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5841800000071

第71章 对失落文明的探秘(5)

几代人辛勤建造而成的弗德台地大村落,后来为什么又被弃置了呢?这是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的谜团。目前,持自然灾害说的人最多。他们认为,普韦布洛人在弗德台地上平平稳稳地度过了几百年,人口基本趋于饱和,地力负荷也近于极限。1276~1299年,这里发生了一场长达24年之久的大旱灾,饮水枯竭。人们被迫忍痛放弃家园,向东逃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去。从此,“悬崖宫”大村落湮没于大地。

印加人藏宝点探秘

由于西班牙人对黄金的大肆抢夺,印加人很可能把他们世代积累起来的金银财宝隐藏起来了。后世估计,1533年被印加人隐藏起来的黄金是从11世纪以来14个印加皇帝收敛的财富,其价值相当于16~19世纪初秘鲁金矿所开采的黄金总和。那么,这批巨额财宝究竟藏于何处?

有关印加人藏宝的地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4种猜测和看法。

第一种猜测:藏于亚马孙密林中的黄金城和黄金湖。当年,皮萨罗一伙开进库斯科城后发现大批黄金被转移了,他们不但想知道这批黄金藏于何处,更想了解它们来自何处。于是,西班牙人抓来一些印加贵族严刑拷打,重刑之下有一位贵族吐露出黄金的秘密,这些黄金珍宝全都是从位于亚马孙密林中的一个印第安酋长帕蒂统治的玛诺阿国运来的,那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难以数计。亚马孙密林中隐藏着用之不竭的黄金。但这一神秘的地方,除了国王和巫师外,谁都不清楚在哪里。

第二种猜测:印加人把金银财宝隐藏在的的喀喀湖。的的喀喀湖是印加人所崇拜的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儿子下凡到人间来创建印加帝国的圣地。它地处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湖面海拔3812米,面积8290平方千米,水深一般在20米以上,最深处有30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可通航的淡水湖。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就在湖畔生息,他们称的的喀喀湖为“丘基亚博”,即“聚宝盆”的意思。湖畔周围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印加人把开采出来的黄金经过冶炼后制成黄金装饰品。

1533年12月,皮萨罗曾派一部分殖民军去的的喀喀湖寻找过印加人的金宝。不久他便率军侵占了这个地区,大肆屠杀当地无辜的印第安人,疯狂掠夺当地的金银财宝。但是,直到1541年6月皮萨罗被其仇敌偷袭刺死,西班牙人也始终没有寻到被印加人隐藏起来的黄金。

第三种猜想:印加金宝藏在萨克萨伊瓦曼要塞的地道里,因为此处是印加人传统的藏宝之地。萨克萨伊瓦曼要塞被世人称为南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军事工程建筑之一。在土着印第安语中意思是“山鹰”。要塞里还有太阳神庙、王室浴池以及竞技场等建筑群落。在要塞的中央曾耸立着一座倒塔建筑物,在圆塔的一个构造特别的平台上,有一个迷宫般曲折复杂的通道连着地道。可是,由于明沟暗道实在复杂,也许除了印加皇帝和他的几个亲信知道秘密入口外,其他人都难以找到地道的入口。西班牙人曾想发掘萨克萨伊瓦曼地道,但面对错综复杂的明沟暗道和艰固的建筑物,他们只能无功而返。

第四种猜想:印加帝国的大后方“马丘比丘”可能是印加金宝的一个主要隐藏之地。“马丘比丘”在土着印第安人语言中意即“古老的山峰”。相传当年印第安人为反抗皮萨罗的血腥掠夺,将1575万磅黄金埋藏在一座隐匿于安第斯山深山幽谷里的城市附近,后来的西班牙人和300多年来的各种探险队都曾在群峰密林之中寻找过这座“古老峰顶”上的城堡和这批失踪的黄金,但不是徒劳往返,便是一去不复返,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踪迹。悲观者在失望之余干脆声称,根本不存在什么“马丘比丘”。然而,1911年6月,美国耶鲁大学研究拉丁美洲历史的年轻助教海勒姆·亚·宾厄姆却发现了这座失踪400年之久的古城。

宾厄姆经过实地考证后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传说中的圣城,是印加文明的摇篮。相传它是古代阿摩达王朝的根据地。印加末代皇帝是知道印加金宝的主要隐藏之地的。但随着他的死亡,印加金宝藏可能成了永远的秘密。

