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后传
5836300000059

第59章 宋·北宋(2)

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曾,深为赵氏江山旁落而担忧。他通过钱惟演劝告刘氏:“太子年幼,非皇后挟持不能立足。皇后若不倚仗太子,人心也不会归附。皇后只有加恩于太子,太子才会平安,太子平安了皇后自然也就平安了。”刘氏原来就有此意。于是对赵祯更加亲厚。她不只是表面上以母后自居。亲自过问赵祯生活中的一切,赵祯偶尔离开身边,她也不断派人前去看护。侍奉赵祯的乳母、内侍虽全是她亲手挑选的谨慎老成之人,还时常对这些人严加训诫。她拿出自己宫中全都的妆奁费用,派遣的使者遍及天下的佛寺、道观、名山胜境,为赵恒祈福消灾。

赵恒乾兴元年(1022)二月病逝,刘氏向大臣宣谕了赵恒的遗诏: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理。丁谓为讨好刘氏,在王曾起草遗制时想把“权”字去掉,即由刘氏直接处理朝政。

刘氏便对原来阻挠自己做皇后和参与政治的官员再次实行报复,寇准被眨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司户参军。李迪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团练副使。

垂帘不久,丁谓、雷允恭这班权臣逐让她觉着心烦。丁谓确实曾为刘氏当权立下功劳,刘氏一度放手渐让他捞权也正是为了报答他的这些功劳,但他与雷允恭勾结专恣,瞒上欺下独揽朝纲。对刘氏奏事,他声称已于朝中大臣们商议过:与大臣们议事,动辄称自宫中得旨,任意而为。渐渐地丁谓想要挟持刘氏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赵桢年幼贪睡,常常赶不上卯时御殿,刘氏便令内侍传旨中书,想单独御殿接受群臣朝拜。参知政事冯拯等人因丁谓休假不敢擅决,可丁谓还朝却极力反对,而且一再诘问冯拯等人为何不当即回绝。刘氏见丁谓如此专横,掣肘于己,大为不满。刘氏自垂帘听政以后地位完全巩固,不再需要丁、雷等人支持。不久,王曾揭发丁谓担任园陵使时勾结雷允恭擅自迁移真宗陵寝。刘氏更加震怒,借机下令诛杀雷允恭,贬丁谓为崖州(今海南)司户参军,丁、雷同党也相继被逐出朝廷。

刘氏垂帘初期,号令严明,处事较为公道,内外的赏赐也有所节制。京西路转运使刘绰想讨好刘氏,借进京朝见之机说:“臣那里有余粮千余斛,准备上缴三司。”刘氏不客气地说:“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吧?这些人是靠进献余粮当上官的吗?”说得刘绰汗颜而退。刘氏自己的亲戚入宫,每逢赐予御膳,她总令把餐具换成铅器,说:“尚方的金银器皿不能进入我家。”

刘氏本人也不讲究华丽装束。她的侍婢看到赵祯的宫女都有贵重饰品,便请太后也赐给她们一些,刘氏便说:“那些是皇帝妃嫔的独有用品,你们没有那种资格。”

刘氏管制群臣用于心计。一天,她两眼含泪,满怀感情地对左右大臣说:“国家多难,若非诸公同心协力,何以至此!眼下大行皇帝的丧事已操持完毕。卿等可以把子孙亲属的姓名开具给我,我要尽数予以破例推恩。”大臣们信以为真,纷纷把自己三族亲戚的姓名一一呈上。刘氏将这些名字列成图表。贴到寝宫墙上,每逢大臣推荐官员必先观图。只有图上无名者她才同意任命。她是在用这种办法防范大臣任人唯亲,形成过于强大的个人势力。

刘氏立为皇太后不久,就一再为其三代祖宗加赠封号,曾祖刘维岳成了镇宁军节度使兼侍中,祖父刘延庆成了建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父亲刘通成了魏王,母亲庞氏成了晋国太大人。刘氏培植娘家势力,也使那位先是丈夫后成哥哥的刘美一家得到了想象不到的荣宠。刘氏曾授予刘美掌管马军的要职,待刘美的儿婿们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刘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死的时侯,长子刘从德年方14岁就升任供备库副使。次子刘从广尚在襁褓,也迁为内殿崇班。后来刘从德历任地方长官,刘氏不管对方能否胜任,必然加官,刘美的女婿马季良。出身茶商。刘氏偏让他担任史官。一时间,凡与刘美家沾亲带故的人就连巴结上刘家的奴婢也能升官。凡是亲戚们仗势欺人、横行不法,刘氏也极力包庇袒护。

