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棒的员工(修订版)
613800000033

第33章 附 篇(4)

“以终为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和实际的——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creation)。实际上,也就是“先定目标,后有行动”的原则。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因此,明确人生目标相当重要。

确认目标也意味着,着手做任何一件事前,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对目前所处的状况了解得更透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不致误入歧途,白费工夫。

从此时此刻起,一举一动,一切价值标准,都必须以人生的最终愿景为依归;也就是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来决定一切。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人生使命谨记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迈进,不应有丝毫违背。

正如作者发现的那样,“先定目标后有行动”是帮助你梦想成真的有效方法。

习惯三:要事第一,事半功倍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柯维先生写到:

“请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简短回答以下两个问题,这对你培养习惯三将是非常重要的。

1有哪件事,你经常做的话会对你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正面影响,可是却迟迟没有去做?

2在事业上有哪件事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工作是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的,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麦肯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指的是对实现最终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越不重要,它们越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我们每个人每天面对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即重要且紧迫的事;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

习惯四:双赢思维领导人际

柯维在书中指出:

“‘双赢’的想法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表示我可以获胜,你也可以成功的精神力量。双赢并非光是我高兴,也不是只有你高兴,而是我们两个都开心。双赢的想法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根本。首先你心中要想到我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而且也没必要分出好坏来。

现在你可能会说:‘说真的,柯维,不是那么回事,那是一个血淋淋的和充满竞争的世界。没人能永远获胜。’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那并不是生活的真实面貌。真正的生活并不是竞争,或是要比别人强,或是十次要有九次获胜。在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和学校中可能是这样,可是这只不过是我们所建立起的习惯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不是这样的。”

为自己着想不忘他人的权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种双赢关系自然令人满意,乐于合作。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不过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则。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建立在利人利己观念上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厚实的感情账户为基础,彼此互信互赖。于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投注于解决问题,而非浪费在猜忌设防上。这种人际关系不否认问题的存在或严重性,也不强求泯灭各方分歧,只强调以信任、合作的态度面对问题。

然而合理的关系若不可得,与你交手的人偏偏坚持双方不可能都是赢家,那该怎么办?这的确是一大挑战。在任何情况下,利人利己都不是易事,更何况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但是问题与分歧依然要解决。这时候,制胜的关键在于扩大个人影响圈:以礼相待,真诚尊敬与欣赏对方的人格、观点;投入更长的时间进行沟通,多听而且认真地听,并且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实际行动与态度让对方相信,你由衷希望双方都是赢家。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是追求双赢的前提,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在成大事者的眼中,合作就是一门精深的人际关系学。所谓合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得当。

分享才能避免劳而无功,独占易起纷争,分享才能共利,在企业里,任何的成功都是群体团结劳动的结果,仅仅靠一个人是不会干出任何事业来的。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双赢的本质是有感染力的。如果你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帮助别人成功和愿意与他人分享荣誉的人的话,那么你就不愁没有朋友。好好想想,你喜欢那些对你的成功感兴趣而又希望你成功的人吗?这会使你愿意对他们做出回报,对吗?

习惯五:知彼解己用心交流

柯维发现: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自己,却疏于倾听。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贴切的反应,根本不是想了解对方。因为我们常以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

比如说,你到一家鞋店去买双新鞋。售货员会问:“你想买什么样的鞋?”

“噢,我想买……”

他打断你的话说:“我想我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鞋。人人都穿着这种鞋,相信我的话没错。”

售货员匆匆拿来一双你所见过的最难看的鞋,然后对你说:“看看这双鞋怎么样?”

“可是我真的不喜欢。”

“人人都喜欢的,这是目前最热销的式样。”

“我想找双别的样子的。”

“保证你会喜欢的。”

“可是我……”

“听着,我已经卖了10年的鞋了,好坏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有过这样的经历后,你还想再去这家鞋店吗?肯定不会了。你是不会相信那些在了解你的需要前就给你答案的人的。可是你是否知道我们在谈话时也经常犯这种错误吗?

这就是我们固有的一种倾向,我们总是希望像超人一样从天而降,在搞清问题之前就为别人把问题解决了。我们不会倾听别人的话。美洲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听别人说,要不然你的耳朵就成了摆设。”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交流和影响别人的关键所在:首先努力理解别人,然后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先倾听别人,然后你再说。这个习惯,很起作用。如果你能学到这个简单的习惯——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再提出你的意见,一个理解的新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最成功的商业会谈的秘诀是什么?注重实际的著名学者依里亚说:“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秘密——专心地倾听那个对你讲话的人最为重要,没有别的东西会使他如此开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了,也再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了一张嘴巴。”其用意也是要我们少说多听。善于倾听,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善于倾听是沟通成功的出发点。倾听既是我们取得关于他人第一手信息、正确认识他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们对他人表示尊重的最好方式。

