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潜伏心理学
665000000004

第4章 和领导搞关系——就是要抱老板的大腿 (4)

而且,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加入“小团体”也对自己极为不利,领导会认为这群人都是从众的,其他人干什么,别人就会接着干什么,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有功劳时不一定会有你的份,但是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你一定是难逃其责的。“小团体”的特色,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一损俱损”。

办公室里搞小团队,对于人际关系来说也非常不利,很容易让人失去做事的原则,走个后门、开个绿灯都是在所难免的,不痛不痒的小事也就算了,但是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蓝雅琴跳槽进了一家中型公司,第一天上司领着她进办公室,多数人没抬起头来,于是,她只能老老实实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熟悉了半天的环境,到中午吃饭时,仍然没人和她说话,下午她又这么坐了半天,一天下来让她很难受。

第二天,她开始争着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打水,即使这样,很多同事对于她还是熟视无睹。于是蓝雅琴心里非常的孤单无助,终于有一天,她找了个机会,接近了办公室的罗姐和小娟,她请二人吃饭,有时候带些小礼物给她们。

终于,罗姐、小娟和蓝雅琴就成为办公室的一个小团体了。蓝雅琴其实和罗姐、小娟在本质上不是同一类人,她每天兢兢业业地上班,也不会像其他两个人那样迟到早退。所以领导曾经考虑给蓝雅琴提高工资,可是考虑到她与另外两人走得太近,又担心她会不小心把涨工资的事告诉罗姐和小娟,而让两个人产生不满,所以迟迟没有给蓝雅琴涨工资。

职场里,站错队是非常危险的,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彻底地伤害了蓝雅琴。罗姐和小娟其实非常瞧不起蓝雅琴,她们觉得蓝雅琴只不过是为了讨好她们,不让自己太可怜而已,所以她们二人悄悄做了出卖公司的事情根本就没和蓝雅琴说过。

第一次做没被发现,做第二次的时候被领导抓了个正着。

这件事本来是没有蓝雅琴什么事的,蓝雅琴也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因为三人平时关系过好,所以领导还是开始怀疑蓝雅琴,他在不信任罗姐、小娟的同时也不再信任蓝雅琴,甚至觉得蓝雅琴也许早就知道了什么,但是却知情不报,性质也非常恶劣。

虽然蓝雅琴极力为自己辩解,但是和领导之间已经有了隔膜,要想在公司更好地发展下去几乎是不可能了。蓝雅琴觉得自己很无辜,觉得是罗姐、小娟辜负了自己的信任,后来和罗姐、小娟的关系也就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好好的小团体,在利益面前不但土崩瓦解,而且还反目成仇!

心理学专家支招

办公室的危险就在于,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使愿意从众、和别人走在一起,但是真正走到一起之后,如果这个人能力平庸,因为职场是独立的,所以这个人做事情的时候照样得不到帮助。但是,如果此人能力超强,他所拥有的器重和赏识,也会使小团体里的其他人觉得不舒服,自然就会产生暗地里的中伤和陷害。

也许有读者要问,那么不加入小团体别人就不会妒忌吗?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人们的心理,那就是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不会在看到电视上或者是报纸上优秀的人物的时候,出现妒忌的感觉。

但是越是貌似“抱团儿”的人越容易出现攀比的心理,所以,在工作中,要习惯一个人待着,因为一个人待着,并不等于被别人孤立,也不会有人觉得这是一件可怜的事情。要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依赖别人,也不依赖某种东西或行为。独处的时间能够帮助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独立个性,发展职业的一种好方法。拆屋效应——不要拒绝,你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拆屋效应来源于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文章,他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鲁迅先生的这个例子一语中的,后来,这种人们面对困难“循序渐进”的心理就被叫做拆屋效应。丝毫不用怀疑的是,很多老板好像都读过这段文字,也深谙员工的这种心理,所以很多时候,职场人士会发现,领导经常会分配下来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领导抛来这样的烫手山芋时,怎么办?大多数人都会避而不及,找个借口匆匆躲过,还有人,会装作听不懂、不接招。

终于,领导可能会锁定住一个人,让他去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如果这个人是你,你会怎么办?

是单纯地对领导说“我的能力达不到”, 还是自以为聪明地说,我想我现在手头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是逃避,无论找什么借口都是没有用的。

你丝毫不用怀疑的是,领导也不是天生就当领导,当你想到某个借口的时候,你的领导早在出道的时候就用过了。他,怎么可能看不透你?

相反,这样的回答却在同事当中暴露了你的怯懦,虽然其他人并没接招。

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即使不能在面对“烫手山芋”时主动请缨,也必须要停止说“我做不了”这样的话。

何立凯在公司工作多年,虽然没有任何职位,但是他为人稳重,任劳任怨,得到了公司大多数人的肯定和赞赏。大家认为,他的升职只是时间的问题。

有一天,一个偶然的原因,经理从某些渠道得知外地一个小城镇需要公司的产品,于是有意选派人员前往。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可不轻松。

且不说,公司的出差条件并不优厚,就说经理的要求,小城镇有5家有意向的单位,至少要拿下3个,就足以让人退避三舍。

对于在那个小城镇毫无根基的公司来说,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5家都谈了,但是哪家都没有谈成功,谁也不想大冬天地跑到外地那个小城镇吃苦受罪,没有业绩,回来还要领受责备。不如就在办公室里老老实实地待着,等着客户电话,如果有人来电,那么就让客户前来考察,还能够申请到一笔经费,轻轻松松地陪客户吃饭、喝茶?

