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5844400000064

第64章 岳飞(1)

岳飞(公元1103~1142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王朝最杰出的抗金将领,他功勋卓著,举世推颂,被誉为赵宋王朝的“中兴”名将。当他意气风发,怀雄心壮志一展宏图时,适值壮年的岳飞竟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诛杀,岳飞之死,被引为千古奇冤。岳飞虽死,但他“精忠报国”的风节、贤孝两全的人格千余年来为史家称颂,并因此赢得了历代百姓的敬仰,这一点杭州岳王庙前的松柏可以证明!就连满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曾在所撰《岳武穆记》中对这位抗金名将大加推赏,说他“只知有君,不知有己”,看来,岳飞的忠孝已超越了时代。民族的界限,成为历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贤德”之人。

一力年壮志从戎报国

岳飞生于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1103年)的二月十五日晚上。正当岳飞呱呱坠地的时候,正巧有一只大鸟从岳家的院落上空飞鸣而过,他的父亲岳和就为这个新生儿取名岳飞。不知过了多久,又给他起了个字,叫鹏举。

据传说,岳飞出生尚未满月时,黄河在大名府(河北大名东北)内黄县决口。岳飞的家乡相州(河南安阳)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位于内黄县的西边。滚滚而来的洪流一泻千里,突然涌到永和乡,岳飞的母亲姚氏怀抱着襁褓中的岳飞,坐在一个大瓮里,任随洪水冲漂而下,最后终于被冲到岸边,母子俩安全上岸,才保全了性命。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全家人靠种田维持生存,而他家占有的土地非常瘠薄,辛劳一年的收获,仍不能满足一家人吃饭、穿衣的需要。因此,童年的岳飞就能做一些力所及的活计,替父母分忧。很小的时候,他就能捡柴拾草挖野菜,用来烧饭喂养牲畜。稍稍长大一点儿,能下地做些农活,帮助父母耕种收获。贫困的生活,辛勤的劳动,丝毫不影响岳飞的求知欲望,劳作之余,他的父亲教他识字。没有钱买灯油,点不起灯,岳飞就在白天拾柴晚上点燃照明,火堆旁,如饥似渴的小岳飞从父亲那里不仅学会了识字,而且还听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并且深深地印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以后,岳飞识的字多了,能自己读书了,他更加勤奋刻苦,常常读书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特别喜欢读《左传》和学习孙、吴兵法。岳飞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超乎寻常,凡是他读过的书和听过的故事,总能牢记不忘,并能从中悟出些道理来。《左传》中忠君孝义的故事令小岳飞着迷,他手不释卷,反复考虑其中的道理,不知不觉间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忠义许国的种子。他熟读孙、吴兵法,也为他日后立马横刀、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

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岳飞的身心受到很好的锤炼。他体魄健壮,从小就具有超人的力量,当他还未成年时,就已经能拉开吃力三百斤的劲弓,能够引发吃力八石的腰弩。他的同乡周同老人,擅长弓箭,岳飞便拜他为师,很快学了一身好箭法,还能左右开弓。岳飞的外祖父姚大翁十分赞赏岳飞的勇力和为人,又请来当地有名的枪手陈广教授岳飞“技击”,这使岳飞掌握了使枪的高超技法,成为“一县无敌”的人。

少年岳飞武艺高强,虽然平日里寡言少语,深沉宽厚,但他生性刚直,心里想说的话,决不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总是毫不顾忌地讲出来。他非常尊敬师长,师父周同去世后,每逢初一、十五,他一定准备好酒肉到师父坟上祭奠,诉说思念,然后用师父生前赠送的弓连射三箭,以表达对师父的怀念之情。

岳飞十五岁那年,由父母做主,为他娶了一个年长些的妻子刘氏,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岳云。

年轻的岳飞由于家境贫寒,不论读书、射箭或使枪如何出类拔萃,都不能养家。为了谋生,为了糊口,岳飞只能依靠农业劳动,而过早的婚姻生活,又在他的肩膀上增添了赡养妻小的负担。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到邻近的安阳县的昼锦堂韩家做了一名庄客,闲暇之余,仍不忘读书、练武习艺。

岳飞恰好生长在北宋末年,正是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朝政日趋腐败,他自即位后,骄奢淫逸,沉湎声色,腐朽糜烂到了极点。他所宠信的一批奸佞之臣和宦官劈幸,如蔡京、王黼、梁师成、童贯、朱勔之流,更是倚仗权势,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巧取豪夺,无恶不作。“花石纲”不仅耗费了亿万民财,而且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远离故土,劳累致死,农田荒芜。黑暗的时代,残酷的压榨,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求生存,人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伏彼起,猛烈地冲击着宋徽宗的统治政权。当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国内矛盾尖锐激化之时,在中国东北部,女真族迅速崛起,他们不堪辽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在贵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利用本族人民的反辽情绪,进行反辽战争,并迅速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完成了内部统一,建立起政权,自称金。随着金国的壮大,不断进行攻辽战争,到宣和四年(1122年),金军已经占领了辽朝的大部分领土。面对日趋强大的金军,迫于国内尖锐的矛盾,宋徽宗为转移视线,与金订立了荒唐的“海上盟约”,商订联金灭辽。

