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血胆将军:巴顿
6812200000020

第20章 二战后期(4)

根据巴顿的计划,第3集团军应以最快的速度向塞纳河挺进,并以芒特一加西库尔和埃尔博夫为主要对象进行另一次大包围,向东直取巴黎。

眼下,战局的前景对盟军来说,十分美好,但实际上还存在许多胜负难卜的因素。由于第3集团军几乎是在大踏步地前进,它所进行的真正的战斗并不多,德军的有生力量没有被消灭,局势仍然是飘忽不定的。

在布列塔尼,德军仍在几个港口据点里负隅顽抗,第8军被牵制在这里无法脱身的情况,一直延续到9月份。

在法莱斯,由于最高司令的命令有误,已成瓮中之鳖的德军,奇迹般地逃出至少有4万人之多。有人认为逃出去的有8万人,因为当盟军最后占领这一地区时,只发现1万多具尸体和不多的俘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以后的战斗中,德军不仅能继续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甚至还发动了比莫尔坦战役更大的一次反扑——阿登反扑。

战局仍然模糊,但这没能阻止巴顿按他的战术思想继续大踏步前进。1944年8月,第3集团军装甲铁流实施了胜利大进车。

第12军在吉尔伯特·库克少将的指挥下,占领了圣女贞德的城市——法国南部重要城市奥尔良市;

第20军于8月18日进占历史名城沙特尔,并得到一个完好无损的飞机场,该军前锋距巴黎仅有50英里了;

第15军越过了厄尔河,并不战而取德勒。

至此,第三集团军打通了通往巴黎的道路,从三面对巴黎形成了半圆形包围。攻克巴黎指日可待。解放巴黎这座千年古城,对巴顿来说,不仅意味着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荣誉,而且也是个感情问题,他将亲手洗去这座他热爱的城市所蒙受的玷污。

艾森豪威尔此时却在犹豫,这种犹豫并非出自军事方面的原因。在巴黎附近的这三个军,动用其中任何一个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巴黎。艾森豪威尔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和后勤方面的问题。

一则,戴高乐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浓,在很多现实问题上,他与盟军都发生了矛盾和冲突。眼下他正坚持首先进入巴黎必须得是法国军队。

二则,盟军后勤供应承受的压力过大。由于巴顿进展过速,盟军的供应线几乎一下子从诺曼底伸到了塞纳河,战略物资的供应,主要是汽油供应已显不足;而一旦解放巴黎,盟军还得每天向400万巴黎居民提供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这对本已紧张的供给系统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再则,德军事实上已放弃了巴黎。从战略上讲,占领巴黎对进攻德国并无多大意义,艾森豪威尔是克劳塞维茨学说的信奉者,一向认为“歼灭敌军胜于夺取土地”。他认为当务之急是绕过巴黎,追歼德军主力,巴黎可以回头再收拾。

8月15日,巴顿得到布莱德雷的命令:第三集团军继续向塞纳河全速推进,粉碎德军逃跑的企图。

巴顿听出了这一命令的潜台词:进攻巴黎与第三集团军无缘。他对此大失所望。他的部下也十分震惊。但作为军人,他们只能服从。

8月17日,第15军由德勒向塞纳河前进了25英里,强占芒特。巴顿的坦克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德军风声鹤唳,一触即溃,退缩至莱桑德利和奎恩间的塞纳河渡口附近。

17日夜间,芒特地区狂风大作。趁着月黑风高,巴顿指挥第79师强渡塞纳河。德军对此完全没有预料。结果,渡河部队基本未遇到抵抗,第79师顺利完成渡河任务。第二天,该师又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设在拉罗利的德第13集团军群指挥部,并向刚到达这一地区的德军发起了进攻。至23日,一座能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桥梁横跨在塞纳河上。

20日拂晓,第5装甲师开始向西北方向的卢维耶推进。德军在这里的防御力量很弱,但他们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还是迟滞了第5装甲师整整五天。

与此同时,第19军在左翼向埃尔本夫发起进攻,至25日,全面占领该城。

上述部队完成任务后,全部撤回了原防区为英国第2集团军留出一条畅通的大道,以便他们去封闭韦尔农和莱桑德利之间的塞纳河地段。

作为“美军中顶呱呱的打气人”,巴顿在这段日子里充分发扬了他“事必躬亲”的作风,亲自鼓舞士兵的斗志,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将军们在他的激励之下,也都亲临战场,不断以个人英勇的行为来鼓舞他们没有战斗经验的部属。

21日,第12军在新任军长埃迪的率领下,继续向前猛冲。第4装甲师巧妙地绕过德军固守的穆塔吉斯,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桑城。桑城的德国守军对此浑然不知,许多军官穿着假日礼服去圣艾蒂安大教堂去做礼拜,结果正好碰上了进城的美军。22日晨,第4装甲师在塞纳河对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几天后,穆塔吉斯的德国守军也被全部肃清,第4装甲师推进到特鲁瓦市郊。

