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
5839400000051

第51章 姚崇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孟津)人。他曾在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和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三次为相,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称之为“救世宰相”。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也说:“唐世宰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意思是,在唐朝360多名宰相中,房玄龄、杜如晦和姚崇、宋碌是最出色的。

一、整肃吏治

姚崇一向认为:“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鉴此,在他任相期间,除了确保自己“身正”,还分外下力气整肃吏治。

早在睿宗即位前,曾一度时兴“斜封官”:公主、后妃们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皇帝面前撒娇求情,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任命官吏,并用斜封交付中书省办理有关手续。如此一来,铨选官吏的机构形同虚设,买官卖官现象日益严重。据史料,当时官多为患,滥官充溢,甚至出现了宰相、御史及员外官办公时连座位都没有的现象,被时人戏称为“三无坐处”,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政务活动。那些花钱买官的人,做官后更是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财,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同时,官多俸多,国家开支更大,也进一步加重了百姓负担。

鉴此,姚崇联合宋碌等人上疏睿宗皇帝,力主:“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废”。睿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于是,他迅速撤销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司、监、署,并一次性罢免了斜封官数千人。

玄宗继位后,姚崇裁减冗员的力度有增无减。他先后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并申明:曾担任这三种官职的人,如果今后没有突出政绩或战功,吏部和兵部不得重新录用。

对于那些“走后门”谋取官职的,无论何人,姚崇无不坚决制止。有一次,申王李成义向玄宗请托,要求把他府中一个名叫阎楚圭的录事升为参军。录事为九品,参军为正七品,如此破格提拔,在当时还不多见。但是,玄宗竟然答应下来。姚崇闻讯,立即上疏反对。他说:“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意思是:量材授官的权力应归属官吏任命部门,如果因亲故之恩就给以升官晋爵,将会重蹈前朝冗官泛滥之辙,扰乱国家法纪。经他一番力争,玄宗才收回了成命。从此,向皇帝请谒讨官的恶习大为收敛。

姚崇十分注重以法制约束百官。对违法乱纪者,无论是谁,决不宽容。有一次,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理当治罪。但是,当王仙童受到御使的弹劾后,李业竟面见父皇,求他网开一面宽释王仙童。姚崇听说后,又马上上疏道:“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玄宗经过反复考虑,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使王仙童得到了应有的惩治。这一举措,给了那些无法无天的豪强贵族当头一棒,使他们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了。

此外,姚崇还鉴于武后末年以来接连发生政变的教训,协助玄宗将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只享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规谏玄宗“戚属不任台省”、“不预朝政”;还奏请玄宗同意后,实施了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交流的制度等等。凡此种种,都收到了显着的成效。

二、施惠百姓

姚崇在第三次拜相之前,曾向玄宗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其中,第一项是“施政应以仁义为先”,第二项是“数十年不求边功”,第五项是杜绝一切苛捐杂税,和第七项禁止建造寺观宫殿,都直接涉及百姓利益。

在唐代,佛教盛行全国。特别是中宗以来,达官贵人、豪绅富户都纷纷营造佛寺,“度人为僧无穷,免租庸者达数十万”。这股寺院地主势力的形成,大大加重了百姓负担,也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日趋枯竭。为此,姚崇上疏玄宗,请求裁减和尚。他说:“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接着,又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只知信佛的危害性。玄宗深以为然,遂下令裁僧尼3万人,令他们还俗从事生产;并禁止新造佛寺等等。

开元三年(715年),山东、河南等地闹蝗灾。据说,当时蝗虫多得飞起来遮天蔽日,停下来密密麻麻,将禾苗吃得干干净净。由于时人长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都认为这是“天灾”,只有上天开恩才能禳祸。所以,眼睁睁地“坐视食苗不敢扑”,只求上天降吉祥。消息传到朝堂,文武百官也一筹莫展;惟有姚崇上疏,主张扑杀蝗虫。为消除皇帝疑虑,姚崇还坚决表示:“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谍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消除!”玄宗见他这般态度,才下了扑蝗的决心。

接着,姚崇下令各地官员带领百姓去灭蝗;还特派御史,取名“扑蝗使”,分赴各地,前去督办。这时,有个名叫仉若水的地方官跳了出来。他不但不欢迎“扑蝗使”,不组织灭蝗,还给皇帝写了个奏章,说蝗灾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不是人力所能灭除的。并劝皇上多做有德行的事,尽快感动上天,请上天把蝗虫收回去。姚崇看罢奏章,气愤异常,当即给仉若水写信说:“如果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解除蝗灾,那么,你管辖的地方出了那么多蝗虫,不正说明你没有德行吗?目前,你眼看着禾苗被蝗虫吃掉而不管,将来闹起饥荒,你又当如何?”倪若水见信后胆战心惊,再也顾不得上天怪罪不怪罪,连忙发动百姓去灭蝗,并在几天内消灭蝗虫14万只之多。

