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在,自动自发
612100000006

第6章 自觉自愿,自动自发(1)

使命感:自觉工作的动力

使命感,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就是把自己与一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释放生命的激情。

使命感是一种无论给予自己的任务有多么困难,都要有一定要完成的坚定信念。如果缺少这样的“使命感”,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员工。很多人对工作缺乏激情和投入,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在的使命。这里有个小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小和尚,他在寺院担任撞钟一职。半年下来,他觉得每天都面对着那个破钟,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简直无聊、乏味至极,他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已。因此,他每天撞钟时都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来。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住持宣布调这个小和尚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即便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小和尚很不服气,反问住持:“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住持摇摇头。“那你为什么说我不能胜任撞钟一职?”小和尚不解。最后,住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而且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可你的钟声里并没有这些,可见你没有领悟这个职位的真正使命,所以你不胜任。”小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在寺院里撞钟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但它同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就像住持所说的那样——钟声是要唤醒沉迷的众生。但很可惜,小和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把撞钟当做一件重复、无聊乏味的事情,工作中没有了乐趣,生活也变得痛苦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和尚这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有很多,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认识不到工作背后的意义和自己肩负的使命,对于他们而言,工作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趣,而是不快和痛苦。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获取薪水的谋生手段时,就不会去重视它、喜欢它,当然也发现不了工作中的乐趣。如果他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他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

使命感是一个人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使命感,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你就会充满激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

1993年,英国伦敦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出现了一尊东方空姐蜡像。这是杜莎夫人蜡像馆第一次以商业人像为原型而塑造的蜡像,其原型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新加坡女孩”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空姐李曼君。

杜莎夫人蜡像馆破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李曼君的美丽,而是基于新加坡航空公司完善的服务和长久以来成功塑造东方空姐以客为尊的服务形象。

新加坡航空公司始终以完善的优质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在现代航空服务业,由于飞机的安全技术日臻完善,公司之间的竞争基本上集中在准时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对于准时的问题,虽然各个航空公司之间都力图摆脱各种外界因素达到安全正点起降,但是,天总是有不测的风云,气象条件的变化总会航空客运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所以,航空界真正的竞争就集中在服务质量上。新加坡航空公司正是因为有了高质量的服务,30多年来不断赢得客户的信任。而公司的优质服务源于员工对公司的使命感。

李曼君是员工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她18岁参加工作,新加坡航空公司是她应聘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她至今工作的唯一一家公司。

自从经过严格培训走上飞机以后,李曼君就一直以最优质的服务对待乘客。

在新加坡航空公司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线上,她给顾客留下的深刻印象,不仅仅她迷人的微笑和优雅的仪态,更多的是她全心全意替顾客着想的态度。李曼君和她的同事们从加入新航的那一天起,一种思想就渗透他们的脑海:假如我们的服务不能超越对手,我们新航就有关门的危险。而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利润分配是和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相挂钩的。正是员工对公司的高忠使命感,换来了顾客对公司的认可和信任。

李曼君把服务好每一位乘客,当做自己的工作使命。对她而言,她的认真工作对公司意义重大,公司的命运承载在全体员工的肩上,所以她满怀信心、热情地去做工作。

客户的信任是通过每一位员工的优质服务建立起来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公司缺乏使命感的员工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员工的使命感也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将无从谈起。

工作是一个人个人价值的体现,应该是一种幸福的差事,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当做苦役呢?有些人抱怨工作本身太枯燥,然而,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你能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使命,并努力从工作中发掘自身的价值,你就会发现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乐事,而不是一种惹人烦恼的苦役。

不是工作“追求”你,而是你“追求”工作

尼尔·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特别迷恋美式足球,是一位铁杆球迷,他从不错过每年1月份的季后赛。一场60分钟的比赛,少不了犯规、换场、中场休息、伤停补时、教练叫停,这样要耗费很多时间。花这么长的时间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尼尔·卡尼曼感到很浪费时间,甚至产生了罪恶感。然而,球赛又不能不看,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决定给自己找点事干。

他记得自己曾经从后院捡了两大桶核桃,于是就把这些核桃搬到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敲核桃,这样或许能让自己心安理得一些。

尼尔·卡尼曼边看球边敲核桃,还在不停地思考:为什么自己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会有罪恶感?为什么自己这么一会儿没工作就心里觉得不踏实?尼尔·卡尼曼在不断地敲核桃的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社会赞许工作,工作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其他人也有好处。如果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么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别人也享受不到他从事生产带来的交换价值。

社会是人的产物,没有人就不成其为社会;人终究是社会性的人,必须工作。在社会中,任何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会为前提发生的。欧洲处在信仰时代时,一个城市要建筑一座教堂,石匠、瓦匠、木匠、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全都来了,他们拿出最好的技能献给上帝。一个教堂是这样,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世界也是这样,个人必须拿出最好的表现奉献给生命。不这样,生命便会停止,社会便成了一潭死水。

