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5844400000038

第38章 陶渊明(3)

如果说《桃花源记》旨在从形象上描绘出桃源的优美、桃源社会的和谐淳朴,那么《桃花源诗》则是要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阐明陶渊明的社会政治思想。首先,陶渊明反对暴政。他认为“嬴氏”(秦始皇)乱了“天纪”,以武力吞并六国、用法家思想作指导而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是造成天下动乱的原因。所以“贤者”就应该在无力反抗这种社会现实的时候转而避开它。第二,陶渊明倡导农业生产。他认为避世者们应该把逃避社会现实的消极行为转化为创造新生活的积极行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相命肆农耕”,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第三,陶渊明主张消灭剥削。“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因为每个能够参加劳动的人都尽力去做自己那一份该做的工作,人与人在社会协作中取得了平等的地位,收获了属于大家也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剥削不存在了(所谓“靡王税”),生活便洋溢出快乐、幸福的气息。第四,陶渊明崇尚古风,崇尚自然他说桃源中祭祀、衣服都是先秦古法、古制(“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人们并不追新、更不猎奇。在古朴的生活中,人心皆尚自然,保持着诚实、淳厚、善良的品德。第五,陶渊明主张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和老人们充分享受生活的宁静和平和欢乐幸福。他笔下,“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孩子们纵情放歌,老人们欢乐游玩,一派天趣欢然的场面。这样一个桃花源与杀伐不断、尔争我夺的社会现实是完全对立的。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所描绘的桃源社会是陶渊明的社会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陶渊明深感东晋末年的社会动乱给人民造成了深重苦难,他看到世家豪强掠夺民众财产、兼并农民土地,民族和阶级的压迫剥削使失去土地的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陶渊明一家人的生活也是每况愈下,辛勤的劳动每每不能换来温饱的生活。他在痛苦中渴望和平安定、自由欢乐的生活,心中反复推敲设计着未来社会的蓝图。在这一过程中,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的古训和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的名言是陶渊明提出桃源理想的思想基础。陶渊明在汲取了先秦文明积极的思想成果之后,经过自己的重新思考、大胆编织,终于创造出桃源社会这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尽管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但它却是光辉灿烂的火炬,它在许多人心里燃起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火焰。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田园诗开宗立派的大师。在他之前,诗史上并无出园诗派在他之后,唐朝诗人王维、孟浩然发展了他开创的诗派,以描写山水、田园享誉诗坛,但他们作品切入生活、尤其是农业劳动生活的深度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躬耕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诗人坦荡胸怀的披露和抒发,我们且看《和郭主簿》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困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吾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志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此诗描写陶渊明早期闲居田园的生活,那时他的家庭经济还能自给自足,所以他在诗中流露出较多闲适自得的情趣。诗的一、二两句写夏日屋前的一片树林,繁茂苍翠,清荫凉爽。其中那个“贮”字用得尤其好,“好像凉爽的清阴全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二册,第47页)。这确实说明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心境与自然两相契合。在此诗中,“书琴”“园蔬”“美酒”“弱子”是他乡居生活的象征:知足寡欲。正如他在《止酒》诗中所自白的那样:“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一方面显示出陶渊明朴素高洁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对招权纳货、尔虞我诈的官场的鄙视。“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诗人伫立在家园门口,南风徐来,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在这令人遐想的时刻,遥望白云,兴起一派怀古幽情。

陶渊明的“怀古一何深”不是一句空话,他经常思考着古代文化传统中所昭示的种种人生哲理。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中说: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通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陶渊明想到了伟大的先师孔夫子,想到了孔夫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遗训。但是,现实世界早已不是孔子时的模样,天下无道并且混乱,君子忧道不假,但也忧贫;正由于忧道忧得深,所以贫困就成了生活的基本境况。在无力改造社会现实的时候,陶渊明深感孔夫子的遗训“邈难逮”,他要扎扎实实地“志长勤”(躬耕不辍)了。当他“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亲自实践农业生产的时候,他心底涌起了崭新的感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广阔的田野、浩荡的春风、茁壮的禾苗,这是一派怎样的景象!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这是何等的豪迈!对于一位生长在信奉“学而优则仕”(《论语·学而》)、“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讲,对于一位能够走上仕途谋取俸禄的士大夫来讲,躬耕陇亩的实践具有破天荒的意义,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求索人生真谛的卓越见识。“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话看似平淡,实则惊心动魄。

