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6806000000013

第13章 科学管理班集体(5)

闲事指没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不是电子游戏机的研究专家,却把大部分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有人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没有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做着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会有什么用吗?一位同学对服装设计并没有什么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逛市场,花样翻新的买各种服装。如此耗费精力,当然也没什么用处。

还有不少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如个别学生逞强妄想,整天脑里算计怎样打别人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锻炼,他偷偷跑去买东西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该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耽误事情,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不知不觉间到下课了,无用的闲思占据了这位同学半节课时间。或者是正听着英语课,思路却不自觉地跑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而后随着又到了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店……这样的联想如果是有目的的,如为了创作等,当然有用。但如果在不应该联想的时候,联想却自由地任意驰骋,这至少是没有用的。认真统计,细心观察,会发现大部分后进同学的很多时间就是在这类的闲思中度过的。又何止是学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的下午就至少有4个小时被这类闲思夺走了。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担心同学们会怎么议论,父母会怎样批评,邻居又会如何地瞧不起。结果烦恼越陷越深,越不能静下心来分析失误的原因,自然更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改措施了。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未能纠正,成绩更差。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不少同学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使自己滑到了最底层。这类的闲思特别难以控制。以我自己为例:昨天上午给外校教师讲公开课时,被唤出,告知学校东风车在外发生事故的消息,我马上被担心忧虑的情绪所控制,只是当重新回到课堂,面对教师们,不良情绪才被紧迫的实事挤走。散会后,不良情绪正要来袭了,朋友找我来陪韩国与台湾的客人,闲思便被控制了几个小时。客人走后闲思又一再想冒出,只是一次次地又被紧迫的实事所控制。下班后,因为没有了紧张的正事,闲思才得以冒出,以致于失眠,到了后半夜(12月10日凌晨4点),还被这闲思困扰得未眠。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在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必然要多于我,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将会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要使学生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较明确地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有了这种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对其不知不觉地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让学生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这样虽不可能完全控制住,但是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很多,“三闲”的数量一定要少不少,学生的言、行、思会理智得多。

一位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的同学,刚来时我看他一天的日记中最后一行这样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更多。

半年以后,我再看他的日记,写得确实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思考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在几个大的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以于控制“三闲”中的闲话,这位同学这样写道:“我这个月要把闲话努力控制住,目标是每天在52句以内。”自己闲话的句数我从来没有过具体规定,不想他竟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于是我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现在经过控制,我的闲话比过去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还是比较多,要全部去掉,自然没有可能。我粗略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会不自觉地说些没用的闲话。若每堂课间6句就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如果各说8句就是16句,合计有52句。”我听了,没有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告诉他可以试一试。效果好的话,就继续试。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看这位同学的日记本,他在本月《自我教育计划》中谈到闲话这一项时写道:“上月经过努力,我把闲话控制在52句以内的目标已经达到,本月要继续努力,把每天的闲话控制在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的纪律显著好转,基本上控制住了闲话,还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一个控制自己‘三闲’的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同学以为没用,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无用的。这是偏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有这种偏见的学生甚至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及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小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学生毕业以后将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现代社会难以生存。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很多种,每位同学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我感觉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做一件用多长时间。心情不好时,挑喜欢做、难度小的事做。实事做多了,那种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形成了,“三闲”就不容易来侵扰了。

学生座位自愿组合

自1985年以来,我们班学生的座位,在刚入学时,先按大小个排列,以后随着大家相互了解的加深,可以自愿组合。

组合有这么两个条件:第一,有利于学习;第二,要四相情愿。

我常对学生这样说,人和人的组合是一门大学问,不要说是万物之灵的人,就是简单的物体,再简单一些,构成物体的原子,组合的方式也是一门大学问。

同样是碳原子,在呈链状结构排列组合时,构成的是世界上比较软的物质——石墨。而当碳原子呈金字塔状结构排列时,所构成的就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咱们再谈人,两个人和两个人合到一起,不一定就是4个人的力量。比如一个书记加一个厂长,假若两个人配合默契,情谊深厚,患难与共,相辅相成,那么加在一起就可能等于是3个人、4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力量。不过遗憾的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另一种情况呢?其中的一个人老实厚道,为人谦逊,心甘情愿当配角,这样一加一实际上还是一个人的力量。也有的两个互不合作,你定的我不同意,我定的你就反对,或者一好一坏,一个创业一个败家,一个挣钱一个挥霍,一加一等于零。还有的两个人为了个人权力,整天拼命地争计,打得不可开交,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置于脑后,结果企业亏损,一加一等于负一,甚至负的更多。

