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6810000000010

第10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四讲(1)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信愿持名,同生极乐。今天下午继续讲五重玄义的第四“明力用”。

上午讲到我们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要愿当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讲到“厌秽”,要舍之又舍,离之又离。我们愿离娑婆,要舍之又舍,只有一句佛号,其它所有的牵挂执著统统都放下,才是真正舍到究竟。欣求极乐,求生极乐的心也要极为强烈,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正如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经妙宗钞》里所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就是舍到究竟,取到究竟,能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证无生法忍。也就是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西方四种净土,除常寂光土以外,其它的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是以其断惑的不同而安立的。

凡圣同居净土主要是断见惑、思惑,本来只是伏住了,此时没有断,因为凡夫众生生到极乐,所以去以后,首先是断见思惑。

方便有余净土是已经断见思惑,他本来是修小乘法,可习气还在,所以暂时显现的是阿罗汉。其实是大乘,他主要修的是断尘沙惑,生到实报土主要是断无明惑。

[事一心不乱]在生活之间念佛,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一句万德洪名,在一切顺境和逆境之中都不起贪爱和瞋恨,不被见思惑所乱,正念佛时,虽然有人赞叹,也不生欢喜;有人恼乱,也不生瞋恨。实际就是已断了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其实也就是断八十一品思惑,人相、我相、众生相皆空,人我相统统都空掉,其实也就是断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见思惑都断尽了,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为什么叫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譬如有个打铁的人,要把铁打成一把锋利的刀,打的过程中,那些渣子、粗垢就会先脱落,但他不以为喜,因为他的目标不是要除去那些渣子,而是要打成一把刀。同样,念佛人的目标也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意在生西。“粗惑虽落,不以为意”。是说那些粗重的见惑、思惑,虽是任运先落,自然它就断掉了,不以为意,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他没往生时,在娑婆世界念佛,其见思惑就已经在念佛的过程之中成就了事一心不乱,自然就先断掉了,所以临命终时就能得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

[理一心不乱]就是从事一心不乱进一步往上修,不落空有二边,见中道理,破无明惑,成就理一心不乱。理就是心性,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但比禅宗的方法更巧妙,禅宗要用参究的方法,而且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才能真正明心见性,而净土宗只用一句佛号就能破无明惑而明心见性,能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真正见真如本性。

见惑是指迷理的恶见,由分别而起。主要的根源是我见,或也译为身见。最准确的译法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译为中文就是坏聚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五利使,展开说就是八十八使见惑。

思惑是迷事的恶见,是俱生而起,主要的根源是贪瞋痴三毒,展开来说即贪、瞋、痴、慢、疑。更进一步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见思惑后信愿持名,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

经典上说:十方诸佛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九种人共居。首先是藏教中的声闻、缘觉,其次是通教中的声闻、缘觉、菩萨,合起来就五种,然后是别教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种,加上圆教的十信位,总共合起来是九种人共居方便有余土,都是断见思惑才能居方便有余土。

[究竟寂光]就是在常寂光净土之中,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和实报庄严土都属于事相,常寂光土是理体,“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

十方世界情与无情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称之为法身德。十方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回光返照,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当下就安住在一真法界。

解脱德:心性本来自在。我们似乎是被烦恼所缠缚,但去觅烦恼是了不可得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心体本来自在。

般若德:般若是指智慧,智慧光明,所以常寂光,这个“光”是指般若智慧。世出世间都是心性所变现,本来应当无所不知,但变为所知有限,就因为坏在所知障上,所以说般若无知,无知即无所不知。如果心存知解,有所知就一定会有所不知。

因此有所知就是所知障,有所得就是烦恼障,《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无知,成道无所得,圆满的智慧德能就恢复。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在《要解》里,蕅益大师把阿鞞跋致解释为四种不退:

第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念念都入真如性海。

第二行不退。就是声闻、缘觉已经断尽见思惑,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进一步趋向无上菩提。

第三位不退。就是已经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不会再退转。实际上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证位不退,最起码要断八十八使见惑,但在极乐世界,就是伏住见思的凡夫都能得到位不退,而且能圆证三不退。

第四毕竟不退。

所以首先是念不退,念不退指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念佛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其实实报庄严净土,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其他的佛世界如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无法证入理体,无法入实报庄严土,但极乐世界是圆生四土,生到实报土才能分证常寂光土,这是其他佛世界。只有真正破无明、显法身,才能生实报土,分证常寂光土,但在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念念趋向无上菩提,我们现在念念都是妄念、无明——如果有念,也是妄念。如果无念,只是无明。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见思惑已断,尘沙法执惑也破,度生之行精进,名为行不退。

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退到二乘,这也是修行不退转。行不退要能在顺逆境界里修,如大迦叶尊者,他代表了苦行,是在逆境里锻炼出来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由顺境里锻炼出来的,其实顺境淘汰人更厉害,如果满足于现状,向上奋发之心就没有了,进一步求证无上菩提之心就容易懈怠。

生到方便有余净土的阿罗汉,都是小乘人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带着小乘的习气,就像娑婆世界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还有吃饭的习气一样,因此方便土的阿罗汉回小向大,进一步断尘沙惑,进趋成佛的极果。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在娑婆世界,要证得位不退,起码要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见惑,成就预流果,才可真正位不退,已入圣位不会退堕到凡夫。但极乐世界的妙处就在于凡夫念佛生极乐,只要念佛成片,伏住烦恼了,即使没断惑也能带业往生,而证位不退,莲花化生,可以天天见佛,时时闻法,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在这样殊胜的环境之中没有退转机缘。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是讲“毕竟不退”。显示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佛说阿弥陀经》经名不可思议;六方佛名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无边,能使众生一听闻便“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毕竟因斯而得度脱”。不管你理解不理解、用至诚心还是散乱心、有心还是无心,只要一听闻到就能种下一个解脱的因,所以叫“毕竟不退”。