陶渊明的躬耕生活坚持下去之后,他对社会、对人生也就有了更其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他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写道: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人生所归,归向有道。这是陶渊明学习先秦道家思想的体会。但无论归向什么道,人首先得吃饭穿衣。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的人怎能求得良心的自安!陶渊明已从贫困的境况里、辛勤的劳作中悟出现实人生最基本的意义存在于劳动之中。为生存而付出自己的劳动,这是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只有深明此中真理的人,才能真正产生对他人疾苦的同情,才会真心祈愿生活的平安。如果不曾为生存而付出自身的劳作,人生必定如梦似幻、如寄似赁。梦幻不存真、寄赁无可惜便成了那些人生活的本质。在魏晋南北朝,过那种生活的人多的是,而陶渊明特立独行,以其识见之真、存心之诚、体行之力和顽强的毅力打破了封建士大夫们鄙视劳动的陋见和空谈妄想的习气,在中国历史上树立起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形象:在真劳作中获真知,获真知则体行不辍。

陶渊明晚年生活十分艰难。他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诗中说:“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时令不正,风雨作怪;庄稼歉收,饥寒交迫。陶渊明在这种困苦不堪的境况里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低头、不弯腰,不要俸禄、不与统治者合作,而是自耕自种、顽强地作着生存的斗争,自食其力地活下去!他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一诗中写道: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他,未带候鸣鸡。扬揖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姿年近已老,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诗的前六句,陶渊明道出他长期躬耕陇亩、久为饥寒所迫后的无奈之情。“戮力东林限”一句,写出了诗人一家同心协力从事生产的情形;“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两句准确地写出了耕者虽苦、但望有秋的心理,同时也暗示了年过半百、满身是病的诗人从事劳动的艰苦和经常歉收、难得温饱的酒》)写诗人在高旷的秋天采菊的情景一个“泛”字普普通通,但却把诗人置身丛丛菊花之中的形象活脱脱画出,而且还把诗人远离尘俗的高洁胸怀表现了出来。再如平畴效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和“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两个简单的“亦”字造成了物我情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电动机,陶诗的淳朴之美就是这样在朴素、平淡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作品,诗人的感情如涓涓溪水、潺潺涌泉灌注映衬着诗中的景物。他没有为追求写景的形似而费心,而是让景物饱含自我的情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看似白描自己田园的景象,但这白描中其实蕴含着诗人热爱家园的深厚感情。我们只要稍加想像就能看到红桃绿柳前后掩映、八九间草屋隐约其中的美好影象,同时也就明白了诗人厌度弃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陶渊明特别喜欢描写孤云、归鸟、青松、秋菊。陶渊明在这些物象上都寄寓了自己的情怀。譬如写菊,他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又说:“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九日闲居》),还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等,都在秋菊之中寄寓了诗人坚贞孤高的品格、热爱自然和自由的感情。

至于陶渊明在抒情写景之中所道出的人生哲理,那更是比比皆是,就是名言警句也是篇什常见。例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史弟,何必骨肉亲”(《杂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等等,无不情趣、理趣皆佳,虽言语浅近,而理致却深邃,十分耐人寻味。陶渊明的诗歌真正达到了情、景、理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遗产。

陶渊明谢世之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收集了陶渊明传世的诗文,为诗人编订成集,亲自写了序言,给陶渊明诗文以很高的评价。到了唐朝,陶渊明作为田园诗开宗立派的大师的文学史地位得到了普遍的承认。此后,陶渊明蔑视权贵、崇尚自然、厌弃虚伪、追求淳真的文学精神和他那不尚形似、贵在天然、朴素淳美、意味依永的诗风便在中国一文学史上形成了脉脉绵延的影响,田园诗派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中一道永不消歇的溪流。在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的今天,陶渊明的诗文已经被译成英、法、俄、德、意、日等多种文字,陶渊明已经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