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之南宋雄起
6705000000109

第109章 银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宋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大集体工厂和商业团体。虽说这几年因为赵昺专心大力搞发展,再加上掠夺式的海外开采,钱是真的多了。但是,经济的发展,实必要有流通和流动的资金,对于资金如何管理,将来人们建造厂矿也会一定需求更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管理,甚至将来货币的发行,都需要有一个总的管理部门来策化和组织吧,看来,银行的建立已经势在必行了。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金融的管理不可能放手于民间,但民间的商业性质的银行也全部由国家一手把持,这样,银行如何建立并运行,就进入了赵昺的日程里。

其实,银行只是后世的一种说法。唐代时就有了“飞钱”一说,而到了宋朝时,更有“便利”的做法。“先是,太祖时取唐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于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于库。”用便换方式汇兑的票券也称“便换”。只不过到了明清时,才有了“钱庄”一说。

既然有历史可依据,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通,也应该容易被人接受。

这件事放到朝会上商量,不想,大家很痛快就通过了。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和发展,朝中各大臣也看到了物质快速增加,货币流通的不方便之处,况且他们自己这几年来,在赵昺的高薪政策下,对于金银铜币的持用和使用上,尤其是大宗量采购,也深感不便。但大家都对于纸币的发行有疑虑,而这也是赵昺所担心的,并明确表示暂时发不行纸币,只使用汇票施行通兑业务。反正说真的,赵昺对银行真的不懂,只不过,来自后世的他,就是不通也听说过一些,也经历过一些,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银行的建立是势在必行,而纸币将来的发行,也是历史的趋势。

既然大家都通过了这一决议,剩下的问题就是人选和具体操作了。

陆秀夫沉思了半天说道:“陛下,现户部王永广侍郎,祖上曾经营柜坊一事,臣荐举此人,或可一用。”

有人选?好呀,有人就行。赵昺马上宣王永广侍郎入宫觐见,他想亲自和此人面谈一番,看看此人是否可用。

下午时,赵昺专门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王永广。对于一个小小诗郎,平时也难得见一下官家,即使在大朝会上,也是远远的看上一眼,哪里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和官家对面而坐?更不可能跑到赵昺的书房里与官家对策。这书房至今,也只有三个人有资格进入和官家商谈政事。

“王侍郎也知道朕召你入宫何事?”赵昺盯着眼前这个面色略显紧张的中午人,他的眼中显露出一种坦荡平和的神情,一身官袍,干干净净,正襟危坐。赵昺很怀疑此人能担当得起大宋的钱袋子这一重任。

“臣略知一二,”王侍郎赶紧起身答道,“臣听闻陛下要设立银行一事,不知陛下有何打算?”

赵昺犹豫一下,心里想:我哪里精通此事,要不,我也不会招你来问事。可是,又不能不说,古人就是再聪明,也不可能把超时代的东西都搞出来吧?但自己也就是知道个皮毛。

赵昺略想一下,回忆一下自己和银行仅有的几次交道,再加上媒体和书本上听闻的知识,慢慢向着眼前这个怎么看怎么也不像个奸商的人讲述起来。

银行的发展历史三步曲,赵昺也不太明白,只是大学时学政治经济学时老师似乎也提到过。他现在只记得有一句话,那就是银午商品货币经济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句话应该不会错。

按照银行发展,第一个阶段必定是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接着才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这两个阶段,赵昺查阅宫中的资料,大约也能总结出来。

而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是第三个阶段,即实行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的货币兑换业便才真正发展到银业阶段。这才是赵昺要给王永广介绍的主要内容。

现在大宋由于台湾、佐渡岛的金矿和石见银矿的开发,金银已贮存了相当的数量。石碌铁矿的中的铜矿开发也达到了一定和程度。将来他还想着把后世菲律宾和日本的铜矿也想法开发出来,这样铜的产量增加后,大宋经营铸币兑换业务或后期的发行纸币也应该水到渠成。只不过银本位什么的概念他自己也讲不清楚,只能提续一下。

现在也只能先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具基本的银行职能向王永广做个简单介绍。按职能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它们构成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就现在大宋的情况而言,这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也暂且放一放,等到经融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资本的积累和货币的流通自然会产生更多的服务项目,这本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

具体从结构上来说,是搞政府银行、官商合办银行,还是其它性质的,这个在实践中慢慢来。

但赵昺觉得应该设主地中央银行,有发行货币的权利,下设银行业监督官理委员会这一政府性质的监管机构,也就是后世的银监会,再来个民间性质的银行业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对银行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中央银行成为国家统一管理金融的机构,其他专业银行成为经济实体。