岳飞正是在这时决定从戎报国的。他渴望凭着自己一身精湛的武艺,投身于抗敌保国的沙场。这时,童贯、蔡攸率宋军两次攻打燕京(今北京市),均遭惨败。他俩惊慌失措,居然放火烧掉了自己的营帐,仓皇溃逃,兵马自相践踏,横尸百余里。

刘韐,知真定府(河北正定县)兼真定府路安抚使,闻知童、蔡兵败的消息,深恐辽军乘胜长驱直入,侵犯自己的防地,为了充实御敌的军力,连忙招募和编练“敢死队”。当他检阅新招募来的“敢死队”壮士时,年仅二十岁的岳飞引起他注目。眼前的岳飞,中等偏高身材,眉宇开阔,天庭饱满,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出一股英武之气。刘韐勒住缰绳,仔细端详岳飞,心里暗自喜欢上这个年轻人,于是翻身下马,上前询问。从问话中,刘韐得知岳飞曾在相州昼锦堂呆过几年,他知道,昼锦堂乃本朝重臣韩琦及其子孙的府第,韩琦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其长子韩宗彦又在徽宗初年做过宰相,其长孙、曾孙也非泛泛之辈。刘韐心里盘算,岳飞在韩府几年的耳濡目染,定能学到一些治政治军知识,因而更加另眼相看。他还想亲自看一看岳飞的真实本领。于是招呼岳飞来到帐前,当众测试他的武艺。

岳飞射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使枪弄棒,则刚劲有力,变幻莫测。每演一技,都引得帐上帐下的将校们阵阵喝彩。演练完毕,刘韐又进一步考问岳飞的攻防之术,岳飞也对答如流,还有些真知灼见。刘韐非常高兴能在行伍之中发现岳飞这样的文武全才,当即决定破格擢用岳飞,指定他担任“敢死队”的小队长。

岳飞从小非常崇拜关羽、张飞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史留名。辞别家人应募从军后,受到刘韐的赏识,更是竭尽心力,盼着早日建功立业。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的父亲积劳成疾,不久病故。岳飞怀着悲痛的心情,辞别刘韐,回汤阴老家为父奔丧。

真是风云变幻,世事难测。岳飞在家为父守丧三年期间,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灭辽以后,立即掉头南下,兵分两路大举侵犯北宋。西路金军由粘罕统领,从大同出发,进逼太原,遭到太原守将王禀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东路金军由斡离不统率,取道燕山,进犯河北,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宋徽宗闻讯,吓得六神无主,急忙宣布退位,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赵桓,即宋钦宗。第二年,改元靖康。

宋钦宗也是一个十分昏庸怯懦的皇帝,既贪生怕死,又妒贤嫉能。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军渡过黄河,兵临汴京城下,宋钦宗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领兵守城,同时又派康王赵构等赴金营当人质,订立城下之盟,答应割地赔款,乞求退兵。而广大守军与人民则坚决要求保卫汴京,各地援兵也陆续开到城外,达二十多万人。斡离不鉴于宋军日益增多,粘罕被阻隔在太原一带,自己兵力有限,且已得到割地的利益,才暂时撤军。十一月,东西两路金军会合后,再次渡过黄河,第二次兵临汴京城下。这时,坚主抗战的李纲等人及其御敌设施都被罢免废除,各地援兵也被迫返回原地,城内防御力量极其薄弱。闰十一月,金军攻入城内,汴京陷落,徽宗钦宗及皇室成员,还有部分文臣武将,皆沦为俘虏。金军把整个城市洗劫一空,连同俘虏的徽、钦二帝等数千人,凯旋北归。冰封雪覆的北国大地上,蜿蜒北上的车辙脚印仿佛民族屈辱的见证,那么深刻。北宋灭亡了。

二重奔军旅初显锋芒

早在汴京被金军围困,危如累卵之时,康王赵构在相州接到钦宗的蜡丸密信,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帅。收拢集结各地的忠义民兵,星夜解汴京之围。不久,即在相州建立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下令招募义勇民兵。

这时,岳飞在家守孝期已满。眼看大好河山被金军蹂躏,敌骑所到之处,家破人亡,哀鸿遍野。他热血沸腾,决心重新投奔军旅,杀敌报国,但又放心不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姚氏,姚氏深明大义,她看透了儿子的心事,勉励他重返疆场,并亲手在岳飞的脊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告诫他要赤心报国,临难不惧,至死不屈!岳飞牢记母亲的教诲,迅速投奔相州大元帅府。从此,他一直坚持在抗金战争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斗争。

