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6810000000082

第82章 迦陵仙音第九讲(2)

临命终时,他就站在一个高台上,十多万人跟他一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临入涅槃了,最后他每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一道光明出来,光中有化佛,有阿弥陀佛。然后乌龙少康法师就给大家授记说:“你们刚刚看到我念佛的时候,见到我念一句佛出一道光明,光中有化佛,你见到这个瑞相,将来必定得往生”。给大家授记毕,就放光而逝,放大光明入涅槃,示现生安养、生极乐。

可见这个法门,是大光明法门。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净土法门是九界同遵,十方共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以此法门,劝导他们国土的众生念佛超出生死轮回,求生极乐。所以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能够持戒念佛,我来迎汝。

【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花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得到初果,即是得到预流,预入圣人之流。然后断了八十八使见惑,再经过七番的生死,就能够成阿罗汉道。

【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在娑婆世界你修行,七番生死就可以成阿罗汉,在极乐世界要经半劫。为什么?其实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的修行一百年。为什么?

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苦,你在这个苦海之中,能够发无上道心,能够精进修行,能够克服重重障碍去精进用功,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心力是勇猛精进,所以成就快捷。在此土娑婆,成就初果,七番生死成阿罗汉。在极乐世界,因为一切都是非常顺的,一切都是在演说妙法的,所以还是“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上生是久持小乘的戒法,久修小乘的戒法。中品中生就是在修小乘的戒法,乃至于“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一日一夜持具足戒,也就是说,临命终时还要现出家相。

比方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传说是跑去五台山出家去了。其实不是的,这是民间那么传,野史这么说而已。事实上不是这样的。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过世了,他确实也觉得世间无常,想出家,玉琳国师就不肯,说:“你做仁王护持佛法更好。”

后面玉琳国师去其他地方教化了,玉琳国师的一个弟子,就给那个顺治皇帝剃度了。国师回来就命令大众积薪,把柴火堆起来,要烧掉给皇帝剃度的木陈忞禅师,后面皇帝就说不出家了。但是他患了天花,临命终时示现了出家相,然后受出家戒。

也就是说,你一日一夜能够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信愿持名都能够中品中生,是名中品中生者。

底下是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

这个就很明显了,你看,中品下生的条件更低了。这个人是一个世间的好人,世间的善人。以前没有听闻过佛法,但是他还是很好,能够孝顺父母,能够行世仁慈。有慈悲心,有仁慈心,看到那些受苦受难的众生,能够去帮助他们,救济他们,是世间的善人。命欲终时才遇善知识,所以善知识很重要。从这个中品下生以下,因为他以前没有怎么闻过佛法,就特别显得临命终时善知识特别重要。

我们说“道之根本依师法”。善友为依,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信愿持名,净土为归,忏悔念佛,这个起码是下辈三品。再加上持戒为本,持戒念佛,就可以是中辈三品往生。中品中生,中品上生,再加一个观心为要,能够观心念佛,能够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来念佛,那么就是上辈三品往生。

这四句话你不要看轻,四句话把九品都包含在其中了。从中品下生开始,底下这四品,善友为依显得特别重要。这是说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开导。

【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广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也为他说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那么现在已经成佛,愿力圆满了,所以以此愿力摄受众生,接引众生。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听闻了这个法,生起信心来,信愿持名。好像壮士手臂屈伸之间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句经文给我们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你看看这里面有没有往生的瑞相?没有,是不是?

可见平时给人助念的时候,不要以这个瑞相来判断他到底往生了没有。什么意思呢?《观经》讲得非常清晰。中品下生以下,他已经往生了,但是没有什么瑞相,没有说闻到天乐呜空、异香扑鼻,乃至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住立空中,大家助念都能见到。没有这些,但是都得往生,他非常安祥地走了。所以中品下生没有往生的瑞相。

底下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乃至于下品下生,往生的时候,都还有一些来迎,但没有什么瑞相。他有些来迎是怎么样?那些下辈三品有来迎。你看,下品上生是弥陀请化佛、化观音、化势至来迎接,临命终人自己见到,助念的人见不到。下品中生是尔时“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有化佛菩萨来迎”。下品下生也是“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些都是命终人见到的。

我们要知道,如果给人家助念,你闻到异香,听到天乐鸣空,这就不是普通的品位,起码是中品中生以上,乃至于上品往生。这就给我们解决一个非常根本的疑惑。你不要以为,我们助念见到瑞相了,这个人才决定往生。不是这样,“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壮士屈伸臂顷就去到极乐世界了。

【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

他们去到以后,经过七天,见不到阿弥陀佛,但是见到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得到初果。

【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是第十五观,这里面我们要了解两重要义。

一个是从法性的平等上来看最上的平等性。

二个是从法相的差别上来看无量的差别相。

从法性的平等上来说,净土法门是最彻底的平等,最圆满最究竟的平等。圆满到什么程度呢?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的相好庄严都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平等。虽然说是三辈九品往生,而一生到之后,就是圆生四土。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其他诸佛国土有十法界,四圣六凡十法界,而极乐国土是纯一一真法界,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三辈九品的往生,而忘却了最上的平等性。这九品的差别是从哪里说?是你临往生去到,这样来说九品差别。事实上你一去到以后就是平等性。

