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5841400000004

第4章 衣食住行篇(3)

有的说是一个国王驸马会配这种酒,因为大受欢迎,他忙乱中把调羹丢了,就拔下帽饰上的鸡翎来调制,人们也就称这种酒为鸡尾酒。

还有的说在17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有队士兵打了个大胜仗,当地一家酒店的老板特地配制了各种色、香、味俱佳的混合酒,为士兵庆功,而这家酒店是以公鸡羽毛作为酒品商标的,于是鸡尾酒的名称,逐渐风行世界各地。

也有的说,西欧某个国家,猎户们去山林打猎,每人都带着酒。到进餐时,有人提议把大家的酒倒在一起混合着喝,结果其味甚佳。又因为这酒的色彩很像公鸡尾巴那样美丽,于是就出现了鸡尾酒的名称。总之有关鸡尾酒的传说是很多的。

其实,鸡尾酒起源于1776年纽约州埃尔姆斯福一家用鸡尾羽毛作装饰的酒馆。一天当这家酒馆各种酒都快卖完的时候,一些军官走进来要买酒喝。一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的女侍者,便把所有剩酒统统倒在一个大容器里,并随手从一只大公鸡身上拔了一根毛把酒搅匀端出来奉客。军官们看看这酒的成色,品不出是什么酒的味道,就问贝特西,贝特西随口就答:“这是鸡尾酒哇!”一位军官高兴地举杯祝酒,还喊了一声:“鸡尾酒万岁!”从此便有了“鸡尾酒”之名。

啤酒名称的由来

啤酒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属于外来酒种,就是人们所说的“洋酒”。啤酒的“啤”字,中国过去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后来,有人根据英语对啤酒的称呼“Beer”(贝尔)的字头发音,译成中文“啤”字,又由于具有一定的酒精,故翻译时用了“啤酒”一词。

啤酒,粤语将其读作“卑酒”,这是译音。因我国无此酒,便突出它们的主要原料是“麦”,称之为“麦酒”(当年的驻外使节、游历官员所说的“麦酒”均指此物),上海方言中,它的读音是“皮(啤)酒”。

无论是“啤”、“卑”、“皮”都是Beer的音译,其实Beer也不是英语,乃是德语Bier的转化。虽然德国的慕尼黑有“啤酒”之乡的美称,然而啤酒也并不起源于德国,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居民早在几千年前便已开始用大麦酿酒,后来经由希腊人和罗马人传入欧洲。大概在公元纪元前不久,在今天属于法国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塞尔瓦兹酒”,它是用大麦、燕麦或稞麦酿造而成,酒精的度数比现代啤酒高得多,但它是今天啤酒的远祖。

今天,啤酒已发展成为世界酒类中生产量与消费量最大的酒种,世界上约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啤酒,世界一年啤酒生产量达1亿多吨,世界人均消费量20升以上,成为国际上通用的饮料。

我国是近年来啤酒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成为世界啤酒生产大国之一。

啤酒节的由来

1810年10月12日,这一天,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路德维希王子(即后来的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与萨克森公主特蕾莎的婚礼在慕尼黑举行,全城的居民都应邀到城门前参加这一皇家盛典。典礼过后由皇室成员一同参与的赛马活动则将庆典推向了高潮。随着日后赛马这一活动的保留,渐渐演变成德国啤酒节的传统。

到了1811年,继赛马活动后,又一项新的热点——农业展第一次出现在了啤酒节上,其目的在于促进巴伐利亚的农业。赛马,作为最悠久、当时最为盛行的活动现在已不再举行了,但是农业展却至今仍保留了下来,每隔三年在整个场地的南侧举行一次。

最初啤酒节的游园活动内容很少。1818年出现了第一个狂欢酒会,并搭建起了两架秋千,宾客们可以在小型的啤酒摊前喝酒解渴。随着啤酒摊的数量不断增加,到了1896年,帐篷第一次取代摊位出现在游乐场,而场地的另一边则成为了充满乐趣的游园会。到了1870年,随着德国露天贸易的不断扩展,啤酒节的规模也相应迅速扩大。

