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天文学常识
588300000039

第39章 太阳风

 日地空间

太阳和地球相距1.5亿千米。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有什么形态的物质有哪些自然现象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可是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以前对日地空间的认识,只能通过在地面上做些间接的观测,所获得的认识比较有限,而且粗糙、片面。自从有了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新的技术手段,人类才有可能直接深入到外层空间里去探索。今天,我们已经在日地空间中发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现象,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这个空间环境的认识。

日地空间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势力范围:一个属于地球,一个属于太阳。地球的势力范围很小,只有它附近的几十万千米,不到日地距离的1%,其余的范围全属于太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主张,月亮以下是地的世界,月亮以上是天的世界。如果把这个界限作为日地空间两个范围的分界线,在今天来看,大体还是正确的。不过亚里士多德接着说,天界是由一种地上没有的、神秘的“以太”构成的,这就完全错了。

天体物理早就证明,构成太阳、恒星以至更遥远的星系的物质丝毫也不神秘,空间的直接探测更证明了在月亮之上的空间中,充满着一种电离了的气体。电离气体由正离子和电子构成,它的行为与通常的固态、液态和气态是大不相同的,故人们把它称为物质的第四态,给了它一个名字——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能导电,能够维持自己的磁场,还可能产生电磁波。实际上,在地球表面50千米以上就存在由等离子体组成的电离层。

地球就是在这样一种等离子体环境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这种等离子体介质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0个粒子。大家知道,大气在海平面处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10+{18}个分子。所以在行星际空间,物质密度几乎是等于零的。如果以为如此稀薄的介质不会有什么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正是这种稀薄气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效应,如对无线电通信的干扰等。

现在知道,日地空间中的这种等离子介质是太阳以“风的形式”吹出来的。那么太阳风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呢太阳经常会发生一些闪光。

天文学家仔细地研究了太阳的闪光,发现在这些爆发中显然有炽热的氢被抛得远远的,其中有一些会克服太阳的巨大引力射入空间。氢的原子核就是质子,因此太阳的周围有一层质子云(还有少量复杂原子核)。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把这种向外涌的质子云叫做“太阳风”。

向地球方向涌来的质子在抵达地球时,大部分会被地球自身的磁场推开。不过还是有一些会进入大气层,从而引起极光和各种电现象。向地球方向射来的强大质子云的一次特大爆发,会产生可以称为“太阳风暴”的现象,这时,磁暴效应就会出现。

使彗星产生尾巴的也正是太阳风。彗星在靠近太阳时,星体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会被太阳风吹到后面去。这一效应也在人造卫星上得到了证实。像“回声一号”那样又大又轻的卫星,就会被太阳风显著吹离事先计算好的轨道。

 地球防线

太阳风中的主要成分是电子和质子,也有少量氦离子。因为它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太阳风夹着磁场。由于太阳本身也在自转,太阳风等离子体和磁场都呈螺旋线形向外延伸。太阳风中还存在着各种大小不同的结构,如高速粒子流、行星际激波、磁流波引起的起伏、等离子体湍流等,它们与太阳本身的活动密切相关,并对地球附近的环境有着显著影响,如产生地磁暴、极光、电离层暴等地球物理现象。同时,太阳风中那些太阳爆发时发出的高能粒子流,还能摧毁有机体,那么,地球上的人类为何很少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呢?

原来,地球设置了一道道防线,把不利于生命的成分都挡在外面,同时也大大减弱了太阳风可能地加于人类的伤害。

第一道防线是地球磁场构成的。在地面现象中,地磁场的效应是很小的,只有用指南针时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地球上空1 000千米以上直到数万或数十万千米的范围,地球的磁场起着主宰作用。因为在那样的地方,物质都处于等离子体状态,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比地球的引力作用要强得多。整个由地球磁场控制的区域叫做磁层。对于太阳风来说,磁层就是一堵挡风的墙。太阳风受阻于磁层,大多数太阳粒子只能沿着磁层的外围滑走而不能进入地球。而磁层在太阳风的冲击下也形成一种“拖着长尾巴的水滴”形状,在向阳的一侧,它只能延伸到10倍地球半径处,而在相反的方向上则可以延伸到30倍地球半径处。由于太阳的活动,会产生太阳风中的阵风,磁层与太阳风的界面弓形激波也会随风的强弱而进退。

地球磁层及其作用在磁层以下,是地球的第二道防线,这就是地球的大气。阳光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是靠大气来阻挡的。地球的大气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大约500千米的高度。日常熟悉的风云雷雨现象,只发生在大气底层十多千米的高度以下。上层大气的物理性质与底层很不一样。在50千米以上的高空,空气相当稀薄,由于阳光的照射,形成了电离层。电离层削弱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成分。剩余的紫外线由臭氧层来消灭。在电离层以下的区域,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在大气中产生了微量臭氧。尽管臭氧的含量只占空气的四百万分之一,但它吸收紫外线的本领却很强,以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很少能到达地面。在地球的早期,大气中缺乏氧,也就不会有臭氧层,那时,地面上很难维持生命现象。有的演化理论猜想,那时生命现象都发生在水里,因为水也是吸收紫外线的有效物质。对地球早期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制冷剂氟里昂的大量应用,而氟里昂是高挥发性物质,极易泄漏到空气中,加之它的比重小,逐步上升到臭氧层,致使臭氧还原成氧,从而大大降低了臭氧的浓度,致使两极地区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危及地球生命,所以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 太阳研究新进展

近二三十年来,太阳风的观测与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在地面上,可以使用无线电方法,例如,用射电望远镜测量射电天体发末的无线电信号的闪烁,推测太阳风的结构和运动状态;在空间,可以用多颗人造飞行器直接地、连续地对太阳做多点实地取样。空间大国或集团不但对地球轨道附近的太阳风不断做探测,也探测了太阳极区发出的太阳风。

即使太阳不“发脾气”时,太阳也在不断地对地球“吹风”。太阳风不停地向外吹,实际上意味着太阳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据估计,太阳由于吹出太阳风,每秒钟约损失420万吨的物质。我们不必对这个数字大惊小怪,因为这点儿质量对太阳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从太阳形成至今,由于向外吹风而失去的质量,仅仅占太阳全部质量的万分之一。还记得美丽的日冕吗?太阳风就是日冕高温膨胀而向外抛出的粒子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平均速度是每秒400千米。当耀斑活动时,太阳风也会“兴风作浪”,此时的太阳风与平时不同,组成物质不是质子和电子,而是氢核和氦核,平均速度也提升到每秒1 000~2 000千米。每年都会出现十来次太阳风极强烈的情况,这时抛出的粒子速度高达15万千米。

太阳风距我们如此近,对地球环境又这么重要,但是我们对太阳风并无充分的了解。至今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太阳风能被加速,我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在空间何处与何时会有何种太阳风与我们相遇,以及定量上对地球环境的扰动效果。许许多多有关太阳风和日地空间的问题,将成为我们进入21世纪时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