十二月初,岳飞赶到枢密院武翼大夫刘浩帐前要求从军。刘浩询问了岳飞的经历,嘉其报国杀敌的壮志,将他收留在自己率领的部队中,让他当了一名偏校(下级军官)。

赵构的大元帅府统辖前军、后军、中军、左军、右军五个部分。刘浩担任前军统制,岳飞成为前军中的一员。大军从相州出发,各军依次跟进。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领一支几百人的骑兵小队,行进在最前面,执行侦察任务。此时地冻天寒,部队斗志昂扬,浩浩荡荡地向大名府挺进。

从相州进军大名府,李固渡(今河北大名西北)是必经之地,而斡离不的金军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营寨。岳飞率骑兵队前去侦察,在李固渡的前方侍御林与金军接触,取得了首战的胜利。随后,在踏冰过河时,又与金军遭遇。岳飞一马当先,领兵奋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金将,毫不畏惧,机智地轻取其首级,士兵们精神振奋,争先杀敌。在岳飞的指挥下,如铁流般杀向敌军阵营。金兵抱头鼠窜,溃不成军,落马者不计其数。岳飞两战告捷,虽然战斗规模不大,斩获敌人不多,属牛刀小试,但已初露锋芒,显示出了他的机智果敢,为大队人马渡河北进扫清了障碍。

十二月十六日,赵构率新组建的五军人马到达大名府,副元帅宗泽从磁州率军抵达,其他一些河北州郡的官员如梁扬祖等人也都率部赶到。各路人马会合后,如何“审度前进”?只有“听候指挥”了。岳飞作为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是没有资格参与军机大事的,只能和其他许多热血将士一样,厉兵秣马,枕戈待旦,等待着直趋汴京、杀敌解围的命令。其时,千里冰封的北国大地,凛冽的寒风中的大名城外营寨相连,像岳飞一样胸怀报国之志的将士们彻夜难眠,焦急地期盼着大元帅赵构等关于“行军所向”的决策。

赵构的怯懦与其父其兄相比毫不逊色。他虽然组建了大元帅府,把各路大军集结在大名城待命,但是,他实际上决不敢亲自担负起解救汴京之围的责任,他既惮于钦宗的圣旨,又不敢亲冒矢石去与金兵作战。恰好两个副元帅意见也不统一,贪生怕死的汪伯彦之流竭力主张避开金军东移;年近古稀的老将宗泽则坚决主张必须解救汴京之围。赵构正好顺水推舟,派宗泽率领大元帅府新编五军去解汴京之急,自己同汪伯彦等暂去东平府躲避,伺机而动,后来又入济州(今山东巨野),始终不敢西进。

宗泽果然率军星夜开往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他仍以刘浩所部为前军。途中,岳飞带队与金军时有接触,获得两次小小的胜利。一次在曹州(今山东曹县),岳飞披散头发,挥舞四刃铁简,率先攻打敌阵。宋军紧跟在后,无不以一当十,大败敌军,追杀几十里,方鸣锣收兵。另一次在开德府与金军交手,岳飞连发两箭,射死了两名扛旗的金兵,然后策马突击,打败金军。正当宗泽的人马全力挺进时,传来了汴京陷落和徽、钦二帝等被俘的消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构却三令五申,要宗泽他们“审观形势,料度彼己”,“如未得利便,不宜妄动,上误国计”(《宗忠简公文集·遗事》)。如此这般,宗泽所部只能在南华(今山东东明)一带孤军苦战,虽然屡获小胜,但终究无法扭转整个战局。

直到金军押着包括两个皇帝在内的俘虏以及大量战利品北去,撤出汴京后,赵构才决定率人马南移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打算到那里登极,继承皇位。

建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即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赵构刚登帝位,为了标榜“中兴”,也是迫于朝野要求抗金复仇的强烈呼声,不得不起用因保卫汴京而在军民中享有很高威望的李纲担任宰相。此时的汴京经过金军的洗劫,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李纲上任后立即任命宗泽为开封府知府兼东京留守,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李纲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对河北、河东地区忠义民兵的组织领导,在粮饷和物资供应方面统一指挥、调度,把河北、河东地区经营成收复失地、抗击金军的大本营。

赵构起用李纲等主战派名将,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采纳李纲关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一些建议,也是故作姿态。他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如何抗击金军、收复失地、报仇雪耻,他最宠信的依然是一味对金屈服退让的黄潜善、汪伯彦二人。而黄、汪二人对赵构的心思曲意逢迎,对李纲等人则极尽诋毁、诬蔑之能事,他们一心想把新建的宋政权迁往南方。赵构早在登极之前,为了削弱宗泽的军事实力,将宗泽麾下最有战斗力的刘浩所部前军数千精锐人马,划归黄潜善指挥;即位之后,又采纳了黄、汪之流避战南迁以图苟安的主张。朝廷之上虽有李纲尽心竭力部署抗金斗争,然而独木难支,终究阻挡不住以赵构为首的投降派的屈膝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