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贤人传
5844400000021

第21章 张良(4)

五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他对群臣说:“诸位,不要对我有所隐瞒,要直言真情。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之所以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夺取的城邑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是这样,他妒贤嫉能,有功的反遭嫉恨,贤能的反受怀疑。诸将战胜而不酬功,得地而不给诸将应得之利,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听后说道:“你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使用他,这就是项羽所以被我所擒的原因。”刘邦对张良在楚汉战争中的杰出作用,予以了高度赞扬。

刘邦即位之后,最初建都于洛阳。汉五年五月,齐布衣之士刘敬求见刘邦,力劝徙都关中。刘敬分析说:“秦地有山河阻隔,四面都有险要关隘为屏障,如果突然有紧急情况发生,百万雄师可以应付一切。依靠秦地原有的基础,凭借那里富饶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啊。陛下能够进入关中,并且在那里建都,即使崤山以东出了乱子,秦国的故地也仍然可以保全。同别人争斗,不卡住他的咽喉,再猛击他的背后,是不能大获全胜的。现在陛下如果能占据秦国的故地,这也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又攻击它的后背了。”群臣闻后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关东人,眷恋故土,纷纷抢着发言,争辩道:“周朝建都洛阳,统治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咸阳,经历两代就灭亡了。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二河,地理形势十分坚固易守。”

刘邦犹豫不决,就去访问张良,请他决策。张良分析说:“洛阳虽然有这样稳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因此这里不是用武之地。至于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地草场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防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那么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西供京都所需;如果诸侯有叛变,则可顺流而下,足够用以转运物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呀!刘敬的建议是对的。”刘邦听完,当日即起驾动身向西进发,定都长安,并任命刘敬为郎中,称为奉春君,赐姓刘。

张良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因为刘邦灭项之后,最担心的当然是他的一统江山是否稳固?分封的诸侯是否会造反?万一出了乱于怎么办?张良的分析,句句说到了刘邦心坎上。此外,刘敬为布衣之士,人微言轻,张良众望所归,又深得刘邦信赖,足以左右形势,所以刘邦听完后即刻起驾,西都关中。

七奏封雍齿四皓定储

汉王六年(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一大,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交头接耳,谈论着什么。刘邦便问张良说:“他们在说什么?”张良故作危言:“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刘邦一听,吃惊地问道:“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他们还造什么反呢?”张良解释道:“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些人夺取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像萧何。曹参等人;而您所沫杀的都是自己平生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他们既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害怕因为有什么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互相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刘邦感到十分忧虑,他问该如何处理此事。张良说道:“皇上您平生所最讨厌,而大家全都知道的人是谁?”刘邦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经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一直想杀了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张良立即说道:“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群臣看到雍齿都被封了,也就对自己能受封赏坚定不疑了。”于是刘邦置备酒宴,欢宴群臣,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催丞相、御史们尽快定功分封。群臣赴宴归来,都欢喜异常,说道:“雍齿都还能够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评论此事时说,张良作为刘邦的谋臣,被当作为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已听说诸侯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刘邦亲眼看见才述说此事的道理。这是由于刘邦刚刚得到天下,屡次以自己的爱憎来诛杀封赏,有时候就会有损于公平,群臣因此往往怀有抱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送忠言,以改变转移刘邦的心思,使在上者无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者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无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功谏的了。王安石也有诗赞叹道: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张良对稳定汉初的政治局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群臣争功相反,张良不但不争,反而主动让封。当时刘邦让他从齐国选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辞谢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地相会,这是天意成全我,把臣授给陛下。此后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好有时能获得成功。我希望封得留地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大地方。”刘邦于是封张良为晋侯。

天下粗定,张良便托辞多病,杜门不出,修炼道家养身之术。他常常对人说:“我家世代相韩,韩国被火,我不吝惜万金资财,为韩国报仇,刺杀秦皇,使天下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皇帝的军师(为帝者师),被封为万户侯,这已是一个普通百姓所能享有的最高待遇,对我来说足够啦。我只希望抛开人间俗事,跟仙人赤松子去四处云游。”

司马光是这样分析张良如此举动的。他说:“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所难处。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韩信)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清末林伯桐说:“汉高一生喜押侮,又多猜忌,老成如酂侯(萧何),英雄如淮阴,皆不免于疑忌;他如黥布之勇,郦食其之辩,其始皆不免于押侮,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绰有余于功名爵禄之外者矣。考其平生,居得为之地,而无田宅之好,无声色之嗜,至其经营天下,则如行无事者,谁能及之哉?太史公称曰:‘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斯观其深矣,安得不令汉高心折也乎!”(《史记蠡测》)

总体来说,张良早已认识到,随着楚汉战争的结束,刘邦与异姓诸侯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张良采取明哲保身,远事避祸的策略,逐步由“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退的黄老之术。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刘邦准备废吕后之子、太子刘盈,改立威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做太子。刘邦觉得太子刘盈为人仁慈懦弱,刘如意倒很像自己。虽经群臣争谏,刘邦仍决心废掉刘盈。吕后对此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对她说:“留侯张良足智多谋,又深得皇上信任,他一定有办法。”吕后就让她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

