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岗位都在安全的生命线上
企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需要每一个人做到完美。因为岗位与岗位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是责任与责任的关系,他们之间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中相互咬合的齿轮,每一个齿轮的责任,都直接面向与自己咬合的、上下左右的齿轮,如果某一个责任环节缺失了责任,责任链就会断裂,从而产生无法预测的危机。假设一条生产作业线由100个岗位组成,每个岗位的可靠率都达到99%,看起来似乎都很好了,但系统的可靠性理论认为:整条生产线的可靠性不等于99%,而应等于各个环节可靠率的连乘。100个99%连乘是多少?其结果等于3667%。企业的运行是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系统,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链”,每一个岗位就是链上的一个“环”。“链”与“环”是相对的,“链”对上一级的“链”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环”对下一级的“环”来说,则是它们的“链”。“环”不相扣,则“链”不成,“环”的强度不够大,则“链”就难有力度。构成安全管理运行的“链”,又是以系统内部具体的、一个个“环”为前提的,安全是一个闭合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主宰的岗位。安全系数是由各个岗位链环的闭合程度决定的。
为了避免责任链的断裂,企业需要构建坚实的责任链,使每一位员工都坚守自己的责任,落实好自己的责任。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管理者就认识到了构建责任链的重要性。
有一家企业,最近频频出现产品不合格的问题,于是管理者聚集在一起,探讨解决方法。最后,他们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来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
这个方法就是推行上下工序的索赔制度,简单说来就是,当一道工序出现问题的时候,处于这一工序的员工有权向上一道工序的员工追究责任,直到找到问题为止。所以,每一道工序的员工都有责任去监督上一道工序的质量问题。为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进行,企业还专门成立了以工人为主题的索赔仲裁委员会,专门处理员工的责任纠纷问题,到最后,70%的纠纷都由员工自己处理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责任或者岗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与上下左右的责任关联者构成相互的责任承担。对上一道工序来说,它承担着考核与监督的责任;对下一道工序来说,它又是责任的承担者,如果它不能很好地落实自己的责任,下一道工序就要受自己的影响,从而完不成任务,所以下一道工序就会向它索赔。于是,责任就是在这样的环环相扣中,实现了“责任链”的构建。
正因为每个岗位都在一条生命线上,为了不让责任链断裂,要求每个人都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安全责任。“首问制”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所谓“首问制”,是近年来,在服务行业中出现的一种办事原则。就是说当面对客户提出的服务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不管是不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和自身有没有直接的关系,都要把客户当做自己服务的对象,不要找理由推托客户要求你做的事,或是对客户的一些其他要求不理会,而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相关的部门或是自己的努力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一家家具店买床,那个床很贵,大约10万元人民币,可惜那家家具店里没有一个很好的床头柜配这个床。于是,客人就对店长说:“你们能帮我配一个床头柜吗?你们公司的我看了,都不好。”店长马上说:“没问题,我帮你找一下,你有空来看。”店长在一天之内就调来了三个床头柜,然后请那位客人过来看。其实那三个床头柜都不是那家家具店的,但是总有办法找得到的,怕的就是客人不要。结果客人从三个床头柜里挑了一个,这笔生意就做成了。
其实,家具店所销售的家具和床上用品,甚至于他们的肥皂盒、灯具,有1/3都不是他们的。经理告诉他的员工:“我们不是家具行,但我们是生活中心,客户想到的事情,我们都要想办法满足他们。以后不要对客人说我们没有,不要说这个东西我不知道,不要说你去找谁,不要说这个事情不归我管。”
同样,在安全问题上,有着“窗口”意识的你,要将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只要落到你的头上,你就要解决一切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责任呢?