自行车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出现于1790年,由法国人希布拉克用木材制成,没有脚蹬,靠双脚交替踏地前进。1801年,俄国人阿尔塔莫诺夫发明了一辆轮子前后挂着的小车。这位发明家把它作为礼物献给了俄国沙皇。1831年,德国人德列斯发明了车把,可以方便地转弯。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脚踏,装于前轮上。1880年,法国人基尔梅发明了链条,用它带动后轮旋转。1888年,英国人邓勒普发明了充气车胎。

玩具的由来

早在公元1700年,德国的百希加登和尚堡地区的能工巧匠雕制成批小动物,并运到纽伦堡去销售,这些价廉物美、栩栩如生的木制小玩艺称为纽伦堡小玩物,深受人们喜爱,通过纽伦堡销往整个西方世界。

约在1800年之后,出现了皮带车床,玩具部分工艺就用车床加工,然后用手工打光,这些木制的小动物从几英寸到几英尺高,最初(约公元1400年)是作为圣诞节的摆设而出现的。后来发展整套的,称为动物园的木制玩具,其中最有名的叫诺亚方舟玩具。最早期的诺亚方舟玩具出现于17世纪,但流行于北美和欧洲却是最近150年间的事。

早期的木制动物玩具较有名的还有一种叫小小马戏团玩具,其最着名的生产厂商是美国费城的阿尔伯,这是一位德国人,1872年从德国移民到美国,开了一家玩具厂,这种木制玩具的关节都可以活动。除了生产小小马戏团玩具之外,还生产木马玩具,在20世纪20至30年代,这类关节活络的木制玩具的形象大多来自戏曲、影片中的角色,在当时十分流行。

“荡秋千”的由来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千秋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而且仅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家的红男绿女游戏之用。

扑克的由来

有人认为,扑克牌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在我国宋代时,民间就流行一种“叶子戏”的纸牌(叫“叶子牌”,有两个手指大小。长8厘米,宽2.5厘米的“叶子牌”,用丝绸及纸裱成,图案是用木刻版印成的)他们认为这种纸牌是在明朝或宋、元时期,由商人、传教士传到国外去的,西方受此启发,才改制成现在流行的扑克牌。

意大利人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扑克牌的,是威尼斯人。扑克中的大小王代表太阳和月亮,52张(大、小王除外)是因为一年有52个星期,四种花代表四季。古代威尼斯商人出外经商,发明了用扑克牌来计算日期和消遣娱乐。法国人说:扑克牌是在1392年时,一个学者专门为有精神病的法国皇帝却尔斯六世娱乐而设计的。比利时人说:早在1379年时,扑克牌就在比利时出现了。可英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一个瑞士僧侣的文件,里面记载扑克牌在1377年,就已经流传到瑞士了。

扑克牌的设计十分奇妙,它是根据历法而设计的。一副扑克牌52张(大、小王除外),原来这是因为一年中有52个星期。扑克牌有红桃、方块、草花、黑桃四种花色,它象征着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此,我们也不难想到,每种花色为什么都有13张牌,这表示一个季节里有13个星期。

如果我们把54张牌的点数全部加起来,就可以进一步证明扑克牌与历法的关系。如果把“J”当十一点,“Q”当十二点,“K”当十三点,大、小王各当作半点,把54张牌的点数加起来,恰巧是全年365的总天数。

大、小王牌的设计也有其道理,大王(正司令)代表着太阳,小王代表着月亮。一副牌为什么有红(红桃、方块)、黑(草花、黑桃)之分呢?现在也可懂得其中道理了:红表示白天,黑表示夜晚。

电饭煲的由来

电饭煲又称作电饭锅,是用来做饭和煲汤的日常家庭电器,是利用电能转变为热能的炊具,使用方便,清洁卫生,还具有对食品进行蒸、煮、炖、煨等多种操作功能。世界上第一台电饭煲,是由日本人井深大的东京通信工业发明于1950年代。这个发明缩减了很多家庭花费在煮饭上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味精的由来

1908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回到家里,与妻子一道用餐。忽然,他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汤里除了海带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是呀!”妻子回答。“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仔细地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正是谷氨酸钠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于是,池田用谷氨酸钠制成了一种鲜味剂,给它取名为“味之素”,并取得专利。