但是从法相的差别上来说,众生的根机确实千差万别,确实有非常复杂的差别。我们现在说三辈九品往生,这是如来归纳概略来说。如果详细来说,可以分为千辈、万品,都可以说。所以,不要执著于三辈往生的说法,就忘却了无量的差别相。

因此这两重要义,要能够明白。

我们来对比看,善导大师以前的那些大德如何判教,如何判断中辈的三品是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而善导大师又是如何去破斥,又如何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学小乘法、持小乘戒之人,乃至于他平时没有怎么听闻佛法,就是一个世间的好人,他都能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生起信乐,能够中品下生。

善导大师以前的大德判教说:中辈三品都是修小乘法的圣人。他们说:中品上生者是三果圣人阿那含。阿那含,不来,不来果,在五净居天就成阿罗汉了,不再来这个欲界了。为什么?因为他把欲界的九品思惑断掉了,所以他没有来欲界受生的因,不来了。我们说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四禅九天中间有五层天,称为五净居天。他就在这个四禅的五净居天之中修行,把色界的三十六品思惑断掉,把无色界的三十六品思惑断掉,最后成阿罗汉。

以前的那些大德为什么判中品上生是三果圣人,是阿那含的圣人,回小向大往生的呢?因为他们看到后面的得益——莲花寻开,自闻妙法,即得阿罗汉。一去到以后,莲花就开了,开了就闻妙法,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所以成就阿罗汉。善导大师以前的大德,他们判中品中生是内凡位的小乘的修行人。

什么是内凡、外凡呢?那是小乘的判位,告诉我们修行的阶位,是所谓的七个方便位。七个方便位之中,前面三个是小乘的三贤位,也叫做外凡;后面的四个称为内凡,就称为加行位。外凡是什么?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三个方便位。

第一是五停心观,是让我们的妄心停止下来的五种观修的方法。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欲习气很重的众生,教他修不净观,白骨观,观身体很脏。不管你是怎样漂亮的男女,好看的只是外面一层皮,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所以才需要喷香水,隔几天就要洗澡,就要换衣服,不然就很脏,所以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瞋众生慈悲观。瞋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观,

三、多痴众生因缘观。观十二因缘。

四、多业障众生念佛观。这有两种说法,按小乘说就是界分别观。我见多、我见重的众生分别六界,乃至于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

五、散乱众生数息观。很散乱就是数呼吸。

这是五停心观。我们讲了小乘法从安般(安那般那)开始修,《安般守意经》讲到如何观察出入息。从这里开始先修风大,然后渐次修行。这是我们说五停心观。

第二是别相念。别别的相念,五停心观一个一个修。

第三是总相念具足修。这是小乘的三贤位,叫做外凡。

内凡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方便位。暖法,生起法乐。顶法、忍法,你要成就加行位里面的忍法,于一切法如如不动,一切外境如如不动,你才能够真正做到《地藏经》上所说的永不历三恶道苦。第七个方便位就是世第一法。

前面的三个就是外凡,后面四个就是内凡,这是从小乘来说。

善导大师以前的判教者认为,中品中生内凡位的才能够得到。内凡位就是加行已经修到了暖、顶、忍、世第一法了,他们才能中品中生。为什么?你成就了世第一法,再往上就是初果了,就是须陀洹果了。所以他们是着眼于后面得益,七日莲花乃开,从佛闻法,得须陀洹。一生到马上就成初果了。因为他前面已经是内凡了,已经成就了暖、顶、忍、世第一法。

他们错误的根源都在于没有真正地深信佛力,没有真正地深信阿弥陀佛愿力的摄持,而是以为只能凭自力。一去到就得须陀洹,所以就判断他前面起码是内凡位了。

小乘的外凡、内凡是这么分的,小乘的暖法,因为小乘是无漏法,你近无漏法,就称为暖法——你相似地体认到无漏法,就称为暖法了。大乘以中道,近中道义,近体悟空性智慧,称为暖法。大乘以十信位为外凡位。初信,乃至于十信都是外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称为内凡。前面我们说小乘法,五停心观就是声闻乘入道的初时法门。

大乘基本上是修观世音菩萨的菩萨五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真观,观察真谛之理而断见思二惑,也就是空观。

清净观,是断尘沙惑,也就是假观。

广大智慧观,是断无明惑,成就广大智慧,也就是中观。

所以也就是空、假、中三观。

悲观,就是用空假中三观,观六道轮回的众生受苦受难,来拔济众苦。

慈观,观众生受苦受难,所以慈能予乐,称为慈观。故此大乘修行,是修菩萨的五种观。

善导大师以前的那些大德,他们判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即修世间善法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阿罗汉果,他们是这么判的。他们判下辈的三品为大乘的始学凡夫,随其功过的轻重分为三品。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面驳斥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途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善导大师驳斥说,认为中品上生是三果阿那含才能做到,那你就搞错了。为什么搞错了?因为证得三果了,他三途永绝了。不要说证得三果,就是在内凡位的忍法,你就可以永不历三恶道苦了,就已经是三途永绝了。更何况是往上已经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三果阿那含已经生到四禅九天其中的五净居天,更不生于欲界。这个欲界的九品思惑断尽了,所以他没有在欲界受生的因。在色界、无色界断尽七十二品思惑,就出三界,就成阿罗汉。他哪里还需要韦提希夫人去请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