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传统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重视师承和延续的,就是只有一天的师生关系,也要一辈子如对父亲般地敬重老师。而父亲在传统角色上是严厉的,所谓“父严母慈”,“师严而后道尊”,教师被赋予对学生严加督促的角色。古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宋史·杨时传》记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就说明了这种关系。所以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关系可以说为父子关系。
法律上规定的关系
在现在的民主法治时代,师生关系已经从伦理关系的规范,转变成法律关系的规定。在法律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来自亲权的代理,即所谓的“代位父母权”,而是来自于相关的规定。
教师的责任包括了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如果教师的行为触犯法律规定,就会构成违法,从而同时产生了行政、民事、刑事三项法律责任。
生活上朋友关系
亦师亦友,在人们讨论师生关系时常被提及。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师生有很长的相处时间,若教师也能如同朋友一般可与学生谈论心事、一起从事各种活动,不但可增进师生情谊,而且也能引导学生正向的发展和进步。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对他们了解的更全面深入,便有助于教学和辅导工作的进行。然而由于教师相对是较成熟的个体,并有引导、启发的责任,不能完全如同学生的朋友般处理事情,所以如果教师和学生维持此关系,应让学生知道有其特定的适用情境和场合。
有的教师认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指的是对学生要友善,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朋友,这种看法也有其道理。总的来说,在民主社会里,以较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及作为建立师生关系,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模拟企业上的关系
假如以企业上的关系来模拟师生关系,可有两种类型:一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二是消费者与服务员的关系。
葛雷瑟(Glasser)就把师生关系比喻为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但是在这样的关系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式的管理,并不是老板式的管理。管理者(教师)和工作者(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老板式的教师不与学生协商学习标准,不教学生怎样做,不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对评量工作也不邀请学生参与,采取处罚方式来让学生做被要求的工作。此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限制学生的创意,使学生觉得学习很是无聊,而不愿学习。相反,领导式的教师会就学习标准和需求邀请学生讨论,示范做法,询问改进意见,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评估,提供工具和支持。此类教师把大部分心思花在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及提供协助,以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尽可能地提供支持与鼓励,而并不是以处罚来强迫学生学习。教师应趋向于此种领导式的教学风格。
另外,由于教育市场化的结果,有人将教师和学生比喻为消费者(学生)与服务者(教师)的关系。这样在“顾客至上”的思维下,服务者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依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种知识商品。但是这种物化的关系,对学生的需求强调过度,忽略了其不成熟和未成年的角色,其功利和现实的想法,也未涉及到教育的意义和理想。
总的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哲学思辨、传统文化、法律、朋友和模拟企业上的关系等五种形态。我们认为不管何种形态,师生关系应发展出三种要素:第一是信任,师生间的信任和信赖是良好关系的起点,如果双方存有怀疑和猜忌,那么师生是何种关系形态已无从谈起。第二是合作,教师在协助学生实现教育权的过程中,若学生不予合作,甚至处处与教师对抗,反而阻碍了教育权的实现。教师如果寻求学生的了解、合作和支持,是必要的。第三是相互影响,而非相互排斥。正如戈登(T.Gordon)所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应具备坦白或诚实、关心、独立性、个体性、相互适应对方的需求等五种特性。师生之间有了这样的关系,对班级管理是有益的。
前面曾提到要不要相信学生,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其值得信任,而此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对学生当然要相信。学生出现说谎等行为,对师生关系来说是一项警讯,教师应对学生行为背后的隐藏因素或动机进行了解,并改善班级管理技巧或与学生的互动质量,这样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增进师生关系有技巧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前面曾讲过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准备教学日志或学生的座位表,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记录,或是在不侵犯学生隐私权的情况下,请学生提供个人和家庭基本资料或拍团体照,方便人和名字对照。但是记住名字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
对学生人格和尊严必须尊重
