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探秘
5841800000066

第66章 对神秘自然的探秘(3)

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金沙江的河流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一些推断。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从前金沙江并没有今天的大拐弯,而是和怒江、澜沧江等一起并肩南流。就在金沙江与它的伙伴们一起南流的时候,在它东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河流由西向东不停地流淌着,我们不妨叫它“古长江”。湍急的古长江水不断地侵蚀着两岸的岩石,也不断地向西伸展着。时间一长,终于有一天,古长江与古金沙江相遇了。由于古长江地势比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滔滔的金沙江水受到古长江谷地的吸引,自然掉头向东。于是,金沙江就成了长江的一部分,并形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湾。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河流袭夺”。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奇怪的拐弯,与其所在地区的地壳断裂有关。由于金沙江拐弯形成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不管袭夺也好,还是沿着一条断裂带流淌也好,当时留下来的遗迹,已经被无情的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了。这两种意见争论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没能取得一致。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探秘

珠穆朗玛峰是坐落在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线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然而,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的第三纪,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1975年7月,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地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13米,确认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近年来,随着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有人指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过去的一万年里,每年都增加了3.7厘米。现在,它仍然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悄悄地“长高”着。2005年5月,中国科学家们再一次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测量,结果出人意料,它的高度竟然为8844.43米,比以前公认的高度降低了3.7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珠穆朗玛峰变矮了吗

据考证研究,珠穆朗玛峰不是一直在悄悄地“长高”吗?怎么这次测量出来的高度比以前测量的高度反而降低了许多呢?3.70米的高度到哪里去了?据专家介绍,这次珠峰测量的技术方案,既有和1975年相同的,也有当代测绘发展的高新技术。与1975年相同的是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新的进展是采用了光电测距、当代最先进的连续GPS观测,另外还采用了冰雪探测雷达,对峰顶的冰雪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专家还解释说,珠峰变“矮”,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了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这如同珠峰在摘去头上的雪帽之后,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来测量“身高,自然会变“矮”一些。其次,珠峰变“矮”,还因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2005年珠峰测高确定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高出0.7~0.8米。这相当于在测量珠峰高程时,减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0.8米,其“身高”自然又会变“矮”一点儿。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因此,从1975年至今,珠峰变“矮”了。

究竟是不是这几个原因导致珠穆朗玛峰变“矮”了呢?这还需要国内外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仙字潭”探秘

在福建华安境内有一处清澈见底的深潭,潭北岸的峭壁上留有不少古代石刻文字,因无人认识,传为仙人所留,故人们将此处称为“仙字潭”。这些刻在峭壁上的字,最高处的距水面大约30米,最低处的距水面大约2米。它们排列无序、深浅不一、笔画简单、形状奇异,大多数像一个个人形,有的还长着尾巴。这些字中最大的有半米见方,其硕大的“头”上顶着两只小眼睛,模样之奇特让人联想到外星人。这些石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但究竟属于哪个民族却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它们接近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应当是商周时期福建土着人记事的遗迹。也有人说,那是畲族先民的文字;或者说是古代的吴越文。这些说法各执一端,至今仍无从考证。

“仙字”代表什么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华安石刻是古代岩画,有的是表现杀戮俘虏后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是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战斗胜利后的狂欢情景。其整体是商周时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间某次较大规模战争全过程的实况记录。但是,另有一些人却认为,石刻反映的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古越人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场面。同样的画面能让人得出迥然不同的解释,真是让人难以捉摸。谁人遗墨仙字潭?这些刻迹是文字还是岩画?这些疑问只能期待后人来解答了。

怪石探秘

石头是地球上最普通的东西,然而自然界中有些石头的特性和来历却让人惊奇。它们以各种奇特的形态和令人瞠目结舌的特异功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而这些怪异之处有许多至今仍没有科学的解释。我们只有期待科学家们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早日揭开这些谜底。

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

风动石屹立在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上,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00多吨。它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盘石上。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时,强劲的气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它岌岌可危:待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晃,人力也能使其晃动。曾有人找来一块瓦片置于风动石下,轻轻晃动奇石,瓦片随即咔咔作响,顷刻间化为粉末。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一带发生了7.5级的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但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他们将钢丝索的一端牢牢地套在风动石上,又将另一端固定在日舰“太和丸”号上,然后开足马力向前行驶。可是,多条钢丝索都被拉断了,风动石却依然只是轻微摇晃,其位置没有丝毫挪动。最后,日本侵略军只得放弃了这一妄想。风动石引来无数游人和学者,但至今还没有人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石头预示阴晴探秘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塝,几位农民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小范围内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在耕种时,这几位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慢慢地,他们发现这块石头的干湿变化与天气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即将来临;当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时,就预示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就要结束,晴朗的天气即将来临;如果石头冒蒸汽,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这块石头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当地的其他石头为什么不具备这种功能呢?至今人们也没有找到答案。

泼水现竹的石壁探秘

在四川仁寿县黑龙滩水库的峭壁上,有一处被称为蜀中奇观的“泼水现竹”石壁画。900多年来,无人能解开其中的秘密。黑龙滩北端悬崖上镌刻着一米见方的“龙岩”二字。距其东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在石窟右上侧石壁凸起的平面上,经山泉泼洒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观:石壁条幅上,墨竹亭亭,枝叶潇洒,竹下有怪石;石后又生出一丛幼竹,婀娜可爱;顶部竹叶如长剑当空,刺向云天。据说,“怪石墨竹”的作者是北宋画家文同,人称石室先生。他平生爱竹、种竹、写竹,曾开拓了“湖州竹派”。一次,文同的表弟苏轼从徽州买来一种“魔墨”送给文同,这幅画就是用这种“魔墨”画成的。这种说法有苏轼所作的《送与可出奇陵州》一诗为证。可是,究竟为何泼水才能现竹,至今还没有人能真正解开这个谜。

