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5841400000007

第7章 衣食住行篇(6)

几年后,帕平的生活有了转机,他来到英国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阿尔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记忆犹新。他找来了许多参考书,查算了山的高度。一连串的问题在帕平脑子里翻腾:物理学上的什么定律能够解释这个现象?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随后,他又设想:如果用人工的办法让气压加大,水的沸点就不会像在平地上只是摄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东西所花的时间或许会更少。

帕平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密闭容器,他要利用加热的方法,让容器内的水蒸气不断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也越来越高。可是,当他睁大眼睛盯着加热容器的时候,容器内发出咚咚的声响。帕平吓坏了,只好暂时停止试验。

又过了两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绘制了一张密闭锅图纸,请技师帮着做。另外帕平又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垫,锅盖上方还钻了一个孔,这样一来,就解决了锅边漏气和锅内发声的问题。帕平把土豆放入锅内,点火,冒气,十多分钟之后,土豆就煮烂了。然而,他仍不满足,煮鸡行不行?煮排骨行不行?

1681年,帕平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压力锅——当时叫做“帕平锅”。从此,帕平和高压锅一起,名扬四方。

电唱机和磁带录音机的由来

电唱机早先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制造的。爱迪生利用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并且于1877年8月15日造出了第一台“会说话的机器”。

爱迪生把自己能说话的机器命名为“留声机”。留声机问世,全美国都被震动了。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它被钢丝录音机所取代,到了50年代又出现了磁带录音机。当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开盘式录音机的基础上发明走带构造后,录音机才真正普及到了家庭之中。

扇子的由来

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西周羽制成“羽扇”已具有美学装饰功能。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汉代以后又出现以竹为图框、以绫绢为扇面的纨扇。纨扇又名团扇,宜于书画,多以骨、玉、象牙等为柄,坠以流苏,显得珍贵尔雅,这种扇在我国流行千余年,特别为闺阁仕女所钟爱。

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而折扇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

从北宋开始,文人雅士喜欢在折扇上题诗作画,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画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熨斗的由来

我国汉魏时期的熨斗,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熨斗上,还镂有“熨斗直衣”的铭文。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没有脚的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则是采用鎏金工艺精制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间用品。

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往往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上加热。电熨斗源于美国,查德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席梦思”的由来

“席梦思”原来是美国一家生产弹簧结构床垫的企业的名称,它的产品商标就叫SIMMONS。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用弹簧、棕毛等材料制作成的床或床垫称为“席梦思”,这是把企业商标的名称误认为产品的名称。

席梦思在我国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提篮桥附近,有位美国商人开了一家“席梦思床厂”,专门从事弹簧结构床垫的生产和经营。人们习惯于把这家厂生产的床垫称之为“席梦思床垫”。日久天长,人们把“床垫”两字省略,而把“席梦思”三字传了下来,从此,人们便把席梦思作为床垫的代名词了。

菜单的由来

最初菜单并不是为了向客人说明菜肴内容和价格而制作的,而是厨师为了备忘而写的单子,英文为menu。

据说在16世纪初期,法国宫廷菜肴是很一般的。1533年法国国王昂里二世的王妃卡得里努从佛罗伦萨带来了厨师作为陪嫁,从此法国宫廷菜肴才逐步得到改善。法国的厨师为了记住这些意大利菜肴的烹制方法及原材料,将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菜单的雏形。

而这些记录真正成为向客人提供的菜单,已是16世纪中叶的事情了。1954年布伦斯维克侯爵在自己的宅第举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单子,当客人们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单时,十分欣赏这种方法。大家争相仿效,在举行宴会时,都预先制作了菜单,菜单便真正出现了。

T恤的由来

T恤是T-shirt的音译名,保留了英文起首字母T。

T恤最初原是干粗重体力活的工人们穿用的内衣。在20世纪初叶,服装公司的产品目录上T恤仅仅是作为内衣来推销。到1930年,虽然作为内衣的形象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但人们已经开始试着把T恤穿在外面。

1951年《欲望号街车》电影在全美公映,白兰度的白色T恤形象变得举国闻名,柔软体贴的T恤衫把男性美从呆板、单调、循规蹈矩的传统上流品位的着装中解放出来,阳刚的身形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一时间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摹本。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文化配合好莱坞电影进军世界的光辉时代,无形中促成了T恤风潮的国际性蔓延。T恤与牛仔裤、黑色皮夹克共同塑造了一种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叛逆英雄形象,代表着对传统礼节、上流品位的极度藐视和摒弃。

T恤的大规模流行风潮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妇女时装日报》声称T恤是当年反文化的首席发言人。1975年据载有4800万件印花T恤充斥于美国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保持了这一势头。T恤衫上的图案与文字只要想得出就能印上去。幽默的广告、讽刺的恶作剧、自嘲的理想、惊世骇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态都借此发泄无遗。

夜市的由来

我国的夜市出现很早。西汉时,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商业都已经很发达。不过,当时的官府对这些城市的夜市严加看管,开市和闭市都规定具体的时间。东汉时,兴起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这不仅说明唐代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罢市,且有卫士50人进行督促检查,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而真正由统治者发布明令,提倡夜市,当时在北宋。《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初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

