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5838900000022

第22章 昭宣中兴辅政功臣(1)

霍光

霍光(公元前?-公元前68),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死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期着名的政治家。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后又辅佐两代幼主。霍光匡扶汉室,忠心辅佐幼主,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对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对外与匈奴和亲、广扬汉朝天威,20年辅政期间他托起昭宣中兴的局面,安邦兴国,功勋卓越,成为西汉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

霍光是西汉中期着名将领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其父霍仲孺,曾经在平阳侯曹襄府中做官,与平阳侯的侍女卫少儿(一国之母卫子夫的二姐)私通生下霍去病,后回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家中娶妻生下了霍光。霍去病在京城担任将领后,才知他的生父是霍仲孺。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二十一岁的霍去病担当骠骑将军的职务率兵出击匈奴,路过河东的时候,拜见了他的父亲,父子相认,霍去病还为他的生父购买了大片田地房产和奴婢。霍去病得胜还京时,就把当时只有十多岁的霍光带到京都长安,先将他安排在自己帐下,后保举他人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正直,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欢。后来逐步被提升为侍中(在内廷侍卫皇帝)。两年后,霍去病死了,他又被汉武帝提拔担任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不仅经常要跟随武帝驾车外出,回宫时也还要在皇帝的左右侍奉,所谓“出则奉车,人侍左右”。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里,他平时为人忠厚可靠,端正严谨,办事又始终小心谨慎,从来就没有什么闪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能在皇帝身边呆二十多年而不出差错,霍光的脑袋就算不是绝顶聪明,也是相当有天资的。因为后期武帝对臣子要求是很严苛的,霍光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与操守得到武帝的赏识和信任,可见他是很有智慧和能力的。按照史籍记载,霍光为人沉静详审,资性端正,连长相也是英俊潇洒。他身高七尺三寸约合今天1.7米左右,按当时男子的标准不算太高,但是脸面白净,眉清目秀,还有一副好胡子,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正派、谨慎的君子。在他担任侍中时,能够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侍卫皇帝。据说他每次出宫、下殿时,起止步都有固定的点,有人曾经暗中跟随他,并做出记号,事后再测算距离,竟然丝毫不差,由此可见他办事的周密、审慎,甚至已经苛刻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但他这些好的品质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在跟随汉武帝时期,因为他谨慎小心、做事持重,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极大信任。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幼主的重要原因。