刘氏不想让赵祯过早治理朝政。她对赵桢的要求十分严格,生活上也尽量使之俭朴。就连虾蟹海鲜等物也很少让这位小皇帝受用。刘氏特地命人选择了如《孝经》、唐代谢偃的《惟皇诫德赋》、唐太宗的《帝范》、唐玄宗时所撰的《圣典》、《君臣致理论》等书,让赵祯反复阅览,以丰富赵祯的知识。增加才干。

明道元年(1032)二月,赵祯的生母李氏病死,刘氏怕赵祯知道底细,想以普通宫嫔的葬礼草草埋葬了事,宰相吕夷当着刘氏和赵桢的面提起这件事,刘氏大惊,忙宣布退朝。然后单独召见吕夷简,责问道:“一个宫女病死。当宰相的有过问的必要吗?”吕夷简从容回答:“臣待罪宰相,自然事无内外,皆当与闻。”刘氏勃然怒道:“你难道想离间我母子不成?!”吕夷简说:“太后难道不想保全刘家吗?要想保全刘家,丧礼就该一切从厚。”刘氏听罢。怒气稍减,但仍不想大张旗鼓,便派宦官罗崇勋向吕夷简说:“本年岁月不利就葬,所以棺木不能通过宫门,只能在宫墙凿个洞运出去。”吕夷简坚持道:“李宸妃乃皇上生母,理应穿皇后的衣冠人殓,还应该在棺内盛满水银。若太后不听此言,丧不成礼,将来必定有人因此受罪,到那时别怪我吕夷简事先没说!”刘氏明白这话的厉害,只好依言而行,按一品夫人的规格礼仪埋葬李氏。由于监护得周密,赵祯对此事毫不知晓,刘氏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一点。

刘氏垂帘听政,曾一再表示等皇帝年龄稍大自己就还政引退。赵祯20岁,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思,对权力的热衷越强烈。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建议,依照唐朝先天年间处理朝政的办法,由刘氏5日一受朝,裁决军国重务,赵祯每日临朝。处理一般事情。请刘氏多少分点权力给赵祯,刘氏也大为不满,将宋绶贬知应天府。

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愿,甚至产生过想做真皇帝的念头。她问参知政事鲁宗:“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鲁宗道回答:“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及社稷。”有个小官奏请依照武则天宗庙的做法也给刘家立七座宗庙。鲁宗道说:“若立刘氏庙,将来的皇帝如何处置?”刘氏明白了。武则天的历史是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再现的,所以当她看见另一个马屁精三司使程琳献上的《武后临朝图》时,便断然掷到地下,高声说:“我不干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

明道二年(1033)二月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时,人们纷纷劝谏,参知政事薛奎甚至说:“太后若穿皇帝的衣冠,有何面目进太庙见祖宗?”刘氏执意要穿,大臣无奈,只好将皇帝衮服的样子稍作变通。典礼这天,刘氏在提前斋戒沐浴之后,乘玉辂来到太庙,她身着特制衮衣,由内侍扶导着行初献之礼,虽然并不完全与皇帝的服饰相一致,但仍俨然一副天子的派头。礼毕,刘氏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新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刘氏几天之后突发重病,卧床不起,赵祯遍募天下名医,医治终归无效。于三月二十九日,65岁刘氏病亡。谥号章献明肃。

杨氏——仁宗赵祯皇太后

杨氏,益州郫(今四川成都)人。祖父、父亲是布衣,只有叔叔杨知信在禁军中谋了个天武副指挥使的职位。杨氏12岁进皇子赵恒的府中当小妾,一直很讨赵恒欢心,即使后来刘氏入府得到专宠,杨氏也未因此而失宠。在赵恒的心中,她的地位仅次子刘氏。

