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
5834000000083

第83章 清(6)

与此同时,关天培还对水师进行了整编,如整顿军纪,打击走私贩私,严禁贿赂、吸毒,清除军事防区内的贩毒场所;选拔忠心耿耿、技术精湛、身体强壮的士兵坚守炮台;选贤任能,对有特长的将士,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此外,他还编印了《筹海初集》一书,发给属下将士学习,并按照实战要求督率水师经常操练和演习。

在关天培“殚精竭虑,躬亲督造”之下,广东海防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一扫陈腐贿赂、同流合污之风,使外国侵略者不敢在广东肆无忌惮地横冲乱闯。道光十五年,八艘英舰驶近广东海面,企图闯入内河,见水师防守森严,无处下手,遂即调转船头离去。道光十八年(1838),三艘英舰窥探虎门要塞虚实,关天培率军严阵以待,英舰无机可乘,只好又离去。

二、强兵抗敌以身殉国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难,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道光十九年,清朝统治者被迫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关天培作为林则徐的助手,全力协助林则徐查获和销毁鸦片二百余万斤。这一年的夏天,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统治阶级一片哗然,狂热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下旬,英国集中“远征军”各种舰船四十多艘,载炮五百门,士兵四千多人,封锁珠江,攻打虎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此时,关天培和林则徐认为,此次战争中国是进行自卫,目的在于戍守海防,粉碎侵略。因此,决定采取“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信森严而镇静,暗则待机而动,期震警其贪顽”的策略。英军见虎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很难啃动,即调动31艘舰船驶向北部沿海,其余舰船留下封锁广东沿海海面。

沿海北犯的英军,于道光二十年七月攻陷定海,八月窜进天津海口,向腐败的清廷投函照会。本无禁烟决心的道光皇帝,在洋人的胁迫下奴颜婢膝地放弃禁烟打算,派“驰禁派”头子、直隶总督琦善去同英国侵略军进行谈判。经过一番不可告人的交易之后,道光皇帝竞连下两旨:林则徐“误国病民,办理不善”,革职查办。九月中旬,英舰调头南下,新任“钦差大臣”的琦善也接踵到广州就职。

琦善一到广州,就竭力讨好英国人,处处为洋人办事说话。他下令拆毁虎门的木排链等所有的海防设施,裁减三分之二兵船,驱散全部水勇、船工,并允许英国人察看地形,探测内河。关天培对琦善的这种投降卖国行动,十分气愤,曾多次向琦善据理力争,反对撤销广州防务,要求重建海防、增兵虎门,但琦善根本不加理睬。

琦善到广州的第六天,又在英国侵略者的威逼下,擅自口允了包括赔偿烟价、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等条件的《穿鼻草约》。英军为了达到更大的欲望,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七日,调集炮舰二十多艘、陆战队两千多人,突然向虎门发起进攻。由于海防废弛,加之寡不敌众,虎门外沙角、大角两炮台的守军虽浴血奋战,最终炮台还是失守了。二月二十五日,英军继续进攻虎门其余炮台。虎门守军仅有四百余人,形势十分危急。关天培多次请求琦善增派援军,琦善坐视不救。二月二十六日,英军进攻关天培坐镇的靖远炮台,62岁的关天培在阵地上来回奔跑,激励士卒,“士兵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全体将士在关天培的鼓舞下,奋勇歼敌,使敌尸布满滩头。战至下午二时,弹尽援绝,士兵伤亡大半。关天培带伤指挥,血染衣甲。他使人把调兵的大印送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炮兵牺牲了,他就自己点火打炮。大雨降临,火门透水,炮不能发,他就拔出佩刀,挺立台上,把爬上来的英军一个一个地劈下去。最后,不幸被英舰的一发炮弹击中,他晃了晃身子,依然手执战刀,怒目圆睁,挺立在阵地上,最终阵亡。

姚莹

姚莹(1785~1853),清末爱国将领。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安徽桐城人。姚莹关心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倡导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爱国志士的先驱者。他以坚决扞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为己任,以其卓着功勋而名垂青史。

一、关心国运坚决主战

姚莹小时,受到严格家教,师承祖父——桐城派大师姚鼐。他出身科举,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姚莹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与龚自珍、魏源等人交往投契,甚为相得。他注重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常写文章指陈时事利害。嘉庆二十一年(1816)起为官福建,先后任平和、龙溪县令,三年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道光十一年(1831)改发江苏,历任元和、武进知县,迁高邮知州,不久提为淮南监掣同知,护理两淮盐运使。其间颇有政绩,数次被林则徐、陶澍等着名的封疆大吏荐举,认为他才大可用。