同学之间组合、交友也是这样,有的懒同学交了个勤奋的朋友,以后也变得勤奋起来。有的好计较生气的同学和憨厚开朗的同学总是在一起,渐渐也就不爱计较,不爱生气了。也有的同学衣着本来朴素,不太爱花零钱,但和社会上讲吃讲穿的人在一起久了以后,也变得花枝招展,整天吃零食了。

对历届的学生我都反复叮咛,要研究和谁接近,和谁疏远。

疏远了谁,并不就是断交,也不意味着不是朋友,而是少在一起的朋友,实际上是多鼓励对方,为对方祝福,为对方暗暗地加上进之力的朋友。

对后进的同学,也不是让大家都疏远他,而是让他们之间相互疏远,安排先进同学与他们接近。这样他们才能赶上大家共同进步。

生理上的一些病,如感冒、痢疾、肝炎等,有传染性;心理上的一些病,如懒惰、狭隘、冷酷等,也有传染性。同学们都认为我说得有理。

7年前,有3个极好的朋友找到我,要求我给他们做“分离手术”。我问:“为什么要分开呢?”

“老师您没注意吗?我们3个人都有懒惰的毛病,凑在一起,相互传染,现在每个人的懒病都成立方地增长了。”

“怎么做分离手术呢?”

“以后您再发现我们3个人在一起,就让我们写至少1000字的说明书;请您再跟班里全体同学说,号召大家帮帮我们的忙,监督我们。不管是在哪里,只要发现我们在一起,就进行检举,我们保证一定感谢,保证有一次就写一次说明书。”3位懒学生争先恐后地这样表示。

“但愿你们今后都能记得刚才说的话,别等以后反悔了,对检举的同学恩将仇报,反倒恨人家。”

“那哪儿会呢?”

“你们要能这样想,虽然不在一起,但还是好朋友,还要在心里互相鼓舞。现在是为了对得起朋友,为了让朋友勤奋起来,暂时和朋友隔离。”

他们说话果然算数,好长时间不在一起,每人都找了勤奋的人作伴,后来变得都勤奋多了。

我们班的四大闹将之一,有天晚上找我商量:“老师,您让我到第二组第四桌去坐吧,我一定能改好好说话的毛病。”

“这座位为什么能治你的毛病呢?”

“这个座位的左邻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右邻是最不爱说话的女同学,前面是张××,我和他不太合的来,平时见面基本不说话,后面的是生活委员,我一向很佩服他,他也能管住我,坐在这个位置,您说我和谁说话去。”

“那我得去问问,左右的邻居是不是同意你去。”经过商量,再加上我的劝说,他们都同意了,这位闹将乐得蹦起来。只过了两个多月,他就基本改掉了好说闲话的毛病。

后进同学想换座位,我可以帮着做工作。一般同学要换座,则必须具备第三个条件:四相情愿。假设原来甲乙两同学一桌,丙丁两同学一桌,现在甲同学想换到丁同学的位置去,必须征得另外3个人的同意:乙同学同意甲离开自己和丁到甲现在座位来;丙同意丁离去并愿意接纳甲;丁则愿意离开丙又愿和乙去同桌。四相情愿,跟我说一声,马上就可以换,有一个人不愿意也不行。愿意换的同学自己去做工作,什么时候做通了什么时候换,人家不通就不换。学生换座四相情愿就可以,但必须要告诉我,我把4个人找来确认以后,立即就换。我没有把这个权力下放给班干部,我总觉得这件事有些复杂,涉及一些微妙的关系。学生找我之前一般都考虑得比较全面了,换得有道理的占绝大多数。如果换得没道理,换完之后对学生发展不利时,我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地给以纠正。有几次我都想把这个权力下放给班干部,但始终没有这么大的决心。