接受遗诏勤心辅政

汉武帝末年,皇位的继承问题已经成为宫中斗争的中心。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事件被逼自杀(汉武帝相信神仙,总想长生不老,所以他非常重视巫蛊之术。所谓“蛊”就是把几只毒虫放在一个器皿之中,让它们互相争咬,最后只剩下一个,这一个就是怪物,也就是“蛊”。征和二年,汉武帝生病,水衡都尉江充,趁机离间武帝与太子的关系,说有巫蛊祸害皇帝,卫皇后和太子受到此事牵连。汉武帝在别宫养病期间,想去请安问候皇帝的卫皇后和太子却受到了阻拦。太子刘据很是愤怒抓住江充并把他杀了,于是太子要谋反的谣言,一时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都。形势所迫,太子被逼真的起兵。保皇党与保太子党在长安城中大战五天,结果“死者数万”,太子刘据兵败后自杀)。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但是他们平时骄傲蛮横,不遵守礼法,不能被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当时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汉武帝很想把小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但是弗陵年龄较小,而他的母亲却还年轻,武帝唯恐弗陵即帝位后,重演前朝吕后专权的故事,于是就想托付贤臣来辅佐少子弗陵。在武帝看来,能够承担辅佐任务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他要有很强的执政能力,能够治理好国家,管理好日常政务;他还要有很高的威望,能够凝聚人心统领群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野心,不会对刘家天下构成威胁。这三条缺一不可。在他把手下大臣仔细考察了一遍后,最后选定了二十多年来鞍前马后、不离左右的霍光。善于识人、用人的汉武帝认为霍光忠厚可靠,可以担当此重任。汉武帝想起了古代周公辅佐年幼成王的故事(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幼,周公辅佐他治理天下,出现了“民和睦,颂声兴”的“成康之治”)。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负箕辅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他是想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当汉武帝感觉自己去日不多时,又赐弗陵的母亲(即钧弋夫人)一死,以绝母后专权之患。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病危于五柞宫。霍光流着眼泪问他:“皇上如有不测,由哪位皇子继位?”汉武帝说:“朕曾送你一幅画,难道你没明白画中的含意?”随后汉武帝接着说:“立少子,请你要像周公那样辅佐他。”同时,又下诏立弗陵为太子,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上官粱为左将军,共同接受遗诏来辅佐少主。御史大夫桑弘羊也一起受命。很快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武帝死于五柞宫,终年七十一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碑、左将军上官粱等遵照武帝的遗诏,扶持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昭帝年仅八岁还太小不能管理政务,就由霍光来执管朝政,即“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公元前87年,霍光接受汉武帝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责任重大关系社稷,所以他工作更加勤恳谨慎,总害怕有闪失,日日夜夜都呆在宫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朝廷的安危。在他辅政的初期,有一天,宫中大臣议事的宫殿中突然发生怪异现象,众大臣都非常惊恐不安,他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就把掌管皇帝印玺的郎官召来,要郎官交出皇帝印玺由自己保管,防止有人盗用它变乱朝政。但是这位执掌印玺的郎官却也忠于职守,不愿把印玺交给霍光。当霍光想要夺取印玺时,这位郎官马上就很愤怒,按着剑柄说,你可以拿走我的头,但是印玺绝对不能交出去!当时霍光虽然碰了钉子,遭到了反对,很生气,但是事后,霍光却对这位郎官忠于职守的精神很钦佩。这样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人,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人才。霍光非常重视人才,因此,第二天就下令给这个郎官提升两级,并且增加了俸禄,得到了众大臣的赞许。他的这种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办事、赏罚分明,一心为朝廷的精神,自然受到朝中众官员的敬佩,他在朝廷中的威望也随之提高。霍光的慧眼使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在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那些热爱工作、甘愿奉献的人才凝聚在他身边。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才,这也是他的各项施政措施能够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

昭帝即位的第二年,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碑病故。他有两个儿子叫金赏、金建,和汉昭帝经常在一起玩,有时还住在一起,是很熟的好朋友。汉昭帝看他们的父亲死了,因为关系很好就想徇私情,来特别照顾他们一下。昭帝就与霍光商量,金家现在只有两个兄弟,那就都加封他们为侯吧!但是,霍光坚持原则予以反对,因为他认为应该按祖上规矩办事,长子金赏已经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加封为侯了,那次子金建就不能被加封为侯了。但是年幼的昭帝并没把霍光的话当回事,认为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想要封他们为侯,也就是一句话,因为自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霍光立即严肃地反驳说,无功者不能被加封为侯,这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皇上不应该轻易更改、变动!接着他又陈述了不能封金建为侯的道理,最后终于把汉昭帝说服了。霍光并对昭帝说:“百姓到了现在还在想念着汉文帝和汉景帝。是因为他们对待老百姓好。”他乘机教导昭帝要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于是,汉昭帝也懂得了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好好地爱护老百姓的道理。

