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5844400000035

第35章 赵云(2)

除上述特点外,赵云在用兵中所表现出的审慎慎持重、身先士卒的精神也是十分突出的。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曹魏。为迷惑敌人,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兵分两路: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领的偏师进据箕谷(褒城县北),声称要取道斜谷,攻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以此为疑军,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主力则由诸葛亮亲自统率,进军西北,直攻祁山(今甘肃西县西北)。战役之初,赵云等疑军曾成功地将曹魏关右的重兵引至郿县一线,为西线诸葛亮的主力顺利进军创造了条件。当魏明帝府发现上当以后,立即赶赴K安,并调集5万大军杀向西线蜀军主力。在大战之始,诸葛亮将据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重任交给了“好论军计”、言过其实的参军马谡。由于马谡调度失误,街亭失守,蜀军主力遭到惨败。西线的溃败影响了东线的战事,魏将曹真等也击败了赵云、芝统统率的偏师。在两路受挫的困境下,蜀军只得放弃一些已经到手的地盘,开始撤军。与街亭仓皇退兵、损失惨重不同,赵云不急不躁,及时收兵据险固守,相机后撤。在退兵的危险关头,赵云又身先士卒,亲自断后,基本上保证了整军而还。正像后来邓芝所说的那样:由于赵云老成持重,并亲自断后,所以,偏帅的撤军不仅“兵将无缘相失”,就连军用物资也“略尤所弃”。由于赵云临败个惊,指挥得宜,又较完整地保存了人力与物力,所以他受到诸葛亮的赞许。

赵云作为蜀汉朝廷一名杰出将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尤其是在面临失败的生死关头,他的作战特点和风格是非常突出的,是三国时期许多骁将所不可比拟的。

三一身正气堂堂须眉

赵云不仅以其大智大勇和赫赫战功赢得时人和后人的尊敬,也以其堂堂正正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并在这方面留下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率残部北归,暂时放弃了吞并刘备、孙权的计划。这就为刘备、孙权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当时据于中游的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乘机收服原来也降曹操的江南地区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赵云受命以后,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的身份,率部迅速进至桂阳境,迫使原来投降曹操的桂阳太守赵范很快归顺了刘备。心怀叵测的赵范为了与赵云结好,欲将其有倾城倾国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赵云在复杂的政局中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似乎看透了赵范导演的这场嫁嫂把戏的真实目的。他严肃而认真地拒绝了赵范,又讲出一番堂堂正正的理由。他对赵范说:“你我出自同姓,你的兄长即我的克长。因此,纳娶嫂夫人一事是万难从命的。”在赵云身边的部属看来,赵云是刘备的心腹爱将,担负着一方重任,盛年独居,而樊氏义的确是有着闭花羞月之貌的国色。如果能与之结为秦晋之好,也不失为一段美谈佳话。因此,他们也极力劝说赵云答应这件婚事。面对真正关心自己的部下,赵云才道出自己拒婚的真实原因,他说:“赵范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我们很难搞清楚他对他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因此,不能不谨慎从事。再说大下大得很,好女子多得是,何必在这种时刻娶樊氏为妻呢?”在这里,赵云既没有道学家那种虚伪的面孔,也个像那些过不了“美人关”的英雄。他态度坦然,言之有理、着实令人钦佩。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赵云的判断。在赵云慨然辞婚不久,“心未可测”的赵范就寻机外逃,脱离了刘备集团。因为赵云在此之前就对赵范有所认识和防范,所以,虽然发生赵范私自出逃的事件,但赵云却未因此而受到牵连和责难,也未给桂阳的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为实现诸葛亮先占有荆州的战略设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云在赵范事件中所表现出的高度警觉和大丈大气概,在刘备集团中的其他将领身上并不多见。号称凛然难犯、一身正气的关云长,当年随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时,被传说中吕布属吏秦宜禄之妻杜氏的美色搞得神魂颠倒。在大战即将开始的紧张时刻,他反复向曹操表明了破城之后夺得杜氏的心意。关羽此举与赵云辞婚之举相比,确实不对同日而语。所以有人认为:事实上赵云要“贤于(关)羽”此论颇有见地。

