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剑尖上的国术
6422600000077

第77章 剑尖即枪尖

明清其实不支持民间习武,大清朝还曾火烧少林寺,使一些会武的僧人散落民间,那时候好功夫是可以当饭吃的,流落到乡村,受到一些民家富户的追捧,许多功夫传承了下来,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里,堪称是国术的一个顶峰。

形意剑法也是在那个年代走向成熟,因为形意拳本身就与众不同,形意剑自然与众不同,因为拳剑是一个法理造就的,其实形意拳很多的好东西都是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今人其实对这个拳种没有大的建树和改动,能把老前辈留下的好东西弄懂就不错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顽劣的猴子是会七十二变的,是个有大神通的猴子,那么形意剑中的猴形剑有没有这么多变化呢?

肯定是有的,但凌霄资质驽钝领悟不到这么多的变化,我只能就我明白的一点东西,向内里说说这个猴形剑的一些变化。

首先回忆我练这个剑的时候,有些定势的动作总也做不到位,因此在练剑的时候,把一些姿势当成了“定桩”来练习,比如“独立刺剑”、“高刺剑”、“灵猴进香”这些姿势,在练整路剑法的时候,适当的在这些姿势上定住,把这些姿势的定势当成“桩法”,多站一会,对初学猴形剑的诸君当是很有帮助的事情。

在定势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姿势,并且调整自己的呼吸,使自己的呼吸能够平稳,因为这路猴形剑有窜、蹦、跳、跃的动作在里边,首求就是身形稳定一气畅疏,当然这些对初摸剑柄的诸君而言,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在行剑中有意识的停顿一会调整一番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我个人以为,这些定势在家中对着自己家的穿衣镜摆一摆姿势,还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在镜子中,你能看到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美观,在初练的时候,就要把姿势标准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正确的动作不断的重复,才能提高剑艺。如果初练的时候,不能对自己严加要求,姿势走形之后,你再纠正是很难的,时间耽误了不说,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却无法弥补。

其实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姿势标准正确的要求,跑步最简单,你斜着肩膀像埃菲尔斜塔一样奔跑,那么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会大大下降。五脏脊椎都不在它最舒服的位置上,能使出的力气也是“拙力”,因为你自身身姿的歪曲,造成了身体不必要的紧张。

练剑要练清不要练浊更不要练拙。

剑走轻灵寻隙而入,剑和斧子对劈对砍肯定会折断。因为剑这种兵器,根本就不是这么用的,“若用宝剑当板斧,笑死三丰老剑仙!”,尤其是猴形剑更要轻灵中不失稳重,用意用气不用力,一定要在练习的时候,把握这个行剑的大原则。

把宝剑从中间剑脊处破成两半,你会发现剑就算被解剖成了两半,这两半也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剑脊”就是你的“脊背”,你的身架正了,手中的宝剑才能“正”。在剑法里这叫“守中”,守住自己的中线不失,破环敌人的中线,或者说重心线,你的剑才有克敌制胜的可能。

父亲告诉我,家中的长辈曾经说过,剑尖就是枪尖,形意剑其实就是大枪,就是没有枪杆的大枪!

当年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年龄确实不大,没有这么高的悟性去理解,如今这句话在我的耳中听来,却是有振聋发聩的功效。这本书的书名叫《剑尖上的国术》,其实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有关联。今天我把当年听到的这句话一个字不落地写了出来,也许读书的诸君灵意透顶,比我聪明百倍,能悟出更多的东西也说不定,写出来留待有缘人吧!

前文刚说过寻隙而入,如果剑理参合了大枪的道理,那么很多东西就能完美的解释了,练大枪要以扎为“母”,那么手中的宝剑就要以刺为“母”,其实扎刺本来就是一个理的不同表述而已。

其实不单是形意拳门,在民国武林高手中,许多高手都是以大枪成名,大枪或称“大杆子”,其实是在练一样的东西,都是在拦、拿、拨、刺、挑间盘活了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活的,大杆子是死的,活物需要死物练,能把一杆死物大枪练的活起来枪花万朵,那么武人的身体也就练出来了。

如果说剑是没有枪杆的枪尖,那么枪杆在哪儿呢?

枪杆就是人的身体,这个身体是活的,把自己的身体练活,身体就能像白蜡杆的枪杆一样颤动起来,这时候手中的宝剑就能挽出剑花,一样能从剑尖飘出剑花朵朵。宝剑重不及刀、长不及枪、它是凭借什么赢人呢?