汉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汉武帝一生,虽然功绩显赫,但是频繁发动战争,用兵过多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再加上他的喜欢讲排场,生活奢侈,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许多年来,几乎花光用尽了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为了敛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增加税收和捐赋,甚至还卖官爵给有钱的人,而这些人做了官,当然更要变本加厉地搜刮老百姓,若遇到了水灾旱灾,老百姓被逼得无法生活,所以,各地方就有大批农民被迫起来反抗官府朝廷。到了他在位的最后几年,他才决心停止用兵,与民休息,重视发展农业,并且提倡改良农具,改进耕种技术。他还亲自下地,做了耕种的样子,并且命令全国官吏都要鼓励农民增加生产。这样,国内才逐渐稳定下来。汉武帝得病死时,即位的汉昭帝年纪只有八岁。按照汉武帝死前的遗嘱,由大将军霍光来辅助他。霍光掌握了朝廷大权,在辅佐昭帝期间,帮助汉昭帝继续执行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税收,减少劳役。还采取了许多安抚百姓的措施:要各郡县推荐贤良的人才;要查办失职的官员;还要为受诬陷的人申冤;最重要的是要安抚孤独疾苦的贫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每当春耕时,霍光就派人到各地去查看生产情况,政府把种籽和粮食借给缺粮少籽的贫民。秋天还下诏:“春天借给贫民的种籽、粮食,不再收回了,今年的田租税也一概免了。”昭帝多次下诏削减封建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口钱和更赋,贫苦百姓看到这样的朝廷诏令后,不禁喜出望外地奔走相告,说:“又一个汉文帝来了。”百姓都知道这一切都是由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使百姓得到的很多实惠,他的声望也随之增高,史称“百姓充实,西夷宾服”。

霍光的另一重要功绩在于“盐铁议”的创举。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闰十二月,霍光就派遣当时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国,察访推举贤良,访问民间疾苦、冤难以及失业的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为召开盐铁会议做准备。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于首都长安,霍光将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等人接入京城,由王朝出面召开了一次名为“盐铁议”的大型会议,参加会议有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作为官方的代表,还有各郡国的贤良文学唐生、万生等六十余人作为民间的代表,实际上是最高统治集团与大地主、大商人就盐铁政策进行对话的会议。众所周知,汉武帝是在反击匈奴、财政空虚的情况下实行了盐铁官营、酒榷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它的实行,为汉朝政府广开了财源,增加了赋税的收入,朝廷才能够有了比较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基础来支持长期的战争,从而不断拓宽了疆土,安定了边疆。这一经济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却剥夺了中小地主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出现了官吏“行奸卖平”,而“农民重苦,女红再税”的状况,以及“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的局面,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这样就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必然会导致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不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长期如此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所以,霍光虽然没有亲临会场,参与辩论,但他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决心是很明确的,因为他看到人民的生活影响政局的稳定,关系到汉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会议围绕坚持还是罢废盐铁官营、均输问题展开的辩论,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对待匈奴和国内的治理等重大问题,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的总评价,也是昭帝实施新的政策前的一次大讨论。会议的主题是研讨汉武帝以来,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得失,实质上是想要通过沟通公私的分歧,来缓和社会矛盾。因为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施,直接损害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贤良、文学大声疾呼,要求改变这一政策;而代表当时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以这一政策给汉朝带来强盛为理由,坚决反对改变这一政策。因此,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围绕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与桑弘羊等人展开了斗争。在讨论中,涉及范围之广又远远超越了这个主题,就社会存在着的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个会议是霍光辅政后的一次大型国家议政会议,是霍光施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霍光的领导与指示下会议进行了半年之久。会议的内容,最后由桓宽以会议纪要的问答形式,整理成《盐铁论》六十卷,这部丰富的会议纪要,至今仍然是研究西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经过朝廷中有几个大臣就把霍光看作眼中钉,非把他除去不可。这场讨论,汉昭帝于是年七月,下诏“罢榷酤”和取消“令民共出马”的规定。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整了阶级关系,从而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虽然他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实际上达到了维护人民利益、安抚百姓、稳定社会的良好效果。“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使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这是班同在《汉书》中对当时情况的评价,由此也可证明罢废盐铁官营的必要。

汉昭帝在位13年,由于霍光的辅佐,对内轻徭簿赋、与民休息,经济继续发展,国内富足民生国力逐渐恢复充实,体现了他关注民生、重视百姓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对外也重新恢复了与匈奴的和亲关系使“四夷宾服”,为国家减少了战乱。这些措施对于稳定武帝后期以来动荡不安的局势,恢复社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为汉朝的巩固,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都奠定了一定基础。昭帝死后,汉朝的政局曾一度发生混乱,但南于它的政治基础比较稳固,政局在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粉碎政变巩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