赵云一生居功不骄、不为利动、淡泊功名和忧国爱民的品质也为人们所称道。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最终夺取益州,基本上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这对刘备集团的存在与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个取之不易的巨大成功。为此,刘备不惜拿出巨资,论功行赏,犒劳三军。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各得到金500斤、银1000斤、钱5000万、锦1000匹的巨额赏赐。但是,早年便追随刘备、两保幼主阿斗、屡建特殊功勋的赵云却不在此褒奖之间。因为赵云之志在于救民于水火,实行儒家仁政,所以对封赏一事能处之泰然,毫无怨怒。与赵云这种态度不同的是刘备集团中某些有功人员,他们醉心十功名利禄,占有欲望极强,并不满足一般的封赏。竟提出将成都城内的部分房屋、城外的园田、桑田等财产也分别赐给有功将士的建议。在这涉及国策民命的大是大非面前,赵云一改恭让个争的风格,觉得再也不能坐视不问了。他力排众议,侃侃而谈,严肃而认真地指出:“两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霍去病,曾以匈奴未火、何以家为的胸怀激励自己,尽忠国事。我们国家目前的敌人是比匈奴更加可恶可恨的曹操,在国难当头的现在,万万不可求安居了。须待天下统一安定以后,我们才可以各返故以,解甲归田,安享太平。现今的盖州百姓刚刚遭到战争的摧残,田宅按理应该归还原主(百姓);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致力于生产,然后他们才有可能为国家提供赋税和逐役。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赵云一通掷地有声的言论表明:在国事与家事的问题上,他以国事为先,家事为后;在国与民的问题上,他已朦胧地认识到民为邦本的道理,主张为政者应该以安民保民为光。只有日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全于个人。赵云并无奢求,他只希望大下太平之时,解甲归田。赵云的仗义执言,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爱民忧国、光国家后个人的高贵品质,教育了同僚,感动了刘备,其建议立即得以在益州施行。赵云所坚持的忠贞谋国、仁而爱民之义,正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赵云自青年时期就开始追求的政治理想。此事表明,在赵云身上没有一般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这在1700多年前的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赵云这种体国恤民、公而忘私的精神还表现在街亭之败以后的一些事件中。当时,作为偏师主帅的赵云,在主力遭到惨败,本军也处于失利的危险境地,能够处乱不惊,不仅从容地使所部将士有序地退回驻地,而且还保全了“军资余绢”,从而保存了蜀汉的有生力量。为表彰赵云所部在受挫情况下的有序撤退,诸葛亮命令将所剩余的军需赏赐给赵云属下的参战将士。赵云婉言谢绝了诸葛丞相的美意,他说:“我此次率师出征失利,怎么能接受这无功之赐呢?”他建议诸葛亮将所剩余的全部军需上交到国家在赤岸的府库之中,留作每年十月份的“冬赐”之用。

对赵云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刘备和诸葛亮曾多次称赞,这是蜀汉其他官员将领很少有的殊荣。

四识知大体一代国士

赵云不仅是一位“劳绩既著”的杰出将领、“赖恃忠顺”的堂堂义士,也是一位具有政治家、战略家远见和风度的国士。他对当时纷法复杂的政治形势有着非同一般的清醒认识,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正直敢谏的风格,也被史家所称道。