“跳蚤市场”的由来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1884年,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颁布法令让3万名靠拣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的垃圾搬运到郊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拣有用的东西,并就地随手出售。到了1886年,圣旺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市场。因为在这里出售的旧衣物上常带有跳蚤,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跳蚤市场”。

超市的由来

1916年9月9日,第一家自助服务商店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它的经营者克拉伦斯·桑德斯在1917年将这种由消费者自行在货架上挑选商品最后结账的零售店经营模式申请了专利,这就是超级市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商店里来?他想到了两点:一是要有充足、丰富的货源让顾客挑选;二是价格要低廉。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麦克·古伦终于想出了一个绝招——用“自动式”办法出售商品。麦克·古伦改装了一间废弃的车库,派人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超市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能节约顾客的时间,深受人们的欢迎。消息传开后,许多顾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购物,场面十分热闹,生意相当兴隆。

超级市场很快风靡全球,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在超级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广告和商品包装业也因此发展起来。

血型的由来

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通过输血救活了一个产妇的命,以后输血技术被广泛地采用。有些人输入血液后被救活了,但有些人却当场死亡,这是怎么回事呢?

奥地利病理学家兰特斯坦花了许多时间,想揭开这个谜。兰特斯坦在维也纳大学埋头工作十年之久,致力于血型的研究。但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什么机构协助他研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接受了荷兰医学院的邀请,在荷兰完成了关于人体血型的初步论着。三年以后,美国洛克菲洛医院将兰特斯坦聘到他们的机构里,从此,他全身心投入血型分类的研究。

有一天,兰特斯坦邀请了五位同事一起做一项实验。他先分别从同事和自己的静脉中抽出5毫升血液,并把这些血液分离成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的“红细胞”,然后,他找来一个大瓷盘,在盘上分别滴下六滴自己的血清,再把所有六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的血清与红细胞毫无反应,有的却凝成了絮团状!

兰特斯坦把所有的结果列成了一张表,反复思考。后来,他终于明白:人类的血液有好几种类型。如果输血后,红细胞凝成了絮团状,说明两种血液不能相配,病人就会死亡;如果红细胞没有任何反应,说明两种血液可以相融,病人就能得救。经反复研究,兰特斯坦发现人类血液有着4种不同的类型,即A、B、O、AB型。

“放风筝”的由来

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用木、竹做风筝,相传其代表人物是木匠鲁班。《韩非子》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手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墨子》则记载了“公输子削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些文字记载,都看不出用绳子牵引,加之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因此可以想见,“木鸢”是用木料制作的,用现代语说是靠滑翔的鸟形飞行器,到了汉朝,才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之、以绳牵之、放之空中的“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筝”声,因而得名“风筝”。

锯子的由来

有一次,鲁班被召进王宫,国王命令道:“给你三年时间,为我再造一座华丽的宫殿。”鲁班听了心头一惊:只有三年时间,连砍木头也来不及啊,叫我怎么造房子呢?可是,他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只得点头答应。

那时候,砍木头用的是斧子,要砍下一棵大树得花好多时间,根本跟不上造宫殿的进度。鲁班常常抄小路赶上山去挑选木头。一大,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向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了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果然,不一会儿一棵大树就被锯倒了。以后,鲁班用这个既快又省力的方法砍了很多棵大树。不到三年,一座华丽的宫殿造好了。

鲁班就这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锯子。

袖扣的由来

最早的纽扣出现在5000年以前。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流行光亮、昂贵的琢钢纽;法国甚至在这种琢钢纽上精雕细琢出透花纹。从近代至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研制出很多人工合成材料,如玻璃、树脂、纤维素、聚乙烯等就被用作纽扣的材料;动物的角、蹄和精细的工艺品陶瓷都属于贵重品。材料的多元化,使装饰性与实用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袖扣的起源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作战。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由于气候寒冷,衣服又很单薄,许多士兵被冻得流稀鼻涕,因而经常用袖口擦,把袖口部位弄得很脏。

治军严格的拿破仑觉得这样有损军威,便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在士兵袖沿向上的一边钉3颗铜纽扣。这样一来,当士兵再流鼻涕时,他们没法用袖口去擦,从而保持了衣袖的整洁。一位军官由此受到启发,认为把纽扣钉到袖沿向下的一边,可以减轻袖口接触桌面时的磨损。于是,军官袖口向下一边又都钉上了3颗纽扣。

这个办法传到民间后沿用至今。这就是西服袖口部位有3颗纽扣的来历。

电视机的由来

1906年,苏格兰青年贝尔德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立志要制造一台电视机。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1925年他终于利用旧无线电器材、旧糖盒、自行车灯透镜和旧电线等废旧材料,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电视摄影机和接收机。在试验中,荧光屏上显示了图像。1926年1月27日,贝尔德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向40名科学家表演了他的发明。他在一间屋内放电视,科学家们在另一间屋内观看,荧光屏上出现一个人在抽烟和说话的画面。这次表演后来被国际公认为第一次公开播放电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