其实就是凭剑身的颤动,像枪杆的颤动一样,颤动就能找到缝隙,有了缝隙就能寻隙而入,就这么简单。在剑灵动起来之前,先要让人体灵动起来。

在古代的某些朝代中,对出家有严格的限制,其实出家人对身体的要求是很高的,说个笑话吧,道家的某位师长出来讲课,也许两个时辰,也许就是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能盘腿听课一整天,那不是功夫是什么?

如果你没有超强的身体,下课以后你可能都站不起来了,呵呵!所以道家练剑爱剑,武当剑法在武林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就是用剑这个死物,来盘活自己的身体,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是有好处的,好身体也是修行的本钱。当年父亲说过一些剑本身的奥妙,在这个章节我做一个简短的回忆,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吧。

当年父亲曾说道:内家的功夫要从后背去求,也就是从脊椎上去寻觅,“吾与敌同、脊椎是龙”,意思是说我们和敌人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不管你承认与否,都是从自己的一条脊椎上去求自己的功夫。那么剑的形状,其实就是脊椎的形状,剑柄在下剑尖在上,剑柄处的顶端其实名“剑首”,剑尖处名“剑尾”练剑要首尾兼顾。

我们摸宝剑的时候,其实是抓住剑的剑柄部位,其实就是告诉你,练剑的重点在脊椎的那个位置,要从下边去求,要从尾椎最下边那个地方去着眼。如果用内家的眼光去看,剑首、剑格、剑脊、剑尖,其实都能从脊椎上对应人体的某些穴道和关口。

在修行的一些书中,古人提到了两个剑名,一为“青龙”(青蛇),二为“鹤翎”,这些名称其实都对应道家修炼的一些功夫在里边,所以道家对剑有特殊的认识,也有特殊的感悟,用剑这个兵器,带入了很多修道功夫的术语。

轩辕黄帝是持剑的,据说剑这个兵器,甚至说是“神器”,其实是始于轩辕黄帝,悉心体味内家的一些妙处,甚至你还能有更深的感悟,比如寺庙中的四大金刚,其中就有持剑的,我记得金刚手中还有一条蛇,“剑”与“蛇”的组合,和道家对剑的称谓“青龙”“鹤翎”等,其实都有暗合之意。

这不过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不懂佛家,也不懂道家,甚至不敢说自己会武功,因为武道浩若烟海,哪个打渔的渔夫也不敢说自己了解大海,只不过是喜欢大海而已,因此我的认识,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也许诸君的慧根与灵性远远超过在下,对剑对武有更高深的认识,因此我就不在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因为猴形剑比较难,这么说吧,十二形剑中的猴形剑是十二形剑的第一个难关,因为需要身法的“灵动”,心灵手巧才是灵猴,灵猴舞剑自有另一番神妙,自有另一种仙风道骨,因为形意拳们对猴形第一句拳诀就是:“不是飞仙体自轻”,虽然灵猴不如孙悟空本事大,不会筋斗云,不会七十二变,但是不能飞不见得不灵巧,多次从各种角度阐述猴形剑内里的东西,就是想让诸君掌握这个东西,不单学会了那几个招式,也能深解其意也!

在十二形剑的后边,燕鹞都是难点,扶摇试看燕取水,才识男儿高士风,鹞子穿林不损身,也许诸君会练鹞形拳,但是诸君未必会耍鹞形剑,通过鹞形拳与鹞形剑相互对照,也许诸君能明白很多东西。

形意拳是“以枪化拳”,许多老前辈认为,是先有的兵刃,然后放下兵刃才成就的拳脚,因为古代是以兵刃为尊,士兵上战场,没有不手持兵刃的,现代的诸君大部分都是从拳脚开始形意拳的练习,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我们抓起兵刃,当会有很深的感受,这个感受也许就能成就了你的武功。

空手与持械、拿起与放下,这一拿一放,就是“空”与“不空”,这里边有“契机”,这个“契机”,我通俗的讲就是汽车的钥匙门,找到了这个“关窍”,“一通百通”都有可能,呵呵!我说的不悬,形意拳四大兵刃刀枪剑棍,你劈拳、劈枪、劈棍、劈刀、劈剑,都是“劈”,枪有尖,那么劈枪和劈棍的感觉自然不同,刀比剑重剑比刀柔,那么劈刀和劈剑也会不同,这几个“不同”在你脑海中打转,不定哪天突然就明白了,这个明白就是“彻灵”一通百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