印加人的“巨石文化”探秘

1911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海勒姆教授,在秘鲁库斯科以北120千米处的高山上,发现了一座被人们遗忘了300多年的神秘古城——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位于海拔2450米的丛山之巅,据考证,此城建于15世纪,是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国第八代国王帕查库蒂·尤潘基统治时期(1438~1463或1471)的历史遗迹。数百年来,历经山洪暴雨和雷击地震的摧残,这座山城中的多数建筑已经倒塌,但仍有216间石屋至今仍完好无损。尤其是这座山城中用花岗岩巨石砌成的墙垣,更是巍然屹立。建造这道墙垣的石块,体积大小几乎相等,层层叠加,不施泥灰抹缝,却坚固无比。在简单的金石工具的时代,印加人的石砌技术能达到如此精湛的程度,既让人感到无比惊奇,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印加人留下的遗迹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以巨石为材料的建筑艺术,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高超,常常显示出超越当时的工艺水平。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把这些巨石建筑说成巨石文化,该文化中首先应该介绍的是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这座城市的主要建筑全部由精工凿平的巨石砌造,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衔接,但至今却连剃须刀片都插不进去。

在库斯科城四周的山岭上有很多古堡,其中城北的萨克萨瓦曼古堡有三道石墙围护,每一道石墙高18米,长540米以上。每块巨石长8米,宽4.2米,厚3.6米,体积约121立方米,重量达200吨。在500多年前的美洲,既没有钢铁工具,又没有开山炸药、车轮技术,印加人怎么能开采出如此巨大的石料呢?又怎么能运到目的地呢?这些疑问都让人困惑不解。

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和考察认为,印加人的叠石建筑艺术,是从以前各个时代的巨石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在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各地优秀的工匠集中到库斯科,从而为巨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在进行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中,又总是出动上万人做工,这就使得滚木运石的方法得以实行。

法国着名学者、美洲史专家波尔·里维等人通过考证指出,印加人虽然还不知道怎样冶炼钢铁,但他们却能够利用铜、锡、金、银的不同比例,配制成多种合金,并熟练地掌握了锻造、加工和成型蜡模浇铸等工艺技术。特别是他们使用含锡量不同(3%~14%)的青铜合金,再经过高温锻炼,就可以造出坚硬如铁的斧、凿、钎、锤等破石工具,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进行巨石开采。

对于印加人加工巨石的方法,秘鲁的专家们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们在对库斯科附近的一个采石坑进行考察时,发现里边有许多植物的枝叶残迹。据当地传说,有一种啄木鸟,常常用嘴衔着一种神奇的植物在岩壁上钻孔筑巢。照此推测,这种植物具有软化石头表面、降低岩石硬度的奇妙功能。印加人掌握了用这种植物软化岩石的方法,然后再利用金石工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中长石、玄武岩、闪绿石进行加工,凿成各种形状,刻成各种浮雕。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巨石文化的秘密就基本揭开了。可惜的是,以上解释只不过是专家们的推测,还需要加以证实。

海底墓群探秘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考古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近海区域内的珊瑚礁群内,有一处用石柱群围起来的神秘的海底墓群。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在1986年独立的一个袖珍国,人口仅数千人,首都设在波纳佩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相当落后的国家,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渔民,岛国的四周围绕着美丽的珊瑚礁群,是一处旅游胜地。

在水位高涨的时候,这个小岛看上去与其他孤立在大洋中的小岛并无两样,但是在水位退去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群——在礁群间有工程十分浩大的人工建成的水道,50多条人工渠道的周围则有无数建筑得十分坚固的石柱,这些石柱群都是由一根根圆形石柱组成,比马路上的水泥电线杆稍微细一些。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历代酋长的墓地,因不愿意外人侵扰亡灵,所以将坟墓建在活人难以进出的海礁中。

1920年,日本生物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杉浦来到了该岛。当时的密克罗尼西亚是日本托管地,为了揭开海下墓地之谜,他的随行人员抓来了一名酋长,逼他说出墓地的秘密。酋长说:“这是万万说不得的,岛上的酋长终身供奉的海上女神(即希腊神话传说中海上会唱歌的女妖,海上行驶的船只向着歌声驶去,就会被海浪吞没),保佑着海底的亡灵。任何人去惊动墓地的主人,都会惹怒女神,从而遭到惩罚。”

杉浦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就叫手下对他严加拷打,酋长被迫说出了进入墓地的秘密通道,但几天后便遭到雷击身亡。