但是银行的业务,它一定是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和小额货币节余集中起来,然后以货款的形式借给需要补充货币的人去使用。银行只是充当货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现行的银行要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当然,银行也要肩负起商品生产者和商人办理货币的收付、结算等业务。

但是,银行和以前的营坊不同之处是,存钱不但不要保存费,还要给存款人利息,而代款也避免了过去的高利贷现象。所以,银行和别的工厂等一样,也属于企业的性质,也是以营利为目的。

赵昺所知道的不算多,他也只能说这么多了,剩下的就要靠王永广召集人马组班子,拿章程,定规化,忙策化了。

不过,赵昺的想法是一旦银行建立起来,军队的饷银、抚恤金、奖金等先要和银行建立关系。

现在的军队,自从有了宣慰官制度后,除了对军队实行督察作用,监督军队纪律,督查武将,安抚士兵心理和思想动态,还对军队的饷银、抚恤金、奖金等实行实名制发放。这样,避免了过去吃空饷和榨取士兵应得的各项资金,但也造成了在发放饷银时的麻烦步聚。如果以后有了银行,那每个士兵只要有一个存折,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资金,也省了大宗货币来回搬运的不便之处。

赵昺放手给王永广侍郎后,给他限个时间,然后就静等消息了。

王永广有了皇命,自然好办事。他从朝中官员中选出几个还算懂行中下级人员,又从琼崖学府中召集大量的懂财会学子,又出榜召了一批社会上的商人和一些民间财会人员,开始调查、研究、商讨。这一系列的动作,看在赵昺眼里,暗暗吃惊,不想这王永广还真是个做实事的干将,看来,这次王永广如果能让自己满意,这大宋中央银行的行长非他莫属了。

再说赵挺礼,自从在日本帮了杜浒许多的忙,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宋和日本的经济往来中,他是获利最多的一人。这几年下来,赵挺礼的身子更加滚圆,眼睛也变得更小了,整天一副弥勒佛的笑样,那眼睛就更不知是睁着还是闭着。

钱多了,也不用自己再亲自奔了,找个代理人常驻日本,自己跑回海南岛,专门管理自己的货栈,协调来往货物的购买和运输,渐渐在海南岛的商人里,成了影响力最大的商人之一,周边自然也就有了跟随他发财的一大批人。

赵挺礼还是很有经济和管理头脑,他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搞了一个较为松散的行会,互通有无,共同发财。这几年的商业触角越伸越远,已经开始经营南洋的许多大宗物品,而且还和西洋都有了联系,货物早已卖到阿拉伯海沿岸。

钱多了,赵挺礼并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也知道,自己的钱财是从何而来,自己身后依靠的大树是谁。对于现如今这个占据着两个岛屿的小朝廷,他更有长远的目光,知道这个小朝廷和这位小官家,志向远大,势必潜龙腾飞,将来定能一统江山。所以,他时时处处都走得很靠近朝廷。这几年朝廷的政策无论如何的变化,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响应。而这样的行动,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获利,让他乐不知疲。

这次王永广对他调查后,知道赵挺礼有着比普通商人更敏锐的眼光和精于细算的头脑,又有着巨大的名望和影响力、号召力。所以,第一批找的商人就有他。

赵挺礼进入王永广的班子后,果然脱疑而出,出谋划策,协调组织,都是一把好手。而对于王永广首先提出先试官商合办的银行,更是积极支持,立时拿出大批储藏的金银,全部投入进去。

因为他已经看出来,这银行虽说存钱要付一定的利息,但放贷的获利要远远高于付出的利息。而且,现在厂矿机器的使用,也让他投资入股的几个小企业获利不少,知道这是趋势,以后的厂矿店辅会越办越多,尤其是进出品贸易,更是重中之重。而商人们对于大宗货物的采购和办厂急需的资金,往往不够时,就会丧失绝好的赚钱机会。但这时,这些商人们由于手头资金不足,又会白白失了机会而只能望洋兴叹。

如果有了银行这一机构,操作得好,在放贷这一方面,那就是一项只赚不赔的生意。而且,以后货币的发行与兑换,汇票的流通过种中的获利,看似利小,但架不住资金数量巨大,所以,这是只赚钱不赔钱的事。但银行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这如何规避风险,也是大家在制定政策的开始,就要制定好,以免遇事时的损失。

所以,当第一家银行成立后,赵挺礼就成了这家银行的最大股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