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649900000021

第21章 如何自我升值:教育经济学(2)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一般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才是明智之举。

职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李飞大学时学的是行政管理,可找工作时却遇到问题。所学知识被招聘企业认为太虚,认为是最没有专业性的。很长时间工作没着落,最后不得已他随便进入了一家医药器械厂做了一名市场检测员。

上大学时,他就一直对IT行业较感兴趣,但是自学的知识比较零散,专业性不够强。为了弥补自己经验空白、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李飞在工作之余参加了WEAS软件工程师培训。一年后,他取得了WEAS软件工程师认证。不久,在一次企业用人推选会上,他被一家大型企业看中,成功实现了他的软件工程师梦想。

显然,李飞的充电是成功。充电已经成为职场的普遍现象,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时刻提醒着每个人,必须要不断地自我增值。一旦举步不前,就如同耗损的电池般失去了应用价值。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像李飞那样充电成功,乱充电、充错电的现象并不少见,轻者浪费了自己的金钱成本和精力成本,重者则让自己的职业生涯陷入了窘境。

詹亚丽就为自己的错误充电选择而懊恼不已。2000年,理科毕业的文小姐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技术支持的工作。几年的工作下来,文小姐的职业发展也算一帆风顺。可是她接下来的选择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2004年她选择了离职,到加拿大进修MBA金融学的课程。

费了一番周折,詹亚丽终于学业有成。但令她失望的是,虽然拿到了学位,她也无法在加拿大本地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金融人才并不属于加拿大的紧缺人才,詹亚丽既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语言上还有明显的劣势。于是,无奈之下,2006年她选择了回国,回到上海来寻找自己的理想职业。

更让她跌破眼镜的是,应聘了几家外资银行,在初次面试后就被“刷”了下来。有一家银行的人力经理向她道破了实情,尽管她的语言和学历都过硬,但是致命缺点是没有任何金融行业的工作背景,而银行更加需要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眼看着进入金融业无望,重新回到自己的老行当,做技术支持呢?这也让詹亚丽信心不足:放弃上一份工作至今已经有了四年,四年对于一个从事技术行当的人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已经30岁的她,有什么资格可以从头开始?

投入了大笔的时间、精力、金钱,詹亚丽的职业发展却遭遇到了重重阻碍。一次失败的培训投资给她造成的影响可谓不小。

培训充电需要算清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你要想清楚你为投资支付的成本是多少,培训预期是什么,将来能够实现的收益是什么。切忌盲目参加培训乱充电。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明白:我们该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充电。人力资源专家对选择充电的时机给出两个标准:

其一是当工作中缺乏专业知识时。很多人在学校里学的是基础学科,应用性不强,专业知识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当前的工作;或者,随着工作的深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感觉越来越吃力。如果再不及时参加培训,就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信心、业绩和职业发展前景。这个时候就应该选择一个与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赶紧充电补课,以补充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其二是当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时。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有些人在工作三五年之后,明显感觉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已经被淘汰,需要更新知识结构。这个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充电。

其实,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新事物,不用最新出现的知识、技术武装自己,早晚会被新的职场竞争环境所淘汰掉。

充电不是冲动消费,是一种理性行为。我们对充电时机清楚之后,当我们准备充电时就要为充电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准备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更大收益。充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职业的发展趋势变化保持敏感。要时刻关注自己所处的行业对人员技能和需求的改变,这将决定学习方向。认真分析一下这个领域对所需人才有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诸如学历、工作经验、专业背景等等;认真分析自己有哪些长处和劣势。只有随时按市场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充电方向,才能在济济人才中脱颖而出。

其次要为充电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想顺利的充电而无后顾之忧,做好上司和自己家人的工作也很重要。找机会与上司谈谈,使其明白你的充电目的,以及你在充电与工作之间的时间分配安排,让他知道你的充电不会影响到工作。和家人做好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充电时间安排上:有人周末时间充裕,就应该选择周末课时;有人晚上时间充足,就应该选择晚上课时;有人每年有固定假期,就应该选择假期培训班;有人喜欢自学和在线教育。不同人群在选择充电方式时也应视自身情况而定。

公务员热的背后

第五届南京市公务员相亲会在雨花台景区举行。1000多名公务员、企业白领以及普通工人被吸引前来进行“爱的应征”。其中有张征婚卡片很直白:父母是公务员,儿子是公务员,儿子的女朋友必须是公务员!