首先,企业安全出问题时,不管你是不是负责人,只要是企业的事,你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出现危机时,你千万别说你不知道,也不要说这不怕你管。
最后,发现企业出现异常情况时,你就是企业的窗口,要主动与其他部门做好链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遭受的损失。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涉及企业的切身利益,我们就要遵守“首问制”原则,把企业的利益和问题视为自己的责任。
每个人只有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一个窗口,主动落实责任,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共赢,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问制”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理念,这种理念讲的就是责任至高无上。在安全管理中,“首问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即每一名员工,无论自己职务和权限大小,面临责任时,都要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一个窗口,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不应逃避。
“无所谓”就是最大的危机
《易·系辞下》中有“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你处于危险的处境,反而能保持平衡;如果你认为太容易的时候,反而容易倾倒。当一个人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时,他总是担心摔倒,结果总是能安然无恙地到达目的地,倒是那些走平路的人经常被绊倒。在四平八稳的路上行走,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绊倒。可见,安不安全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危机意识。
企业中人人都要有危机意识,看似最平静的时刻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刻。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位员工小小的懈怠,无所谓的态度,都可能酿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作为企业的主人,每一名员工都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提高安全意识,否则,祸患不远矣。
一位知青在回忆他的插队生活时谈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冬夜,在他插队的那个村突然发生大火,大火映红了天,先是马棚被烧,然后,又殃及附近的大队部,空气里充满焦煳的味道,还有房屋倒塌的声音。经过村民与知青的全力扑救,大火熄灭了,但村里的7匹成年马全部被烧死,11间房屋也被烧塌,而看管马棚的知青全身三度烧伤。
发生火灾的原因,是因为这位看管马棚的知青的疏忽,工作没有做到位。在调查这次大火的原因时人们发现,那晚他至少在7件事情上都没做到位。
第一件事:他那晚并没有在马棚边上的值班室睡觉,而是睡在不远处的大队部,这样既看了马棚,又替大队部的人值班。马棚被他上了锁,钥匙本该放在马棚外的石头下,以便其他看马人进出,他却把钥匙带在身上,以致火起时,人们找不到钥匙,他自己也忘了钥匙在身上,导致7匹马全被大火烧死。
第二件事:马棚里本来有电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却弄了一盏老式马灯挂在马棚里,马灯里的煤油便成为那天夜里惹祸的元凶。
第三件事:白天,他把两捆干草放在马棚里,夜里本该挪出去,使马棚里干净,可他没想到晚上会有风,更没想到马灯会被大风吹落,落在这两捆干草上。
第四件事:他入睡前,听到窗外起风了,可他疏忽了,没有摘下马灯。他确实看到马灯在风中晃动,也觉得大风可能会把马灯吹落下来,可他还是扭头进了屋子。
第五件事:在大队部值班,马棚里要是有动静,人同样能够听到,可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值班是不允许喝酒的,结果他睡得太死,马棚里的动静他没有听到。
第六件事:马棚边上有两口大缸,本来水是满的,就是为了用于灭火。可时间长了,有人用缸里的水去做别的事了,他忘了及时向缸里补水。
第七件事:那天夜里他爬起来的时候,大火已经烧起来,他应该马上去敲钟,叫醒村里人一起救火。他忽略了,自己去救火,不但被烧伤,还延误了时间……
这7件事中,每件事他都觉得无所谓,但就是这许多无所谓累积下来,结果就“有所谓”了。
清醒头脑察于微。同样的,在安全问题上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面对安全问题绝不能有无所谓的想法,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所谓”就是最大的危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安全防范是极为重要的。有人通过大量事故案例研究证明:造成事故的直接行为有许多种,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占94%。因此,通过对行为施加影响来避免事故发生是安全预防的重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以直接行为达到安全是有限的。一般来讲,这只是个概率问题,即错误行为发生的频率。例如,用打字机打字,错打的次数取决于人的培训状况和业务能力。
要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使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尽量降低,就要使生产作业人员了解危险、认识危险、预知危险。所以,只有在预知危险、确认安全状态下实施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才有保障。
危险预知,简言之就是预先知道生产或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性,进而采取措施,控制危险,保障安全。日本一些企业普遍采用这项安全活动,危险预知以“零灾害是大家的心愿,让我们的工作场所更安全”为口号,将重视人、以人为中心、以零事故为目标作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安全活动,造就良好的安全环境。
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响起,在某啤酒厂高浓压机的管道上,喷涌出一股股白色气体,车间内随即被刺眼呛喉的烟雾所笼罩。“是漏氨。”与此同时,从车间对面的10多米远的氨泵房内冲出2名操作工,他们迅速穿戴好防毒面具,冲入漏氨的车间,极其娴熟地互相配合,停机、关阀、打开排气扇、电话报警、冲水喷淋,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被平息了。
“好,1分30秒!”随着计分员手上秒表的按停,周围观看的员工齐声喝彩。这是某酿造厂为检验员工对防毒用品的正确使用和对紧急泄氨事故应变处理技能进行的一场实战演习。
危险预知要实现的目的,即杜绝伤亡事故,减少工作损失,维护员工的健康。开展危险预知活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1消除原则。即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和操作,从根本上消除人、物、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努力消除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危险及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
2预防原则。即当确认后消除危险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如增加防护设施,按《岗位作业标准》作业。
3减弱原则。即在无法消除危险源和难以采取预防措施时,可采取减少或降低危害的措施。
4隔离原则。即在前者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应将有害因素与人员隔开,如加隔离栏、防护棚等。
5警告原则。即在易发生故障、事故或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识别标志,必要时,可采用声、光等报警装置。
很多员工从事某项工作多年,但大都没有真正遇到过危险,于是就有了“无所谓”心理,一旦碰到危险,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做好危险预知,可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克服“无所谓”造成的巨大潜在危机,有效辨识危险,控制危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