刘备战领荆州和益州后,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但是,要真正实现创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总目标,还必须有其他条件。从敌友关系或对外关系看,要维护和巩固业已建立起的孙刘联盟,合弱为强,共御曹操;从地理位置和军事上讲,则要牢牢控制和巩固襄阳和汉中两大战略要地。一旦时机成熟,刘备就可以一军出襄阳,向宛、洛;一军出汉中,进关中。这两个条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刘备战略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荆州之得失、孙刘联盟成与否,是蜀汉政权生死攸关的两大问题。由于孙、刘双方对荆州都怀有势在必得的决心,因此双方的联盟关系又往往因荆州之争而时分时合。这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围绕荆州的得失,孙、刘两方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争夺。当刘备、诸葛亮先后入川后,就将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给关羽,而维护和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则是关羽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但骄于土大夫、“刚而自矜”的关羽对于诸葛亮“联孙保荆”的策略不予重视,不时地在边境地区与孙权方面发生摩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部进击由曹操控制的襄、樊,取得了收降于禁、擒杀庞德,威震华夏的巨大胜利。关羽在襄、樊用兵,为孙权谋取荆州提供了机会。于是,孙权用吕蒙之计,偷袭了江陵,在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击败并杀了关羽,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夺取荆州的目的。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对于刘备来说,于公于私均不能接受。当他得到这一消息后,震惊、悲愤、暴怒的心情不可言状。他怒不可遏地要发动一场对江东的战争。刘备此次兴兵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夺回失去的荆州,维持诸葛亮早期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二是为与他有着同休戚、共生死关系的关羽报仇雪恨。在这种事关蜀汉兴衰和三国鼎立大局的严峻关头,满朝文武或回慑于盛怒中的刘备,或因昧于对形势的判断,大都噤若寒蝉,缄口不言。就连一代贤相诸葛亮也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在他看来,夺回失去的荆州是大局的需要,是蜀国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刘备此举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以战争手段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会危及孙刘间的联盟,而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能否有决胜的把握也很难预料。诸葛亮正是怀着这种复杂心理,又见刘备固执己见,便没有就战与不战的问题亮明自己的观点。倒是益州学士秦宓当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进攻孙权时机不成熟,是一步凶多吉少的险棋。因此,他建议刘备不要发动这场没有把握的战争。刘备非但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反而动怒,斤责他惑乱军心,将其打入牢狱。在这关键时刻,赵云站了出来。他根据时局的发展变化和联孙抗曹的原则,冒着下狱的危险,坦诚而率直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谏阻刘备说:“国家的真正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的方针应该是首先灭掉强魏,到那时孙吴也就会不战自服。现在,曹操已经死去,但他儿子曹丕却篡汉自立。对此,国人切齿不服。如果我们能趁此机会早定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进讨曹魏凶逆,那么关东忠义之士就会载着粮米、赶着车马来迎接王师。所以您不应把曹魏这个主要敌人搁置一边,而去和孙吴争一时之高低。一旦发动了对江东的战争,不仅短时间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危及两家的结盟关系。”赵云立足于蜀汉朝廷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清醒地分析了蜀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曹魏才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和威胁。基于对时局的正确估计判断,他认为应该把握大局,顺乎民心,首先讨伐曹魏。如果能火掉魏国的话,孙权自会不战而降。他还进一步指出讨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具体的进军路线。为了使刘备放弃发动对孙权的战争,他又分析了这种战争可能造成的严重军事和政治后果。赵云冒险谏阻、尽忠国事的良苦用心和老成持重、顾大局、识大体的远见卓识,并未使头脑发热、感情用事的刘备冷静下来。但因赵云曾经屡建殊勋,与刘备父子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所以尽管刘备满心不高兴,也没有惩罚赵云。赵云最终虽然未能挽回君心,阻止这场错误的战争,但历史的发展却证明了赵云的正确性和远见性,表明赵云确实是一位具有国士风度的杰出政治家、战略家。

综观赵云一生的业绩、功勋及其由此而表现出的才识。精神。情操,我们可以断言:赵云久经沙场,频涉险恶,一身都是胆,与号称“万人之敌”的张翼德比毫不逊色;他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巧设空“营”计,令一代“奸雄”曹孟德望而却步,最终没有逃过他的算计;他在复杂动荡的形势下,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贪美色、凛然辞婚的举动,连关云长也只能望其项背;他体国恤民、淡泊名利、临危执言、不计得失,其屡屡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使先帝和诸葛丞相也击节称赞。《三国志》的作者在立传时,虽然将关羽、张飞、马超列于赵云之前,但在传后的赞评中,他还是说厂一些公道话。他指出关羽、张飞、马超等分别存在着“刚而自矜”、“暴雨无恩”、“阻戎负勇”等致命弱点,并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取败”、“覆族”的主要原因,还为此大发“惜哉”的感慨。但在对赵云所作的评语中,陈寿虽然没有给以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但他似乎也很难找出赵云的明显失误和不足。总之,赵云一生不仅“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大下,遵奉法度”,而且在实践中还表现出如前所述的诸多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些“足以不朽”的东西是值得后人深入发掘和继承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