他人有效的帮助……类似的问题发自勇者,这是大家应该学习的反省的内容之三。

总之,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反省,而且要常常反省,这样的反省不仅是对于这些问题本身的思考,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怎样面对和分析问题,并且将对于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这也是一个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步骤。只有勤于反省自己,善于反省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也惟有如此,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伟大的诗人李白有一次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他很好奇,就走过去问她在磨什么,老婆婆告诉李白,她要将这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很纳闷,那么大的铁棒,怎么能和绣花针联系在一起呢?但老婆婆肯定地告诉他,只要坚持不舍,铁棒就能变成绣花针。这就是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

同样,古人还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名句,讲的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锲而不舍,就能获得成功;只要锲而不舍,就能创造奇迹。几千年来,锲而不舍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从来没有改变过,并且逐渐化身成了一种修养与品质,成为许多人孜孜以求的一种精神。

锲而不舍获得成功的事例举不胜举。大医学家李时珍经常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尝遍百草,九死一生,耗尽二十七年,终于写成千古名着《本草纲目》;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中国贫油”言论盛行之时,毅然投身于祖国石油勘探事业,走遍万水千山,钻研了荒原大漠,肌肤被吹裂,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提出“中国富油”的惊世结论,使我们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但他却成功了,靠的也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

这些感人故事反复向我们阐明的就是一个锲而不舍定会成功的道理。锲而不舍,“锲”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不舍”则是针对目标而言的,要求我们始终目标一致,不放弃。“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书读万卷,非一日之数”,这些古老而精辟的名句都是对锲而不舍的完美诠释。

锲而不舍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衡量人道德水平的准则,它能够弥补人在先天条件上的某些不足,古人就曾经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即便天资不够聪颖,基础不够扎实,只要能够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同样就能达到甚至超过那些资质好的人的成就。若是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一点毅力,稍有困难就畏缩不前,很多时候都会有功亏一篑的遗憾。拿破仑说得好,“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屡败屡战”。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撑,才让他成就了震古烁今的一代霸业。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有些人目标的确立过程为例,不少人看到一幅名画,想学绘画;听了一曲钢琴曲,又想学音乐;看了一场芭蕾舞剧,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想学舞蹈……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什么也没有学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坚持下去。见异思迁,浅尝辄止,这就是他们难以取得成功的致命伤。试想,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愿多下工夫,怎么能取得成功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是愿意见异思迁,而是我们工作难以做出什么成就。”工作平凡,表面上看上去是可以做“锲而舍之”的借口。但是,有哪一种伟大不是从平凡中脱胎而来的呢?时传祥是一个掏粪工人,好像他一辈子也不会做出什么成就的,但是他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受到人民的称赞,为劳动者树立了榜样,这不就是成就吗?人生是一个过程,锲而不舍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方式,从锲而不舍中我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有最后的成功,也有成功途中的快乐,目标的大小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轻易放弃的理由。

是否能做出成就,在于有没有坚忍不拔的决心,成功的大门是时时向每一个人敞开的,只要你能锲而不舍地朝着它前进。

与他人分享快乐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享,每人只有半个苹果,但如果一份思想两个人分享,每人都将拥有整个思想,同样,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每人都将拥有整个的快乐,这种朴素的阐释说明的就是快乐的真谛——快乐需要分享。

面对现实社会残酷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高度的压力,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快乐,因为快乐是神经松弛、身心舒适的有效药方。人逢喜事精神爽,为什么?因为喜事总令人快乐。快乐的人总是容光焕发,快乐的人总是效率很高,快乐的人总是健康向上,快乐的人总是怡然自得,快乐的人也总是给人快乐。

但在有的人看来,快乐总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放眼生活,充斥其中的不是尔虞我诈就是彼此算计,不是忙不完的工作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任务,人们的表情总是严肃、漠然,人们的心态总是紧张、困苦……于是,抱着这种看法的人们也同样用严肃的面孔面对他人,用紧皱的眉头度过时光,用不尽的抱怨来发泄怨气,好像整个世界都没有阳光,没有欢笑,没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