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用沟通代替争执
6811200000038

第38章 寒暄——保持好彼此的心理距离

从美学上讲,距离会产生美感;从心理学上讲,距离是保证人格完善和心理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

有些交际技术高超的人,往往能借着闲聊的机会,来让对方做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重大决定。

譬如,他们想要引诱对方参与自己的计划,又不能让对方事先知晓,如何才能使对方逐步顺着自己的意思呢?

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在漫不经心的闲谈中掺杂一些对方相当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不知情的对方就陷入这巧妙的心理战术之中,继而道出自己也有类似的想法,最后决定共同完成这项计划。

相同的,在交际或商务往来中,若想初次见面就使对方心悦诚服,应该在闲谈中掺杂一些引人入胜的话题。

一般来说,寒暄是一种单纯的礼节,但如果其中加入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时,寒暄就不仅仅是打打招呼,而是更能扣住对方心弦的交谈。

比如在寒冷的冬夜碰到朋友,一句“好冷的天气呀!”在礼节上来说可能是个结束,但是对其他的话题而言,却是一个开头。

类似这样的寒暄话语,如果能使人发出颇有同感的回应,那么,寒暄就会是深谈的开端。总之,寒暄虽然通常是一般性的礼节,但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它,同样能扣住听话人的心弦,拓展自己的交际领域。

有些人往往容易把应酬、客套、寒暄乃至聊天这些基础的交往行为看作是虚伪、庸俗和毫无意义的东西,在思想上加以排斥,在行动上加以抵制。有些人渴望和追求的,是一种真心对真心的交流,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率真,他们总希望抛开利益的纠葛在尘世间找到一块心灵的净土。这种理想是美好的,也是一种很值得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现实中却办不到。因为这种想法并非植根于现实世界,在缺乏对人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了解的基础上,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是幻想。

从美学上讲,距离会产生美感;从心理学上讲,距离是保证人格完善和心理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虽然说人类社会就是人们出于求得生存和逃避孤独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自我防卫本能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不可能走得太近。实现心灵之间的通体透彻的彻底交融固然是桩好事,但是却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即使是偶尔有一定程度的实现,由于现实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也很可能最终导致伤人又伤己的结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旦过小,就会发生类似挤公共汽车的情形,碰撞与挤压就不可避免,矛盾和斗争也会接踵而来,人类的某些动物性本能和劣根性也会由此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度上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就反映了人际交往所具有的多重属性。

通常,人们之间的交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交往就是表面化的交往,其表现为一般性的礼貌、客套等,它虽然具有很多可能为当事人明确知晓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的潜在含义,但在表面上并不涉及实质性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而打交道,这期间既有斗争也有妥协,既有争夺也有合作,这种交往会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比较现实,直接涉及到了人际交往中的本质核心——利益问题。

第三个层次的交往则是精神交往,这种交往是关于道德、原则、信仰、感情方面的交往,是一种高层次的交往,在一般人之间不会轻易进行,并且这种层次也很难达到。根据一些阅历丰富的年长者的经验,一个人一生中能逢三两个知己已属幸事,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际交往的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的,即从相识、了解到相熟、相知。人们通过第一层次的表面化交往,认识了,彼此有了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就为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这种表面化的交往做得妥帖到位,就会大大促进后来的利益交往的顺利进行。而正是在这种利益交往中,人们才可能真正找到精神上的知己,因为利益最能考验人,不经过各种风浪与诱惑考验的友谊是靠不住的。

有些人就不懂得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抛开表面交往和利益交往,直接就要进入最高层次的交往,结局可想而知。这就像不要楼房的第一层、第二层而要一下子就建成第三层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些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表面化交往,把它们看成是虚假的、白费的,结果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交际基础,也丧失了许多千载难逢的良机。

表面化的交往往往流于形式,也就是说,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友好与其内在的真实感受和追求目的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但是,这些表现形式却有其象征性的含义,即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并努力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

有些人把表面化交往统统斥为虚伪,这的确指出了问题的一部分本质,但却忽略了其积极的意义。无数事实证明,时时注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是广受欢迎的秘诀之一。

基础交往是一种最初级的,也是基础性的交往形式,它是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铺垫和准备,只有具备了成熟的、健康的表面交往,双方才可能进一步谈利益、讲感情。而如果深层交往的意图没有实现,大家仍可以退一步,运用基础的交往来维系一种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这正是所谓的“买卖不成仁义在”,我们还有机会使彼此的交往维持下去甚至更进一步。一个人如果连必要的客套和基础的交往也不能得体地维持,那就等于落在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标准线以下,这时,即使没有搞成公开的对立,起码也是关系比较僵硬,那么这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就肯定存在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