人需要工作,正如蜜蜂需要采花造蜜一样。人们赞许工作、崇尚工作,工作不仅对自身有好处,对他人也有好处。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曾如此警示世人:“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要尽力喜欢眼前的工作。”这句话对于许多把工作视为人生负担的人们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要想成功,首先我们需要扭转对待工作的心理,重新认识工作的价值。

上述论述是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探讨人为什么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人。而下面我们将用一个有趣的博弈故事,从社会需求出发,深层次地揭露出:不是工作“追求”你,而是你“追求”工作。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有一个“智猪博弈”的故事,说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它们都是有智慧的猪,一头大,一头小。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

为了更加清晰明白,我们来设定具体的数字作参考,假设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饲料进槽,但是踩踏板和跑到食槽处所需要的劳动,需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饲料。

两头猪都有两个选择:自己去踩踏板或是等待另一头猪去踩踏板。

大猪先去踩踏板,它将比小猪后到食槽,除去大猪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为 [4,4],若大猪选择等待,得益为0;小猪先踩踏板,它将比大猪后到食槽,吃到的饲料少,除去运动消耗,双方纯得益为 [9,-1],若小猪选择等待,得益为0;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双方纯得益为 [5,1];两头猪都等待,都吃不到饲料,双方得益都为0。

这个博弈最后的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这是因为,在这个博弈中,小猪是具有选择优势的,无论大猪是选择行动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都是等待——行动只会让它白白消耗能量。而大猪则不同,对它来说,选择行动优于等待。为了让双方达到双赢,最佳选择就是大猪行动,小猪等待。

其实员工与工作之间也是一个“智猪博弈”的过程中,不过在这里,工作是“小猪”,具有选择优势,而员工则是“大猪”,必须不停奔波。因此,是“你追求工作”,不是“工作追求你”。

那到底为什么员工是“大猪”,工作是“小猪”呢?

在员工与工作的博弈中,员工有两种选择,好好工作或者敷衍工作。如果员工努力工作,那么双方都受益;如果敷衍工作,给多少钱干多少活,那么你的下场是被工作“踢掉”,你的收益自然大受损失,就如博弈中的“大猪”,只有行动才能受益,不行动则不受益,甚至受损。

而工作也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等待,等待员工行动,如果员工不行动,即使是员工辞职,还会立刻有人来补充这个工作岗位,对收益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工作具有选择“等待”的优势,相当于博弈中的“小猪”。

因此,在员工与工作博弈中,是员工主动追求工作,而不是工作追求员工,工作永远占据着主动优势。所以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选择在工作中多付出,为工作付出得越多,员工自己才能得到越多,否则的话,受到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老板不在,主动补位

一名优秀的员工,会在工作需要的时候,及时地补位,到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以保证整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美国微软公司前副总裁李开复曾经任职于苹果电脑公司。一次,他和公司CEO史考利受到美国当时最红的早间节目《早安美国》的邀请,在节目中演示他们发明的语音识别系统。这对于公司的产品宣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如果在演示的时候失败,对于企业的声誉也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史考利和李开复的心里都有一点紧张。上节目前,史考利问李开复对于演示成功能有多大把握。李开复回答说有90%。史考利想了,想问能不能把这个可能性提高到99%,李开复回答可以。

节目如期进行了,一切都很顺利。这次成功演示使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两美元。史考利真诚地对李开复表示感谢,然后问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取得成功,是不是没有休息,一直在改程序。李开复回答说,其实系统和昨天没有任何差别。史考利吃惊地问:“你该不是冒着这样大的风险上的节目吧?”李开复坦然回答,成功率是99%。因为他带了两台电脑,并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如果一台出了问题,他们马上可以切换到另一台上。这样,一台电脑失败的可能性是10%,两台电脑连在一起的失败可能性就是10%×10%,也就是只有1%,所以成功率就是99%。

在我们的工作中,任何一项工作都可能发生意外情况,这时候,积极主动的员工就要有想他人所未想的精神,随时有补位的意识。一个能够随时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员工,一定会成为老板最需要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也就是给自己的成功增加筹码的人,他们自然比别的员工有更多的提升机会。

小肖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员工,平时的工作只是收发、传送领导文件。当公司出现一些无人料理的事情时,别的同事都为能少做就少做而推来推去,而小肖则会及时补上,没多久,这些工作就漂亮地完成了。从此,“小肖你见一下那个客户”、“小肖你去做那件事情”,类似的指派越来越多。

小肖从未觉得自己是个被人支来支去的“小跑堂”。虽然杂事很多,但是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多,比如,叫她去接触传媒、联系公司的广告业务、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选择适合的传播渠道等,这都给了她一个充电和学习的机会。

一直在暗中观察员工表现的老总暗暗点头。从此,小肖工作更忙了,而且忙的都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会见公司的一些重要客户,去一些谈判的场合,老总都会带上小肖。终于有一天,公司准备上市了,需要彻底包装成一家公众公司,拟一份招股说明书,集团董事会希望小肖能做好准备,协助管理层完成公司历史上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