赵恒即位,是为真宗。杨氏被封才人、又进为婉仪。在刘氏做皇后前,她们几乎是比肩齐名的。真宗无论巡幸到哪里,总有她俩相伴。

两个女人同样得宠而不争风吃醋,这是很难做得到的。杨氏偏偏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她明白,自己虽与刘氏同为妃嫔,但刘氏的真实地位是她望尘莫及的。杨氏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只能去讨好刘氏。她靠着嘴巴甜、手脚勤周旋在刘氏身边,奉承得刘氏喜笑颜开,再加上一层同乡关系,刘氏不但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争宠的敌手,反而热乎得简直同胞姐妹。

刘氏策划借腹怀胎之事。并没有瞒杨氏。她把孩子从李氏那儿夺来后。就得照顾孩子的事情交给了杨氏,可见她对杨氏是多么信任。随后刘氏被立为皇后,杨氏也升为淑妃。

杨氏心地善良,又没有刘氏那样的政治野心。加之自己没有孩子。便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赵桢身上,赵祯的饮食起居,全由她一手操办,同吃、同住、同起居,从不离开身边。赵桢在宫中便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赵祯体质较差,动不动就感冒咳嗽,刘氏大概为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连虾蟹之类的海鲜都不让他吃。杨氏偷偷烹制了喂给赵桢。刘氏秉性严毅,在赵祯面前也总是板着面孔,杨氏慈祥。因此。赵祯更为亲近。刘氏死后,赵祯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他对杨氏仍然十分尊重和孝顾。

真宗赵恒死后,38岁的杨氏按遗诏被尊为皇太妃,刘皇后自然被尊为皇太后。赵祯为了报答她的哺育之恩,召杨氏的侄子杨永节、杨永德,想授予诸司副使之官。杨氏闻讯后辞谢说:“小儿岂能胜此大恩?给他个小官就满够了。”赵桢遂命杨氏二侄为左右侍禁。杨氏做事比较谦谨,没有为她娘家亲戚要求过多的恩赏。

真宗赵恒去世时,赵桢才13岁,不能处理朝政,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处理军国大事。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临终之际。她还不愿把权力交给22岁的皇帝赵祯,遗命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和皇帝同议军国大事。遗诏宣布之后,赵桢遂遂颁布诏令,只尊杨氏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名叫保庆宫,被称为保庆皇太后。

时年52岁的杨氏景祜三年(1036)十一月四日,无疾而终,谥号庄惠。

曹氏——仁宗赵祯皇后

曹氏,河北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祖父赠尚书令冀王曹彬。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使。一直深得太祖、太宗,真宗的倚重和尊敬。曹氏的父亲曹阁就官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赵祯第一皇后是郭氏天元二年(1024),在太后主指下,年仅14岁的郭氏为皇后、赵祯二人婚后不和眭。赵祯看上了张氏待寝。天圣六年(1028),赵被封张氏由才人到美人。张氏不几天就病世。赵被明道二年(1033)亲帝后,把早死的张氏尊为皇后。郭氏被放在一边。赵祯又与尚氏、杨氏待寝在一起,冷淡了郭氏。明道二年(1033)十二月一天,赵祯与尚、杨二人亲热一团,郭氏骂了几声。尚氏反唇机咒。杨氏叛助威,郭氏举手打了杨氏两耳光,又举手再打时,杨氏一闪,正打在赵祯脖子上,划出两道血迹。赵祯便脑怒于明道二年(1043)十二月二十三日下诏,因郭氏长年无子,特封净妃。玉宗神仙师赐名清悟迁居长宁宫。郭氏被废后,于次年距刘太后去世九个月之后,因病而死。被追册为皇后。

仁宗赵祯没有正式立曹氏为皇后之前,想立茶商陈子城的女儿陈氏为后。虽然赵桢在尚氏、杨氏两位美人被驱逐出宫后,很想纳聘一位贤德的皇后,来整肃宫闱。他也曾当着参知政事宋绶的面表示:“选皇后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然而,赵桢唯美是求的秉性,始终没有变。他择后的目光总是在那些漂亮窈窕的姑娘身上打转。新皇后选来选去,最后确定了曹氏,景祜元年(1034)九月诏立曹氏为皇后,十一月正式册封曹氏正式为皇后。一门显宦。