杉浦依酋长之言从秘密通道进入了一个海底坟墓,并且获得了墓地的第一手资料,回来以后杉浦就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加速研究海底墓地之谜,准备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不久,他突然暴病而亡。杉浦家人为了实现其夙愿,委托历史学家泉清一教授续编译遗稿,然而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泉清一教授也突然死亡。大家想起了杉浦生前对他们所说的“海上女妖的诅咒”,说凡是想对这墓地进行研究的人必然会暴卒而死,吓得研究者将所有资料全部焚毁。

几年后,又有一位不信邪的德国考古学家伯纳不远万里来到了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岛国,他摸清了海底坟墓的地理形势后,筹备了物资和人员。但是就在他准备动工发掘的前夕,伯纳又一次遭到了暴毙的命运,“女妖的诅咒”再次发生了“威力”。此后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地方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科学家们也把它列入了与百慕大三角洲同样神秘的“人类科学未知”的范围内。

到了1970年,日本生物学家白井洋平到西太平洋去调查海洋生物,顺便对这个神秘的海底墓地进行了一次专业外的探险活动。他租了一条小机动船,带了两名随从,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趁落潮时驶入了一个被石柱包围的小岛。

他们刚踏上岛,就看到一座用玄武岩柱垒起来的神庙状建筑物,石墙还分内外两重。正当他们从外侧进入内侧时,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就电闪雷鸣,顷刻间大雨就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三人被这突变的天气惊呆了,他们回过头来逃出“神庙”,上船后急速调转船头,驶离了这块神秘之地。令人感到惊奇不已的是,小船刚一离开,立即就雨停日出,乌云散尽,天空又恢复了晴朗。

当天晚上,白井洋平去请教一位当地的酋长。酋长对他说:“这里根本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是死者不让你们进入他们的墓地而发出的警告。你们若再敢冒犯,保护它们的海神是不会放过你们的,说不定会掀翻你们的船,叫你们有去无回。”

最近,美国的一个科学调查小组来到了该地,并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和雷达设备,通过对石柱样本的碳化测定,科学家认为其建造年代为1200年左右。石柱与岛北的火山玄武岩相同,由此推测,石柱的材料来自岛北的采石场,就地加工后运到此处安装。在12世纪该岛的统治者是兴盛的萨乌鲁鲁王朝,这个王朝共维持了200多年,当时岛上总人口约3000人。

据调查小组估计,如果要在200年内完成规模这样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动员1万名劳动力。因为单石柱的数量就达上万根之多,而当时岛上全部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还不足1000人。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专家们认为,要揭开这个历史之谜,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取出墓中的棺木和随葬品,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跨越“诅咒”之门,战胜海神的“报复”,才能进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探秘

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它位于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1722年,荷兰人首先发现了这个小岛,那天刚好是复活节,因此这个岛被称为复活节岛。此后的几十年内,西班牙等欧洲探险家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此岛,因为人们不仅对这个荒岛上的土着居民很好奇,而且对岛上的上百尊巨石雕像更感兴趣。复活节岛虽然孤处一方,但那些遍布全岛的石像却世界闻名。这些有着非常明显特征的石像被当地人称为“莫埃”:他们有神态各异的长脸,向上略微翘起的鼻子,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还有垂在两边的手,石雕独特的造型使它们别具风采,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此外,有些头上还戴有圆柱形红帽子的被当地人称为“普卡奥”的石像,远远看去这些红帽子就像具有尊贵和高傲色彩的红色王冠。

这些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都是表情呆滞、脸形瘦长的那种。这说明其加工制作者使用的模本是统一的。从未见过的石像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奇特风格,充分说明了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地作品。当然也有些学者指出,它们的造型与远在墨西哥蒂纳科瓦的玛雅即印第安文化遗址上的石雕人像十分相似。难道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但墨西哥在复活节岛数千米之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充分研究了小岛各处分布的600多尊石像和几处采石场的规模等情况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份工程没有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是不能完成的。他们做过一项试验,十几个工人忙一年才能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利用滚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唯一办法,这种原始的搬运办法虽然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上的任何角落,但这必定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量。令人不解的还在于,当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岛上几乎没有树木,因此利用滚木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可能性也不大。

调查者们在拉诺拉库山脉还找到了几处采石场。采石场上到处分布着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随意切割的几十万立方米的坚硬岩石。这些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但是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依然躺在采石场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中还有一尊极为奇妙的石像,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但是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连。这件成品只需几刀就可与山体分离,但是它的制作者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将它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