风洞探秘

在湖南省石门县九渡河乡境内的九杨路旁,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风洞”的岩洞。风洞洞口约1平方米,洞内不断喷出的气流与外界空气相遇凝结成白雾,常年缭绕洞口。令人费解的是:人们在夏季进入风洞中时,会感到风洞顶部的热流迎面袭来,令人汗流浃背,而风洞底部却截然相反,飕飕的凉风吹得人腿脚发凉;人们在冬季进入风洞中时,风洞顶部寒风刺骨,人们呼出的气都是白色的,而风洞底部则暖气涌动,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同一洞内,咫尺之间,不仅在同一季节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状况,而且在不同的季节里温度也上下颠倒,着实令人大惑不解。

石球重量变化探秘

在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瓢村,一位布依族村民珍藏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重量能增减2千克左右,甚为奇特。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状体,长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约18.2厘米。它的颜色与普通石头的颜色相差无几,只是表面有一个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的图案和七个呈手掌状但大小不一的图案。这位村民曾当场为这块奇石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石重为24.825千克;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石重均为22.825千克;12时28分,石重升为23.875千克。看来,这个石球的重量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一谜团。

岩中石蛋探秘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内,有一处石蛋奇观。这些大小不等、完整光洁的石蛋错落地排列在山崖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石蛋的“出生”似乎有一定的规律。据当地人说,大概每隔3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批石蛋。有人曾把石蛋剖开,发现其里面和普通石头无异,根本找不到动物的基因。

石蛋形成探秘

这些古怪的石蛋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认为,贵州一带曾经是汪洋大海,某些物质在海洋漩涡的作用下积聚成球状物。后来陆地上升,这球状物便附着在岩石中。由于两者的密度不同,当周围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脱落后,石蛋就露出来了。但是,海陆变迁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为何只有贵州的岩石中藏有石蛋呢?还有人认为,石蛋可能是岩石中的特殊矿物质因受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晶,在地壳的运动中,被一种压力逐渐从岩石中“挤“了出来。但是,石蛋每隔30年就出现一次又作何解释呢?地壳运动会这么有规律吗?

白云洞石钟乳探秘

白云洞坐落在中国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余脉交界的崆山地区,面移约4000平方米。该洞洞内的石钟乳造型丰富、排列密集而又富于变化。那些千姿百态的彩色石幔和石帘、晶莹如珠的石葡萄和石珍珠等,在国内实属罕见。更奇特的是一种被称为“节外生枝”的石钟乳。这种石钟乳是一种网状卷曲石,与普通石钟乳不同的是,它不是垂直向下的,而是凌空拐了一个直角,再向旁边生长开去,并且拐弯一段的前端比后端粗壮。为什么它能生成这种造型呢?人们不得而知。

神堂湾白雾笼罩着什么

在湖南省西部桑植县有一处长期与世隔绝的地方,人称神堂湾。传说,这里是神仙聚会的地方。神堂湾里有山,有水,还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日夜不停地翻滚着浓浓的白雾。据说,有人在神堂湾燃篝火,刚一点燃,火花上头便会冒起一缕又粗又浓的白色烟雾,烟雾只顺着神堂湾里的小溪向山谷中飘。溪水怎样流动,烟雾便怎样飘。因溪水曲折迂回,烟雾便犹如一条白龙,腾飞于弯弯曲曲的山谷之中。这种怪异的现象给神堂湾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令人们迷惑不已。

恐怖的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的小凉山北坡,是一个令世人望而却步的恐怖地带。这里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传说在沟前有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旦进入峡口后,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山神就会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传说不足信,而现实中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1950年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某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谁知他们进沟以后就全部失踪,无一人生还。他们是被巨蛇吞食了,还是被其他什么东西夺去了生命?无人知晓。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也神秘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的人力搜索寻找,也一无所获。

神秘的浓雾

1964年,川南林业局的同志和邻近县的技术人员组成一个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进入黑竹沟考察,并请来了两名彝族猎手做向导。当他们来到关门石前面时,两位猎手先后将自己带来的猎犬放进沟里去探路。第一只猎犬灵活得像猴子一样,一纵身就消失在峡谷深处。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猎犬依然没有返回。于是,猎人又放出第二只猎犬前去寻找伙伴,结果也神秘地消失在茫茫峡谷之中。情急之下,两位彝族同胞不得不违背沟中不能高声吆喝的祖训,大声呼唤他们的爱犬。顿时,遮天盖地的茫茫大雾不知从何处神话般地涌出。调查队的队员们尽管近在咫尺,却无法看清彼此。惊慌和恐惧使他们冷汗淋漓。五六分钟过后,浓雾又奇迹般地消退了,顿时玉宇澄清,眼前依然古木参天,箭竹婆娑。队员们如同做了一场噩梦。

为确保安全,队员们只好返回。离奇失踪

1977年7月的一天,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勘探设计一大队的工作人员来到黑竹沟勘测,宿营于关门石附近。第二天,身强体壮的高个子技术员老陈和助手小李主动承担了闯关门石的任务。他俩背着测绘包,带了两个用纸包着的馒头,向关门石内走去。但直到深夜,两人都没有返回。次日,川南林业局与邻近县的村民组成百余人的搜寻队伍寻找失踪者。他们踏遍青山,找遍幽谷,可是除了两张包馒头用过的纸外,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黑竹沟至今仍笼罩在神秘之中,或许只有消失在其间的人才知道它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