但是,何立凯看到大家静默的状态,就主动地承担了这项任务,所有人在舒了一口气的同时,又为他惋惜。要是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劳神不说,还会影响升职。

不出所料,何立凯在小城出差的日子并不如意,他在该城联系了几家工厂,但都没有采购公司的产品,虽然事先和那些单位的负责人通过电话,但是到了当地之后,他发现要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建立信任、达成共识并最后签合同简直太难了。

但是何立凯还是尽心尽力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而且,还真诚地给那些公司做了赢利分析。终于有一天,一个偶然的原因,他巧遇了一个客户,成就了公司一项比较大的单子。原本,这名客户本不在公司给的联系名单之内,他只是偶尔来过一次,并没有业务来往。当他再次来时,何立凯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这让他很感动,于是当有合作的机会时,他很快选择了签约。

后来,这名客户带动了其他的客户,接连又有几家签约,当何立凯离开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签约的客户已经达到了8家。

回到公司之后,总经理亲自去接何立凯,而且,他给了何立凯一份任命通知,看到通知下发的时间,让何立凯一愣。原来,当何立凯没有私念,主动接下这个任务的那一天,总经理就决定给他升职了,总经理的原定计划就是5家客户,如果只谈妥一家也能证明何立凯不辱使命,即使一个客户都没谈成,也了解了当地的情况,为以后开展项目提供了经验,照样不虚此行。

所以,当何立凯带着八家客户的业绩回公司的时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为公司建立奇功!

心理学专家支招

很多困难,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而且,当领导分配下来特别难以完成的任务时,他可能已经利用了“拆屋效应”,也就是说,他的要求貌似很高,但是心理期望值并不高,这样的任务才是责任风险很小的任务。

当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如果你习惯性地说“我不行”,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会觉得你真的不行,所以干脆不给你指派任务。相反,如果你先把工作接下来,即使你完成得不够好可能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你能有“这个我做起来有些难,但是我会努力的”,然后全力投入把问题给解决,那么就会有超出想象的收益。

当然,如果领导的任务分配下来后,做的过程中发现按自己现在的能力完成不了,应该尽早和领导沟通,不要在最后一天提交完成度不高的答案,至少要让领导有时间来得及更改执行方案。

鸟笼效应——加班就是那只引人联想的“鸟笼”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现象,它起源于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事情是这样的,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听完詹姆斯的话,卡尔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说:“我不会养鸟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礼物,那是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卡尔森笑着说:“即使你给我鸟笼,我还是不会养鸟,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和我的赌,你会输的。”

可是,从此以后,卡尔森家里只要来客人,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大部分的客人就会问卡尔森:“教授,你养的鸟去哪里了,是飞走了吗?”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不是这样的,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每当卡尔森这样回答的时候,就会换来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就成功了。

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样如此,人们很难去亲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人们都会靠着常规思路进行推理。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工作量正常的情况下,某一个同事还每晚留在公司加班,其他人会联想到什么?人们第一个直接的反应不会是这个同事多卖命工作,而是,他利用加班为借口,占用公司的资源去……

杨彦有个工作习惯就是加班。

每天他第一个来到办公室,而且从坐到工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他的时间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一天下来,高效率的运转让他非常疲惫,但是,到了下班的时候,他总是不自觉地还想加班,大家都走了,他就一个人加班。

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有关,之前他在小公司上班,小公司的领导从来是加班到深夜的。所以杨彦和同事们加班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试想,下班的时间,人家都还在办公桌前或正襟危坐,或忙忙碌碌,大家谁也不想出风头,迈出第一步。于是,要下班了,大家都耗着,谁也不愿意做一到点就走的懒惰员工。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氛围下,杨彦就养成了加班的习惯。

现在的大公司,大家都会下班就及时离开,只有杨彦还坚持加班。原以为对工作多付出一些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上他越较劲,同事们越不喜欢他,外出逛街、购物或者聚会从不喊他。

有时候周六、周日没什么事情,他也会主动来公司工作,周一上班时,部门主任和同事嗅见办公室里一股子弥漫不去的碗仔面气息时,脸上会浮现出含意复杂的表情,甚至领导不但不表扬他,还说:“如果一个员工不能将职业与生活合理规划,下班以后还是赖在办公室里,待到末班车开来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他的生活就太封闭,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兴趣的长久性。”

杨彦感到自己明显被孤立起来了。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事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他很愤怒地质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同事很不友好地反问他:这还要问,你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不要处处显得你很能干,是金子如果被沙子埋了,也不一定发光啊,掂量掂量自己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杨彦听到了同事之间的对话。

A上司对B同事说:“咱们部门,杨彦是个很特别的人。”

B同事说:“是呀,每到下班,他都一个人加班到很晚才走。”

A上司问:“杨彦都加班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