张良极力推辞,吕释之以略带胁迫的口气说道:“您曾经是皇上的谋臣,皇上对您言听计从。现在皇上要更换太子,您如何能高枕无忧置身事外呢?”张良笑道:“从前皇上好几次都是因为在困难危急之中,没有选择,幸而听从了臣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皇上从恩爱出发,想另立太子,这是人家骨肉间的私事,纵然有一百个张良也没有用处!”吕释之仍不肯走,非要他出个主意不可。张良无奈,只好说:“这件事是不能用口舌来争的。皇上极力想罗致到的人,天下共有四位。这四位都年纪很老了,都以为皇上对人傲慢无礼,就宁愿躲避在深山里,也坚决不做汉家的巨子。然而皇上对这四位老人却十分尊敬。现在您如果真能不惜金玉财宝布帛,让太子写封信,措辞谦恭有礼,派出舒适安稳的车辆,再加上能言善辩的人诚心诚意去邀请,他们应该会来。如果请来,就奉为上宾,让他们时常跟着太子上朝,故意让皇上看到他们,皇上一定会十分诧异。皇上知道有这四位老者辅佐太子,这对太子地位的巩固会有很大帮助。”于是吕后依计,迎来了“商山四皓”,让他们暂时住在吕释之家中。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此时刘邦正有病,想让太子刘盈率军前去平叛。四老得知消息后,马上对吕释之说:“太子统领大军,有了功劳地位也不会再增高,没有功劳,反会因此遭祸,失去太子的地位。况且太子所率领的那些将领,都是曾经跟着皇上打天下的猛将悍帅,现在让太子去统率他们,就如同让一只绵羊去统率一群恶狼,他们一定不肯为太子尽力,此次出征必无功而返。您何不赶快请吕皇后,找个机会到皇上面前哭诉说:‘英布是天下有名的第一猛将,深通用兵之道,现在所有将领都是陛下旧部下和辈分相等的人,您让太子来统率他们,他们一定不肯听指挥,而且如果被英布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就会击鼓向西,长驱直人。皇上您虽然有病,但即使躺在车上指挥,众将也不敢不尽力。为了您的妻子儿女,您就勉为其难吧。”吕后按照四老所说,向刘邦哭诉一遍,刘邦听后说道:“我本来就知道这小子派不上用场,还是我自己去吧!”

刘邦率军出发,群臣相送,张良虽有病在身,也支撑着病躯前来送行。他对刘邦说:“我本应随您出征,但实在病重。英布带领的那些楚兵剽悍凶猛,希望皇上不要和他硬拼。”接着又乘机劝刘邦说:“让太子为将军,监领关中军队。”刘邦当即答应。并对张良说:“子房,您虽在病中,希望您卧病中仍要辅助太子。”让张良做了太子少傅。

第二年,刘邦平定英布回来,病情加重,愈发想废太子。张良泛泛一谏,见刘邦不听,索性称病,再不过问政事。

有一天,宫中举行宴会,太子侍候在刘邦身边。四位老人跟着太子,年龄都在八十以上,须眉皓首,衣冠甚伟。刘邦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那四人是谁?”四人上前各报自己的名姓,说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吓了一跳,说道:“我找了诸位好几年,诸位一直逃避我,现在为什么愿意跟我的儿子来往呢?”四人一起回答道:“陛下瞧不起儒生,经常骂人,臣等不愿受你的辱骂,所以只好躲起来。可是我们听说太子为人,既仁慈孝顺,又礼贤下士,天下人谁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来投奔他。”刘邦见太子刘盈羽翼已成,终于改变了废嫡立庶的主意。司马迁评论说:“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后人评价张良处理这件事时说:“其生平辅汉不惟并无勇功,亦且不居智名,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属意措辞常超然于功罪之表。至于天下已定,汉高欲易太子,则更暗用商山,全不露相。”(《史记半解·留侯世家》)张良在这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虽不是主角,但起的幕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刘邦去世,太子刘盈继位,是谓汉惠帝。

汉惠帝六年(前189年)张良去世。死后追称文成侯,按照《溢法》、《臣说》的解释,“成”字有“安民立政”、“佐相克终”的意思。西汉建国后,张良还曾和韩信一起整理、编次汉初传世的各类兵书,将182家,“删取要用”,定为35家,对保存和研究古典兵学著作作出了贡献。

后人对张良也十分尊崇。如唐开元年间,朝廷立太公尚父庙,即以留侯张良配祭;唐肃宗时,追溢太公吕尚为“武成王”,选“十哲”(即历代10位杰出军事家)配享,以张良居首。后人曾这样概括张良一生的功绩。说他“利啖秦将,旋破峣入关,汉以是先入关;劝还霸上,固要项伯,以是脱鸿门;烧绝栈道,激项攻齐,汉以是还定三秦;败于彭城,则劝连(英)布、(彭)越;将立六国,则借著销印;韩信自王,则蹑足就封,此汉所以卒取天下。劝封雍齿,销变未形;劝都关中,垂安后世;劝迎四皓,卒定太子,又所以维持汉室于天下既定之后。凡(张)良一谋一画,无不系汉安危得失八张)良又三杰之冠也哉”(黄震《黄氏日抄》)!宋代真德秀说:“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其人在伊(尹)、吕(尚)之间,而学则有王霸之余;其才如管仲,而气象高远过之。其汉而下,唯诸葛孔明略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