第20军在左翼以同样的气势向默伦至蒙特罗一线推进。21日,第5师粉碎了德军在埃索讷河的防线,次日推进至枫丹白露,23日抵达塞纳河畔的蒙特罗,并占领了渡口,与此同时,第7装甲师的装甲洪流也在向默伦涌去。

至25日,第3集团军已在巴黎以南塞纳河的上游和特鲁瓦河段上占据了四个桥头阵地。

这时候,德国人意识到自己再一次面临被围歼的危险。整个8月下旬,他们拼命向东撤退。由于第3集团军早已占领了塞纳河上的大部分渡口,德军重武器、车辆的撤退严重受阻,结果在奎恩的南面和西南面两个河道大转弯处,挤满了急着过河的德军和各种车辆,盟军空军乘机出动,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给德军造成了灭顶之灾,击毁坦克二百余辆,其他各式军车近4000辆。要不是友邻部队动作稍慢,使奎恩的缺口未完全封闭,是役几乎要将德军主力完全吃掉。最后,约有近3万的德军再次逃脱覆灭的命运。

在巴顿痛击塞纳河畔德军的同时,已从第3集团军划拨给第1集团军的法第2装甲师,在勒克莱尔将军的率领下,八面威风地开进了巴黎,随即被湮没在欢迎的人群、鲜花、彩带和气球的海洋之中。这一天,巴黎全城狂欢。

巴顿是以酸溜溜的心情关注着这一切的,不过他很快就变得愉快起来,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后,逢人便说他们属于第3集团军,而不属于第1集团军。巴顿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巴黎的解放,标志着“霸王”战役正式结束。1944年8月的历史,记载的是巴顿和第3集团军这样辉煌的战绩:他们向前推进了500英里,解放了近4.8万平方公里土地,毙伤俘德军10万余人,摧毁、缴获坦克500辆,火炮200门,而他们自己仅付出1.6万人伤亡的代价。

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奠定了巴顿无可争辩的战神地位。此刻,这位战神没有沾沾自喜,他盯着作战地图,把目光越过塞纳河,指向远方的德国心脏地区,在他心中,一个更加伟大的进军宏图正在酝酿之中。

三、阿登战役

阿登山区是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与巴顿第3集团军的按合部,大约有80英里宽,但只有米德尔顿缺编的第8军把守,兵力十分单薄。但是,盟军最高司令部并未意识到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反而认为这里战事不多,把它开辟为新兵训练的场所。艾森豪威尔从来没有认识到德军会在这里发动大规模攻势,他在给马歇尔的信中指出:德军在阿登山区的兵力有限,而且时值冬季,进攻将会给德军的补给造成巨大困难,如果德军选择在这里进攻,那将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对此,布莱德雷持赞同的看法,他甚至欢迎德国人从这里进攻,认为这将会为盟提供歼灭德军的良机。

12月16日凌晨,夜黑风高,迷雾重重,大地一片沉寂。德军13个步兵团和10个装甲师秘密进入进攻出发地。5时30分,2000门大炮一齐向第8军阵地猛烈轰击,大地在颤抖,火光把夜空映照得通明。紧接着,德国地面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步兵跟随在装甲车后面,潮水般向美军阵地涌来。面对茫茫迷雾,从睡梦中惊醒的美军全然不知进攻敌人的情况,空军和炮兵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援,美军立即阵脚大乱。德军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

当天下午,布莱德雷得到了德军发动进攻的报告。他的第一个反应是先把这件事搁置起来,暂不理会。因为他判定,德军对阿登山区发动的是有限的攻击,其目的是迫使巴顿推迟对“西墙”的进攻,回援阿登山区。到了晚上,前线吃紧,告急的电报纷至沓来,布莱德雷才如梦初醒:敌人发动了全面进攻!彼德尔·史密斯将军不无讥讽地对他说:“你不是希望德军反攻吗?你所希望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次日,布莱德雷召集巴顿及其参谋人员到他的司令部,举行紧急军事会议。他向巴顿一行通报了战况,并展示了从空中拍摄的战场形势照片,照片显示:德军已在阿登山区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德第5装甲集团军正在蜂拥而入,形势万分危急。布莱德雷的战略意图是:第1集团军在北部坚守,巴顿的南路部队停止在萨尔地区的攻势,调3个师火速驰援阿登山区。布莱德雷介绍完情况后,犹豫地把目光转向巴顿,征询他的意见。布莱德雷知道,巴顿此时正在萨尔地区大踏步推进,即将取得重大战果。他担心,巴顿会因为撤销萨尔战役而大闹情绪。