下面用两个比方来说明:

一是如涂毒鼓,据说有一种鼓,就像现在的化学武器毒气弹一样,军队打仗时,自己的军队这边有解毒法,对方的军队听到鼓的声音都死掉,也就比喻阿弥陀佛的佛号能活我的真常法身、死我的虚妄生死;能使我的法身慧命开显出来,使我们觉悟,超出虚妄的生死轮回;能活我的菩提慧命,死我的虚妄烦恼,以此喻为涂毒鼓。

二是如金刚。好像一个人,哪怕吃了一点点的金刚石、钻石,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被消化,以此比喻不会被破坏。我们闻到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名,将来一定能“毕竟因斯而得解脱”。

“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段是弥陀要解的眼目。薄地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与等觉大菩萨在一起,一生必补佛处。

能居位不退,即已圆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证三不退,乃至于临命终时才听闻佛法,能够念佛,神智清楚,有善知识提醒,听以后真能奉行,也能带业往生,可见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甚而畜生道有特殊的机缘,有人能教它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

莲池大师在其汇编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湖南长沙有人养了一只八哥鸟,这人教它念阿弥陀佛,那只鸟天天就跟着主人念阿弥陀佛。死后就把它放在一个小棺材里埋掉它,但忽然间就发现小坟上长出一朵莲花,挖开来看发现那朵莲花的根在八哥鸟的口里生出来,所以有人作了一首偈颂:“有一灵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花发,人不回心争奈何。”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一段是把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拿来跟宗门教下作一个比较,显出持名念佛的殊胜。

[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个是与教下比。

千经万论,五时八教,没有其他法门讲到凡夫一生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其他任何经典,任何法门都没有讲到,唯有净土法门讲到凡夫在短短一生之内,就能依靠信愿持名往生极乐而圆证三不退,候补成佛,唯有信愿持名一法能使凡夫而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就像刚刚小学一年级马上直升到博士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可见此经力用不可思议,因此印光法师赞叹说:“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非仗如来宏愿力,决难即生出轮回。才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其他法门教下所讲所学的,都不能跟《阿弥陀经》里讲的信愿持名相比。

接下来的《要解》文章是与禅宗修行的方法来比较:

[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此段是将持名念佛法门与禅宗参究法门作一个比较。禅宗里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佑禅师的《沩山警策文》上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禅宗里参禅开悟、顿悟正因佛性,相当于教下的大开圆解,我们说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顿悟正因佛性就等于是开悟了。但这时其实还只是入名字即佛位中,仅为出世阶层,仅仅只是开始走上真修行的道路——始迈第一步,不是理论上知道,而是真正证到皆有佛性、即心即佛。

所以他真正开始能悟后起修是真修,但要生生都不退转,渐次地入观行即佛位、相似即佛位、分证即佛位,才可以进趋佛果位。

何况是单凭自力,容易退转。阿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也有隔阴之昏,这一期没有究竟成就,再入胎很多就会迷掉,哪能与持名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圆证三不退相比呢?

因此莲池大师赞叹说:“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力用之妙,何可思议。……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这是莲池大师极为赞叹《佛说阿弥陀经》,其他的法门或是“浩博而难持”,非常浩瀚广博,你要学通很难。或者“妙理幽玄”,要很有智慧,不然你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净土法门“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所以“即方便而成圆顿”,特别殊胜。

接下来蕅益大师提醒说: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蕅益大师就提醒说,宗门教下那些参禅学教的人士,为什么不思考、不省察?不及早回心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还要去聪明反被聪明误呢?一定要能及早回心来信愿持名。

宗门教下有很多大德都明心见性彻悟以后回心念佛,归心净土。如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开悟以后再回心念佛的。

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是如此,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著有《净土十疑论》。《十疑论》里智者大师回答第六疑:“具缚凡夫,得生彼国,云何即得不退”?为什么一个具缚凡夫,见思惑一丝毫都没断,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得不退转?

智者大师回答,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一是“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大悲愿力非常殊胜,因为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已经吸收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依此种愿力摄持,所以能让众生得往生以后不退转。

二是“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

三是“六尘水鸟,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都是弥陀佛所变现的,所以往生的人眼所见、耳所听、身所触,都是阿弥陀佛大智慧变现的教学境界,因此不退转。

四是“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

五是“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所以能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转。这是讲第四明力用,即往生不退。

第五就是判教相。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教相:教是圣人利物被下教化众生之言,相是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教法有深浅不同),所以有差别之相。教有大小权实、偏圆顿渐、半满之相的不同,故分别判之就名为判教相。就是在佛陀教化众生的教学之中,此经应放在哪个层次来教。

本经在大小乘之中属于大乘佛法。在声闻、菩萨二藏法要之中是属于菩萨藏,圆满地具足解脱道、菩萨道。

有些人会问:“大乘的佛法以自利利他为本,修净土的人厌离娑婆苦,趋求西方乐,似乎是专求自利,为什么称此经为大乘的菩萨藏所摄呢?”

莲池大师有个回答:“求生净土者,正为见闻佛法,得无生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

所以还是用菩提心,不是单求自利,是去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无生法忍,还要回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本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同时也是大乘圆顿教所摄,在十二分教之中,属于无问自说。末法有情障碍多,要想一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要依本经来修就能圆证三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这是特别地说。《无量寿经》上也说:“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而本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