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改变你的生活
649900000012

第12章 有限条件的差别享受:购物经济学(2)

节俭为什么会导致衰亡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一位有识之士站出来说,弟兄们,咱这么挥霍,对资源是多么大的浪费,那可不应该啊!众蜜蜂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大家吃也少了,用也省了,开支立马小了许多。也正因此,大家每天干活都不必那么起劲了,因为不必挣那么多呀!没过多久,这群本来挺兴旺的蜜蜂,变得没了生气,日渐衰落。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其实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

凯恩斯对此给出了让人们信服的经济学解释,他认为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以上推理看似荒诞,但是若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不难发现其合理之处了。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只能达到小富即安的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最多只能是缩小收支缺口,而无法填平这一缺口。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人们常说,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当满足于目前消费水平时,自然会想,何苦再去费力地赚更多的钱。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上中学时,很多人都有一台随身听或是MP3,为了省钱大多舍不得买贵的耳机,而是用地摊上花十几元买的便宜货。结果是,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还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很多。

四是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而个人的投资组合中,如果连一项积极性的理财产品都没有,那指望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保守投资再有“魅力”,我们一般也不大可能坐等天上掉馅饼来实现财富积聚。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一方全部是后卫的话,无论再努力,最好的结局都只是平局。要想赢对方,只有指望着对方球员踢错球门。

明白了“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非常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女性生理期会影响购物欲望

有这么一则新闻: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女性所处月经周期越靠后,她们超支的可能性越大,在花钱方面更不节制、更冲动、超支金额更多。

“我被购物冲动抓住,如果不买东西,我就感觉焦虑,如同不能呼吸一般。这听起来荒唐,但这事每个月都在发生,”一位参与这项科学研究的女性都这样说。

科学家认为,女性月经周期中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如抑郁、压力感和生气。她们感到非常有压力或沮丧,容易选择购物这一方式,让自己高兴并调节情绪。对许多女性而言,购物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习惯”。她们不是因为需要而购买商品,而是享受购物带来的兴奋感。

研究同时发现,不少女性会为冲动购物感到懊恼。以大学生塞利娜·哈尔为例,她平素习惯穿平跟鞋,但一时兴起想买高跟鞋,于是一口气买下好几款颜色不同的坡跟鞋。然而,没隔多久,她就不喜欢这些新鞋,不愿再穿。

科学家说,如果女性担心自己的购物行为,她们应该避免在月经周期后期购物。她们应考虑干点别的,而不是周末去商业街。

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购买时完全背离对商品和商标的正常选择,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事后却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它,或者它的作用很小。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

冲动型消费者(Consumer of Impulsiveness)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觉感与情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冲动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商品广告、宣传诉诸情绪的强烈冲激,唤起心理活动的敏捷与定向。为什么女性构成了冲动型消费者的主流人群呢?

首先,女性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是心理更不成熟,更为脆弱的群体。女性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化消费。

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在极端情绪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况),增加逛街次数。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认为值得。

女性的敏感情绪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例如,受到打折、促销、广告等因素的影响。

据专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的调查显示——

因打折优惠影响而购买不需要物品的女性超过50%,

受广告影响购买无用商品或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20%,

因商品店内的时尚气氛和现场展销而消费的女性超过40%,

因受到促销人员诱导而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50%。

另外,女性在选择物品时,态度更倾向于犹豫和动摇,形成过度消费。尤其是在面对众多种类的商品时。

在美国加州的一家杂货店内,经济学家们曾做过一个测试:他们在货架上排上6~20种不同的果酱。商家将每三种用胶带封在一起。某家庭主妇欲购买特定的三种,但它们被两种不同的胶带封在一起。思考再三后,该主妇购买了两个封条的六瓶果酱。

事实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商品选择多的时候,通常都难于选择。但这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她们面对众多选择时,常常会忘记自己最初的需求,在其他货品的吸引下,改变购买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认为女性不适合做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十足的“经济人”,仅从消费这一点看,她们犯的错误就太多了。

冲动型消费其实是一种感性消费,而作为“经济人”的我们,应该能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购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购物“后悔感”,做一名真正的理性人!

优惠券,更“受惠”的是商家

情人节之际,章先生到花店买玫瑰。平时玫瑰2元一朵,情人节标价20元一朵。章先生想:花虽贵,但不能不买。可是,买了还真心疼,毕竟买少了,面子上挂不住,买多了又费银子。

正在犹豫,店家走了过来,说“先生,买花?”

章先生:“恩。不过,玫瑰能不能便宜点?”

店家笑道:“送女朋友吧?哈哈追女孩子怎么能怕花钱?若是因为这一大束花,换来了你的幸福,那可是太划得来了!”

章先生犹豫不决……

店家接着说:“要不这样吧,您在我这里办张会员卡,我给您五折优惠。”

章先生:“啊?有这个必要么?”

店家惊讶着说:“怎么没有啊,谁家红白喜事不送花?难道非要等遇到了才知道买啊?”

章先生想想也对,就办了张卡,买了束花。

会员卡的出现,就像商场经常发放的优惠券。比如,在麦当劳的网站上,顾客只要打印某张优惠券,就可以凭券到麦当劳以优惠价格享受某种套餐,甚至在路边也可以获得免费发放的优惠券。

表面上看来,它们是商家让利给消费者。事实果真如此?

商家发放优惠券,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不如直接降价。正确的解释是:商家借此进行“价格歧视”。

一般说来,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销售一种商品时,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索取不同的价格。赚取更多利润的利益驱动,是商家实行“价格歧视”的根本原因。

从市场需求来看,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从商家定价来看,如果把价格定得过低,虽能卖出大量的产品,但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会较低;反过来,如果把价格定得过高,虽然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大,可是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很少,总的利润还是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