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布伯提到的吾汝关系、吉诺特的和谐沟通理论、葛温和曼德勒(R.L.Curwin&A.N.Mendler)的尊严管理理论,也都说到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的重要。对学生的尊严不重视,其导致的负面的后果有时更甚于体罚。另外,教师对自己的口语表达和肢体语言也需要注意。
关怀、鼓励和赞美要发自内心
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当教师打算责骂学生时,不妨运用区分强化法(区别强化法)的原理,转而鼓励学生优点,这样反而能收到更好的功效。如果教师能持续每天对10位左右不特定的学生鼓励和赞美,让每位学生每星期都能得到鼓励和赞美的机会,可以促进其积极的行为表现。
营造机会单独和个别学生谈话
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又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如果教师每周能与班上每位同学进行一次单独对话,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动态应该能够大致掌握。如果班主任没有谈话时间,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这些都可使师生的关系得以增进。
参加或举办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并在旁打气,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而教师也可借这种活动来营造班级的人际互动和气氛。如果每个月能举行一次或一学期至少有三次,对班上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应有很大的正面帮助作用。但是班级活动也不宜太频繁,学生仍需有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处理
班级管理与教师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理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得到更佳的学习效果,让班级事务能够井然有序顺畅运作,班级的成员互动良好、感情融洽。仅仅是老师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是不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充其量只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而已。
然而不能否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不当行为之处理是最为突显的,因为不当的行为,很容易影响班级管理目的的达成,因此教师们对这项消极的因素都极力要先排除。本节将针对不当行为的类型、出现的原因,以及的处理的原则加以说明。
学生不当行为有哪些类型
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加以分类,首先应清楚何谓不当行为。在班级中的不当行为指的是干扰或阻碍教师教学和同学学习进行的作为与不作为。但当学生的特定作为或不作为出现时,是否对教学和学习的进行造成干扰和障碍?其判断的结果是可能因人、因所处的环境而有不同的。
在班级中学生会出现哪些不当行为呢?根据张新仁等人归纳,有以下几项:上课前几分钟安静不下来、上课装鬼脸、上课吵闹、东西放置不整齐、闲聊天、上课玩玩具或看课本以外的书、迟交作业、上课随意走动、忘记带学具、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考试作弊、出丑(如尿湿裤子)、骂脏话、恶作剧、偷窃、上课打瞌睡、说谎、带头犯规,这些大部分都是从小学班级管理里归纳出来的。而在初中、高中和高职,这些不当行为也很常见,还包括懒散(如当值日生不认真打扫不认真)、威胁恐吓同学、自我伤害、性骚扰、赌博、携带违禁品(刀、枪、毒品或色情书刊)、抽烟、不跟老师和同学交流、嘲笑同学或给师生取外号等,不一而足,并且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也有所改变。下面针对这些行为做一些分类,以利教师应对处理。
作为与不作为
从上述行为主体的外显表现上,不当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所谓作为,就是学生主动地表现出行为,例如上述不当行为中上课装鬼脸、吵闹、随意走动、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都是。而不作为,指的是学生消极地不表现出行为。例如,迟交作业、不认真打扫卫生、不跟老师和同学打交道,班主任期望学生去做的,他却不去做,等等,都是。将不当行为分为这样两种,可以从中看出其强度,在考虑其行为的动机,以及决定处理强度和方式时,有相应审酌的价值。
课业上与行为上的
按行为的性质,不当行为可分为课业上的和行为上的两种。课业上的不当行为即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不佳,包括整个学期期间,例如上述不当行为中上课前几分钟安静不下来、玩玩具或看课本以外的书、打瞌睡、装鬼脸、吵闹、忘记带文具、迟交作业等。而行为上的不当行为指的是学生在行为表现上不佳,具有道德和品格方面的问题,例如上述不当行为中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考试作弊、不认真打扫卫生、骂脏话、恶作剧、偷窃、说谎,甚至会触犯到法律的行为,例如抽烟、性骚扰、赌博、携带违禁品(刀、枪、毒品或色情书刊)等。从这种分类中可以看出课业上的不当行为大部分是消极的不作为;而行为上的不当行为一般都是积极的作为,在程度上较为严重。
如此分类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假如学生考不好,甚至不及格,能不能算是不当行为呢?依符碧真的研究,华人社会把追求学科学业成绩好作为主要的纵向目标;“努力用功”、“读好书”,是学生应尽的义务,而且“努力用功”具有“道德正确”的形象。因此上课不认真、爱闲聊甚至到处走动,除影响教师教学和同学学习外,也因违反学生学习的义务、道德正确而被视为不当行为。可是如果学生已经很是用功,尽了本分和角色义务,仍然还考不及格,还是否算不当行为呢?我们认为不算。但《三字经》上有言:“教不严,师之惰”,认真的老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定出了“少一分就打一下”的标准,这种做法的妥适性如何,值得人们深思。
自然与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