其实,巴顿虽然视军事荣誉如生命,但他是一个明事理、顾大局的军人,当他明白了形势的紧迫性和改变战略的必要性之后,立即表示无保留地支持布莱德雷的决策,并马上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为了说服手下的参谋人员,巴顿特地召集了一次第3集团军全体参谋人员的会议,做了重要指示。他首先强调了阿登战役的重要意义,并告诫大家“切莫惊慌”,以免“在部队中引起不必要的不安情绪”。而后,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大家:“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改变了!我们很快就要投入战斗,但那是在另一个战场上!我们必须高速行军!我们素来以行动神速而自豪,但这一次我们的行军速度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我毫不怀疑,我们一定会达到对我们的一切要求。我们要一如既往,继续消灭德军,不论这些狗娘养的在哪里冒出来。”

最后,巴顿从容自若地阐述了自己的作战部署,看来他早已胸有成竹了:“假如我们能有第1集团军的第8军和我们自己的第3军,我要把他们当作3把斧子来使用。从左翼起,这些斧子的攻击顺序是:一把从迪克奇附近地区砍向正北方;一把从阿尔隆附近砍向巴斯托尼;另一把从纳夫夏托劈向德军突出部的左前方。”

接受任务的第二天,巴顿对各部队进行了一次旋风式的视察。他先驱车前往阿尔隆,会见了第8军军长米德尔顿、第4装甲师师长加菲和第3军军长米利金,了解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部队做了战斗动员和军事部署。接着,又访问了第9、第10装甲师。最后,视察了卢森堡东北的第4、第80步兵师。

与此同时,根据巴顿的命令,第3集团军各部门、兵种和作战单位都进入临战状态,以最快的节奏投入工作。

作战处立即做了新的军事部署,把由3个军组成的由北向南的战线改变为4个军的两条战线,一条安排在阿登山区,由东向西展开,另一条战线在萨尔地区,由北向南延伸。整个战线来了个90度大转弯。

在马勒上校的领导下,后勤处夜以继日地工作,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补给系统,设立了几十个新兵站和仓库,想方设法抢运物资,并建立了大量的治疗点和后送医院。

运输部队调动了13万辆机动车辆,把几十万作战人员和补给部队运送到新的岗位,总行程达200多万英里。

通讯部队在哈蒙德上校的领导下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通讯联络网,其覆盖面积达到数万平方英里,排除了敌人的各种干扰,为部队提供了通讯联络保障。

在科克上校的领导下,情报处昼夜加班,绘制出几万张新战场的作战地图和地形分析图,写出了详细的敌情分析报告和敌军动向预测报告,为指挥系统的决策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材料。

就这样,在巴顿的指挥下,第3集团军这架庞大的战斗机器迅速有效地运转起来。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只用了3天时间,战线的转移工作就顺利完成,进攻部队陆续进入阵地,其余部队也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巴顿乘坐米姆斯中士驾驶的汽车,跑遍了集团军的各个部门和师以上单位。看到巴顿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米姆斯竟然冒出了一个怪念头:军队的指挥机构完全可以大幅度地精简。他对巴顿说:“将军,政府花费那么多钱设立这么庞大的司令部,而这几天,第3集团军就在你我二人的指挥之下,工作干得多么出色!”

这堪称是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巴顿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把一支几十万人马的大军,从萨尔地区快速调往阿登山区,实现了战线由南向北的全面转移,各部队、各兵种之间配合默契,整个行动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美军的训练有素和日益成熟,同时也说明,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和战术家,巴顿具有极其旺盛的精力和无与伦比的指挥才能。布莱德雷从他设在卢森堡的办公室的窗户里密切注视着第3集团军的行动。他们在大雪中马不停蹄地奔跑着。士兵们的大衣上沾满了泥浆和雪花,凛冽的寒风迎面袭来,寒冷刺骨。指挥官站在坦克高高的炮塔上,用围巾遮住脸部御寒,调度和指挥各路大军分流行进。一天24小时,昼夜不停。看到这种情景,一向沉着稳健的布莱德雷几乎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的眼眶湿润了。

一切安排就序之后,巴顿着手进行作战部署。12月21日,他在卢森堡召开了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协调会议,为第二天的进攻做准备。巴顿在会上指出:“我们此次行动的目的,是要把德国鬼子从洞中拉出来,将他们全部歼灭!”根据这个原则,巴顿确定了一个挫败敌人进攻的方案,其作战重点集中在一个平凡的小城镇一一巴斯托涅。

巴斯托涅是一个不足4000人口的小镇,坐落在比利时东南部的一个狭小平原上,四周为稀疏的林地和丘陵所环绕。这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是当地的交通枢纽,阿登南部公路网中的7条公路在这里汇合。盟军控制了它,就能破坏敌人进攻部队的补给系统,从而牵制住大量敌军,使其不敢绕道而过。美军的计划是:用精锐部队坚守该镇,牵制住德军,由第3军在正面发动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