习惯六:融入团体 协作增效

在书中,作者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你是否曾看到雁群排成V字形飞到南方去过冬?它们为何要这样飞行?科学家们已经得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答案:

1如果排成队列飞行,整个雁群飞行的路程比单只大雁飞行的距离长73%。当一只大雁拍击翅膀时,就会为后面的大雁制造上升气流。

2当领头的大雁疲劳时,就会轮换到V字形队伍的尾部,让另一只大雁占据领头的位置。

3后面的大雁发出“呷呷”的叫声,给前面的大雁鼓劲。

4大雁无论何时掉了队,马上就会感到独自飞行的阻力,很快会回到队伍中来。

最后,当一只大雁由于生病或受伤而掉队时,有两只大雁会随它一起飞落到地上,帮助和保护它。它们守着受伤的大雁,直至这只雁好转或死去。然后,它们会加入新的雁群,或者组织自己的队伍去追赶前面的雁群。

这些大雁可真是聪明!它们借助彼此的气流,轮流占据领头的位置,用叫声相互鼓励,保持队形,关心伤员,从而飞出了比孤雁远得多的路程。这让柯维纳闷,它们是不是学习过习惯六——协作增效。

什么叫“协作增效”?概括地说,如果两三个人携手合作,能比单独任何一个人更好地解决问题,那就是协作增效。不是按你的方法或是按我的方法,而是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比较高明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大自然中,协作增效随处可见。高大的红杉树(高度能超过300英尺)一丛丛地生长,共用交缠在一起的庞大根系。如果没有彼此,它们就会被风暴连根拔起。

习惯七:自我更新不断发展

柯维在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个年轻人来找绝顶聪明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并说:“我想知道你所知道的一切。”

苏格拉底说:“如果这是你的愿望,那就随我去河边吧。”年轻人满腹狐疑,跟着苏格拉底来到附近的小河边。他们在岸边坐下,苏格拉底说:“你仔细看看这条河,再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

年轻人说:“我什么也没看见。”

苏格拉底回答说:“再仔细看看。”

当那人在岸边凝视,身体向前凑近河水时,苏格拉底突然抓住他的头按入水中。年轻人挣扎中使劲儿扭动着胳膊,却被苏格拉底死死按在水里。就在那人快要淹死的一刹那,苏格拉底把他从河里拖上来放倒在岸边。

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咳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先生,你疯了吗?你想干什么,杀了我?”“在我把你按在水中的时候,你最想要什么?”苏格拉底问。

“我想要呼吸,想要空气。”年轻人答道。

“我年轻的朋友,不要误以为智慧能那么容易得到。”苏格拉底说,“当你想学习的愿望像刚才需要空气那么迫切时,再来找我好了。”

此处要说明的观点很清楚: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你必须付出代价。

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随着知识、技能的折旧越来越快,不通过学习、培训进行技能更新,适应性自然会越来越差,而老板又时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为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晨读会上的自我反省

1你自己拥有这七个高效能的习惯吗,从别人身上你能发现并学习这些习惯吗?

2现在开始慢慢地养成这些习惯吧,但你打算如何做起呢?和同事们讨论一下,每个人都拟出一份行动计划,把它放在自己书桌上最显眼的地方,警醒自己,也找一个平时最要好的同事大家彼此监督。试试看,这个方法一定有效。

《礼物》——活在当下,把握此刻

关于本书

从前有个孩子,他从一位智慧的老人那里听说了礼物的故事,并渐渐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老人和孩子相识有一年多了,两人很喜欢在一起聊天。

有一天,老人对孩子说:“它之所以叫礼物,是因为在你所收到的所有礼物中,你会发现它是最珍贵的。”

“为什么它这么珍贵呢?”孩子问。

老人解释说:“因为收到这个礼物之后,你会变得更快乐,无论每天做什么事,也都能做得更好。”

此书是由《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在2003年创作的。作为世界最受欢迎和最受尊敬的作家之一,约翰逊博士善于应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现实中的智慧,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既让人深受鼓舞,又让人深受震撼。

《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辑秦朔认为:《礼物》是人生的寓言,“此刻”是人生真正的礼物。它呼唤我们,只要我们还在呼吸,就有发现礼物,让生命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可能。

兴趣是最好的礼物:

老人很喜欢看孩子在附近玩耍。

老人常常看到他在附近的树上荡秋千,看着他灿烂的笑脸,听着他欢快的笑声。

孩子过得很快乐,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投入,别人光是看着他,都会觉得开心。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老人一直有意无意地留心着他做事的方式。

周日的早上,他看见他的小朋友在街对面修剪草坪。

孩子一边干活儿,一边吹着口哨,似乎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很开心地去干。

一天早上,孩子遇到了老人,想起老人曾对自己说起的那个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