从科学角度引导学生研究人与人的组合,研究坐的位置,有利于使学生变得更理智、更开阔。

自愿调换座位并不是让大家疏远后进同学,相反地,我提倡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一个座位,这样既提高了后进同学的水平和成绩,也使先进同学帮助人、改变人的能力得到提高。

周继明同学是班长,毕业的前一年,他主动请求我不要把他和同桌的后进同学分开坐。他帮助这位同学已经两年了,为了这位同学的进步和班级的工作,周继明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怕这些负担对他们学习造成影响,想找一位中等同学和他同桌。他知道后,恳切地对我说:“我和他同桌已经两年了,彼此都有了很深的感情,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他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改掉了贪玩的毛病,为班级做了很多好事,学习也有了相应进步。离毕业还不到一年了,如果这时分开,我感觉对不起他,也对不起咱们班级。”我问:“你不怕自己的学习受影响吗?”“虽然帮助他失去了一些时间,但我自己也从中受到了锻炼,给他讲题时,我对问题的理解也加深了。再说,即使失去了一些时间,我的成绩在班级仍然是上游,以后升学了,不再支付这段时间了,这也是一个时间或精力的储备。那时再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定能把这些储备和精力挖掘出来,使自己学得能够更好。”

张小飞同学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对于帮助后进同学一直很热心,毕业的前一年,她主动找到我,说:“老师,把赵××同学调来和我坐一桌吧!”我问:“为什么?”“这位同学对人很热心,为别人做了很多好事,可他现在学习成绩不好,我担心他升不了学。”张小飞同学过去曾帮助过不少同学进步,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没想到快毕业了,她还能想到别人,我答应了她的要求。后来,那位同学也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升入了自己喜欢的学校。

有时还有这样的情况,两个看来相当好的朋友,经过商量成为同桌,起初挺好,可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却一同来找我,请求把她们分开。我对她们这样做有些不解,就问道:“你们在一起不是挺好吗?”她们回答:“就是因为我们挺好,好得过了头,两人失去了互相制约的那部分作用,有时上课时,老师让讨论问题,我们却不自觉地谈起了知心话。上自习时也常常惦记下课后我们去玩什么,明知这样不对,也不好意思制止对方,只能迁就。这些细微的地方,别人一般看不出来,只有我们才能感觉到,再一起坐上一段时间,我们的成绩肯定都会下降。”我记得1988年那届学生临毕业的前两个月时间,先后有5对好朋友就是因为这个做了分离手术。

也有时侯,两位看起来都很淘气,而且合不来的同学,谁都觉得很难能坐在一起,而实际上他们坐一桌,时间不长双方都有了进步。

通过学生座位的自愿组合使我认识到:“在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学生与学生的组合中,有的能促进他们共同成长,也有搞得不好其结果正好是适得其反,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还没有被我所认识到。

班级必须做到“八有”

教室里要养花,要养鱼,窗户上要有窗帘,教室前面要有脸盆、毛巾、香皂等洗手用具;还要有暖壶、茶杯等喝水用具;有推子、剪子等理发用具;有纸篓,有痰盂……所有的加起来是8样公用的备品,我们把它叫“八有”。

“八有”是逐渐增加的,7年以前,我刚当校长时,只提倡班级“七有”,那时还没有养鱼这个项目。

这几种备品,花不了多少钱,学校可以发。不过我觉得,为了强化他们的集体观念,使学生有一些把班级当做家的观念,这些东西,还是要求各个班自己准备为好。

这些备品都可以鼓励学生献,献花、献鱼、献盆、献壶……实际上是借,毕业了再拿回去。这样,个人献给集体东西,他会更爱这个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