公务员之家找儿媳 “非公务员免进”,自然是因对当公务员的好处感受太深,以致找儿媳也“非公务员不娶”。

公务员巨大吸引力,已被这张征婚卡片反映得淋漓尽致。这也从另一方面影射了而今的公务员热的社会背景。

近两年公务员考试依然是异常火爆。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的8400个职位有超过54万人报名,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报考人数接近100万。在“筛简历”一关“筛”掉了一些人之后,仍然有超过40万人参加考试。平均起来,50个人里才考中1个,比高考和考研的录取率低得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热考”。

如今人们谈起公务员已不再说是“铁饭碗”,而言其为“金饭碗”。人们对公务员趋之若鹜,正是被它的许多“光鲜”之处所诱惑——工作稳定,福利待遇优厚,甚至有人形象地说,进了公务员队伍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公务员的工作并不是传言中的喝茶看报纸。”在国务院某部委工作了快两年的小郑说,“大家都希望能有所作为”。

“公务员是个很能锻炼人的岗位,进单位一段时间后,大家很快没了“学生气”,各自有了一套待人接物的原则。没有“眼力见儿”的人,在单位里是会被瞧不起。“这份工作可进可守,想‘进’就要努力工作,等待提升。如果能成为某位领导的秘书,那就有更多的机会。至于‘守’,就是多攒一些人脉,多结交一些朋友。过几年,可以辞职下海,也可以直接‘空投’到大企业里边去。”小郑说,“这样看来,在公务员队伍里人每天都在增值。”

小郑记得自己当时在公务员面试时表现很出色,最后考官问他,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小郑小心地问了句:“能挣多少钱?”考官呵呵一笑:“饿不着你。”具体是多少,没回答。进了单位后,他发现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了。虽然与企业,尤其是与有些外企相比,工资确实有限,可公务员的各种福利却非常不错,住房公积金、交通补助都有。中午饭可以在单位吃,单位直接把钱打在饭卡里,平常没事还会发一些生活日用品,购物卡,报销点儿发票,这样一来,许多日常开销都节省了。

而且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不存在企业里“公司倒闭”、“随时可能被炒掉的风险”。辞退一个公务员的手续不像在私营企业里“多开俩月工资走人”那么简单。按照《公务员法》,公务员如果被辞退或者考核为不称职,可以向上级申诉。“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没人会辞退你,或者无故把你评成不合格。再说领导手下出个‘不合格’自己脸上也没光。”小郑说,“只要不惹事,态度认真,没人会给你找麻烦。”

回想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小郑的想法也简单:不想进官场,觉得在企业里面会更好。可家里人觉得这样不稳定,劝他去考公务员,为这事没少吵架。他觉得是上一代小农思想太重,过于求稳定。“可在我找了一圈工作,换了几家单位后就彻底服了。”他说,“还是老一辈有先见之明,看着在企业挣得多,开支太大,照样不够花;公务员虽然挣得少,可补助多,是净拿。”

然而,当一种职业超乎社会其他职业夺人眼球,吸引无以计数的人,就显得不正常了。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热衷于公务员职位?

公务员考试的火爆首先是因为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平机制的建立。

1994年6月7日,人事部颁布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标志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十多年来,公务员考试初步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工作机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由于公务员考试对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没有对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外貌、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尤其是06年来首次对中央国家机关的招考职位不再设户籍限制,降低了考试门槛,为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了平等的报考机会。能不能上先考再说成为大多数人的心态,也就成为促成公务员考试的火爆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业理念、从众心理、保障制度的不均衡等也是公务员报考热的成因之一。

当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愈来愈趋同,范围愈来愈窄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制度之下,人们无法对生活进行确定的展望,无法对工作形成稳定的预期。当人们在找工作时,生活成本够不够支付,各种风险能不能被保障,所付出的劳动是不是有足够的回报,都是每个人反复衡量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公务员那里显然不是问题。一批私人中小企业给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给人漂浮之感,炒鱿鱼、拖欠工资、工时过长、工薪过低、没有尊严感、身心疲惫、急功近利、榨取式的用工,这些都不能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稀有景象。在这些岗位工作等于是在透支生命,当然也就留不住人。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不同的价值取向,职业选择,成功标准和谐并存的社会。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长袖善舞,自得其乐,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公务员不过是这架庞大的社会机器上面运行的一个部件,一个齿轮。如今公务员正如一台大马力的吸水泵强劲地吸收着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长此以往肯定会对社会不利。而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方法就是缩小社会各类工作间的待遇差距,让公务员不再“一枝独秀”,让所有成员的工作安全、体面而又有尊严,不要让一个人一个行业被社会所忽略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