赵祯庆历八年(1048)闰正月元宵节,赵桢很想于十五日夜再次在宫中张灯结彩,热闹一番。曹氏觉得每年一度的元宵节已花费不少,近来连年与西夏交战,军需浩繁,财政人不敷出,开始出现亏空,宫中应带头节俭才是,所以极力劝阻。赵祯听她一说,倒也没再坚持。

过了三天,晚上赵桢宿于曹氏寝殿,半夜时分,一阵呼喊声打破了宫中往昔的宁静。曹氏从梦中惊醒,连忙披衣起床,赵祯也穿起衣服,想出外看个究竟。曹氏抢前一步关上房门,抱住赵祯急急地说:“宫中夜惊,只怕是有人作乱,官家万万不可轻易出去。”她一面令侍从速去召都知王守忠引兵人卫,一面命身边的宦官紧紧地守住殿门。这时喊叫之声愈来愈近,还伴有悲号声和呼救声。有一宦官说道:“这或许是宫中哪个夫人殴打小女子。”曹氏厉声训斥:“乱贼在杀人,陛下正想出去,你还敢胡说么?”曹氏估计乱贼可能会放火,便分派宦官宫女提水,曹氏每派一个人就亲手剪掉其一缕头发,嘱咐说:“你们好好效力,贼平之后,就看你的头发加赏。”所以宦官,宫女们都争先恐后齐到门前防守。忽见门外火炬齐明,乱贼已到。乱贼见打不开门,要放火毁门。曹氏急命将所提的水移近门边,等乱贼举火烧门,就用水扑救,火即随扑随灭。两下正在相持。王守忠领兵来到,将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谋反,杀死军校,劫夺武器,攀过延和殿屋顶,杀进内宫。乱贼擒住。

一场猝发变乱,曹氏临危不惧。措置有方,才没酿成大祸,可谓功在社稷。赵祯对此有看法:为什么偶尔到曹氏殿中就遇上了变乱的事,曹氏怎么知道乱党会放火?难道是她与乱党事先勾结?她会不会借这事来抬高自己。这些念头在赵祯头脑里转瞬即逝,却使他在原先就对曹氏不怎么欣赏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疑心。后来在向大臣们介绍变乱情况时,他只字不提曹氏的功劳,而是把护陛之功全栽到了他宠爱的张美人的头上。赵祯觉着对曹氏的猜疑确实是捕风捉影,把曹氏的功劳掠为张美人已属过分,若再反功为过,毫无道理地把曹氏废掉,更觉理亏,所以打消了废黜曹氏的念头。

赵祯的这些鬼胎,曹氏也有所觉察。更加谦谨清静,即使赵祯或张氏有些明显的不合礼法的做法,她也不再与之较真。这时张氏已升为贵妃,在宫中,她的地位实际早已超过了名为皇后的曹氏。有一天张氏居然向曹氏借皇后用的伞盖仪仗,想出宫去风光一番,曹氏非常痛快地借给了她,丝毫没有一点不满的神情。张氏喜气洋洋地告诉赵祯,这时赵桢反觉着不太合适,好言劝道:“国家的仪仗礼仪,上上下下都是各有等级的,你打着皇后的伞盖出去,外朝怎么议论?”张贵妃讨了个没趣,只得作罢。

至和二年(1055)除夕,赵桢受了严重的风寒,动不动就说胡话。一天,宰相们到内东门小殿问安,只听赵祯指着侍立一旁的曹氏大喊:“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你们快把她抓砍了!”张茂则是个一直不被赵祯喜欢的宦官,一昕此话,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回到住处上吊自杀,多亏被人发觉救下。文彦博把他找来训斥说:“皇上有病说胡话罢了,你若死了,让皇后何以自容?”曹氏虽然没有吓得像张茂则一样自杀,但也是心惊肉眺,惊恐万状,再也不敢出现在赵祯面前。直到赵桢痊愈,她才与赵祯恢复了例行的往来。

赵桢膝下无子,他曾有过16个孩子,其中的3个男孩和9个女孩出生不久就相继夭折,现在他膝下只有4位公主,在大臣们的一再要求下,赵祯于八月把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宗实立为太子,赐名曙。赵曙被立为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