20世纪初,中国工程师吴蕴初对味之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买了一瓶。很快,他化验出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于是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其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一样。吴蕴初想:“最香的叫香精,最甜的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这就是味精的由来。

按摩的由来

《新唐书·百官志》载,当时在太医署之下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所着医书《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记叙了按摩功的疗疾保健作用。他说,天竺按摩法18势,老子按摩法52势。老人一日依法按摩三遍者,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

现在留传的《逍遥子导引诀》就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古代的按摩功:“水潮除后患(以舌抵上颚),火起得长安(以意导气),梦失封金匮(按摩肾俞穴),体衰守玉关(静坐凝神),鼓呵消积聚(由胸臆呵出秽气),兜体治伤寒(两手按揉外肾),叩齿牙无疾(上下牙齿叩击),升冠鬓不斑(两手指按搓额际),运睛除眼翳(眼球转动),掩耳去头旋(两手掌掩耳,手指轻敲枕骨),托踏应轻骨(原地踏步或坐式空踏),搓涂自美颜(两手涂搓面部),闭摩通滞气(以手按摩腹部),凝固抱丹田(睡前不胡思乱想),淡食能多补(不吃过分刺激的食物),天心得大还(保持乐观的情绪)。”

宋代研究养生学的人非常多,特别是有些文学家,如欧阳修、苏东坡、沈括等,都很重视运动对健身的作用,也都撰写了一些有关养生的着作。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诗篇中曾多次提到他老年实行按摩功:“不动成果卧,微劳学鸟伸”;“呼童按摩罢,依壁欠伸余”;“未害朵颐临俎肉,但妨叩齿诵仙经”。由于陆游年轻时喜爱击剑、打球、骑马、狩猎等活动,老年时又坚持实行按摩功,使他虽老而不衰。他说:“老夫垂八十,岩电尚烂烂;孤灯对细字,坚坐常入夜。”

霓虹灯的由来

霓虹灯是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的。那是1898年6月的一个夜晚,拉姆赛和他的助手正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目的是检查一种稀有气体是否导电。

拉姆赛把一种稀有气体注射在真空玻璃管里,然后把封闭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金属电极连接在高压电源上,聚精会神地观察这种气体能否导电。

突然,一个意外的现象发生了:注入真空管的稀有气体不但开始导电,而且还发出了极其美丽的红光。这种神奇的红光使拉姆赛和他的助手惊喜不已,他们打开了霓虹世界的大门。

拉姆赛把这种能够导电并且发出红色光的稀有气体命名为氖气。后来,他继续对其他一些气体导电和发出有色光的特性进行实验,相继发现了氙气能发出白色光,氩气能发出蓝色光,氦气能发出黄色光,氪气能发出深蓝色光……不同的气体能发出不同的色光,五颜六色,犹如天空美丽的彩虹。霓虹灯也由此得名。

手机的由来

手机这个概念,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6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罗拉这两个公司才开始对这种技术感兴趣起来。当时,AT&T出租一种体积很大的无线移动电话,客户可以把这种电话安在大卡车上。AT&T的设想是,将来能研制一种移动电话,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车上的无线电设备来加以沟通。库帕认为,这种电话太大太重,根本无法移动让人带着走。于是,摩托罗拉就向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规定移动通讯设备的功率,只应该是一瓦,最大也不能超过三瓦。事实上,今天大多数手机的无线电功率,最大只有500毫瓦。

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中,重量达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样背着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电话”。

与现在形状接近的手机,诞生于1987年。与“肩背电话”相比,它显得轻巧得多,而且容易携带。尽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约750克,与今天仅重60克的手机相比,像一块大砖头。从那以后,手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

猎装的由来

猎装起源于19世纪后叶的英国,当时受到绅士们的普遍喜爱。猎装原本以斜纹软呢布或法兰绒等较重的布料制成,与西装外套的轻盈本质大不相同。此外,以皮革或木头制成的大纽扣、口袋边缘明显的缝线,以及手肘部分的麂皮补丁等,都是猎装的特色。猎装是非正式的上衣,适合在轻松的场合穿着。

衣服的由来

关于衣服的由来,有各种说法。

环境适应说: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但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层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所以说,环境适应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衣服产生的全部经过。

羞耻说: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未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吸引异性说: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