接着,京城有位名叫卢怀慎的官员又劝阻姚崇说:“外面的人议论纷纷,说蝗虫杀得太多了,恐怕会得罪上天”,劝他手下留情。姚崇毫不动摇,还脱口而出:“若如此而会招来灾祸,那么,我一个人承担就是了!”

由于姚崇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结果山东等地才“蝗虫渐止息”,避免了一场大灾荒。

三、公正无私

姚崇公正无私,重视法纪。他力保吏部尚书魏知古的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魏知古原是一位小吏,姚崇见他忠君爱民又精明能干,一步步将他提拔起来,并引荐他进人了内阁。开元二年(714年),玄宗令魏知古赴东京洛阳考察选拔官员。这时,姚崇的两个儿子正在那儿任职。他们基于其父和魏知古之间的关系,便求魏知古予以“关照”,从而得到晋升。不料,魏知古却原原本本将此事报告给了玄宗皇帝。玄宗帝为考验姚崇,便找了个机会,装作聊天的样子问他的儿子德才如何、任何官职?姚崇遂坦诚地介绍了两个儿子的情况,说他们“为人多欲而不谨”,一定会找魏知古“走后门”。玄宗见他如此诚恳,很高兴。同时,又“薄知古负崇,欲斥之”。也就是:对魏知古对不起姚崇的做法,很不满意,并打算把他赶出吏部。对此,姚崇坚决不同意,再三请求道:“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私于臣,累圣政矣。”意思是:臣的儿子没有规矩,扰乱陛下的法律,陛下能原谅他们,已是臣之大幸。但为了臣而驱逐魏知古,天下人就会认为陛下对臣有私心,就无益于帝王的教化了。玄宗见他情真意切,思忖再三,才取消了自己赶走魏知古的打算。

二年后,姚崇的那两个儿子由于劣性未改,又“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以至于为时所讥”。也就是:到处拉关系,走后门,接受别人的馈赠,结果遭到时人的嘲讽。此外,姚崇所信任的中书省主簿赵海,也“受胡人赂”。姚崇认为,在此情况下自己若继续担任宰相,将于国于民都不利。于是,恳请玄宗让他辞职,同时举荐了广州都督宋璟来接替他。

此后,姚崇在尽力报国济民的同时,分外加紧了对子女的教育。他还仿照前贤陆贾、石苞的做法,将其田园家产分给诸子,让他们人各一份,独自经营管理,自食其力。经过他多方训导,他的儿子们才改邪归正,并成了国家的良材。其中,长子姚彝担任了光禄少卿,次子姚异担任了坊州刺史,少子姚奕先后担任了礼部侍郎、尚书右丞。

四、清正廉洁

姚崇曾作过五篇短文,分别为《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和《冰壶诫》。他在其《执称诫》中,提出“为政以公,毫厘不差”;为官应“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在《弹琴诫》中,主张“移风易俗”,“治国之首,大急小缓”;在《执镜诫》中,告诫官吏要“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在《辞金诫》中,要求官吏“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而在《冰壶诫》中,又表示“与其浊富,宁比清贫”。他如此言,也如此行,而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在开元前期,姚崇虽然官居相位,却在朝堂附近一直没有自己的宅第,全家人都住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他每天上朝理政之后,常常不能回家,而只身借宿在一个名叫冈极寺的寺院里。有一次,他患了疟疾,又怕耽误了公务,就让家人到冈极寺侍候他。一旦感到病情好转,仍然坚持上朝议政,或者批阅属下送来的公文。上常令源乾曜于心不忍,特地奏请皇帝让姚崇搬进中书省所属的四方馆居住,皇帝当即予以批准。但姚崇却认为四方馆太豪华,又存有公文,不便居住。于是,坚决予以谢绝。皇帝感慨万千,当着许多人的面对他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姚崇去世时,社会上盛行厚葬之风。他对此极为反感,特留下遗嘱:他死后,不准崇佛敬道,不准为他厚葬。还说:“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备一副而已。”之后,又再三叮嘱他的子孙,一定要按照他的嘱咐去做。还告诫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唐玄宗得知姚崇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下令为他撰写碑文,并赞誉道:“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