道光十七年(1837),因姚莹熟悉情形,被升任台湾兵备道。当时,鸦片输入愈烈,危害日深,姚莹深知这不啻国难当头,因而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在去台湾之前,姚莹就非常注意了解西方各国的情况,读过当时还不多的几本介绍外国的书籍,敏锐地感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威胁。他曾提醒清政府注意英国侵略者的野心,早作准备。特别是在禁烟之后,他认为英国决不会善罢干休。

果然,英军于道光十九年(1839)夏季开始侵犯中国南部海疆。强敌压境,姚莹坚决主战。姚莹知道,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战守困难,稍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坚信民心可用,因此他一到台湾,便与总兵达洪阿“预为战守计”,团结全台文武军民,筹备海防。命令所属各级官兵,修整炮台船只,铸造枪炮弹药,训练水师,加强巡逻,坚决打击鸦片走私,防止敌船偷渡。

二、保卫台湾名垂青史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舰船四十余艘及4000名士兵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出姚莹所料,七月十七日,一艘英国侵略军的双桅帆船,在我台湾西南沿海游弋了两天之后,偷偷驶进鹿耳门,伺机泊岸。这时,在英船北侧的海面上,姚莹派出一队兵船,枪炮齐鸣,敌船四周顿时腾起一股股冲天的水柱。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英船惊慌失措,一面放炮抵抗,一面狼狈而逃。由于姚莹准备充分,英军侵袭阴谋遭到挫败。慑于台湾沿岸的严密防务,英军整整一年没敢冒险进犯。

姚莹并没有放松自己的警惕。他积极防御,把台湾17个重要海口和澎湖七口全部设防,同时经常派人或亲自巡视察看。在他的主持下,台湾防务日渐巩固。

第二年七月,英国又派三桅船舰三只,第二次侵入台湾,但因无机可乘,怏怏而退。九月十三日,转而靠近鸡笼港(今基隆),向我海岸炮台开炮。我守军奋勇还击,炮中敌舰,敌舰桅杆中折,死者不计其数。这时,鸡笼附近四乡居民、“屯丁乡勇”、守军水兵合于一处,围追堵截,大获全胜,共击毙和俘虏敌军160人,获新式大炮十尊。十月十九日,英军再次窥伺鸡笼,声言必要救回被俘英军。台湾海岸守军开炮还击,军民携同作战,终又将敌军击退。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清与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主和派妥协投降,把战争责任推给了抵抗派。在议和交换战俘时,英人璞鼎查诡称曾被姚莹俘虏、处决的英军是“遭风难民”,姚莹抗英之举实乃“冒功欺国”。清朝大臣怡良等人对此随声附和,姚莹和达洪阿竟被坐罪逮问。这一决定震动朝野,多有“见其功,未见其罪”的议论;特别是姚莹与之共同抗战的台湾军民,更是义愤填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姚莹被解到北京。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道光帝也感到致罪于姚莹不合情理,便在姚莹人狱六日后,降旨以同知直隶知州,发往四川效用。不久,又遣往西藏治狱,往返六七千里,道经绝漠,历尽辛苦。

在藏期间,姚莹尽管身遭贬谪,环境恶劣,他仍搜集了大量有关边疆的材料,了解周边各国的情况,写下了长达60卷的介绍西藏地区、藏外以至西洋各国情事、诸教源流的《康輶纪行》一书。

道光二十八年(1848),姚莹病返原籍。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帝登位,他被重新起用,任广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病逝。

葛云飞

葛云飞(1789~184),清末爱国名将。字雨田,又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葛承陛,曾任江西长淮千总。鸦片战争中,葛云飞曾镇守定海,率领军民英勇地反击了英国侵略者。

一、以正以诚唯忠唯勇

葛云飞从小就志向远大,既好读书,又爱习武,努力学习军事。他30岁考举人,35岁考中武进士,先后任浙江水师守备、瑞安协副将。经过五次提升,于道光十九年(1839)擢任浙江舟山群岛定海镇总兵。着有《制械制药要言》、《浙海险要图说》、《名将录》及诗文数十卷,后人誉称他是“文武兼通”的将领。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这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葛云飞十分敬仰岳飞,更是把这两句话牢记心底。他在戎马生涯中,特别注重严于律己。他以诚待人,正直清廉,勇敢刚毅,爱兵如子,身先士卒。他的品德,也感染了属下官兵。

葛云飞在浙江瑞安任副将时,亲笔写过一副对联,并把它悬挂在将府的大厅里。这副对联是:“持躬以正,接人以诚,任事唯忠,决几唯勇。”充分表达了他为国为民、一心报国的志向。道光十九年,他任浙江定海镇总兵时,随身携带了两把宝刀,一把刻着“昭勇”二字,另一把刻着“成忠”二字。意思是卫国杀敌,生死不惜。一副对联,一对宝刀,是葛云飞一生忠于自己誓言的历史见证。

二、反对投降收复定海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国侵略者对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七月,英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强占了定海。这时,葛云飞因父亲去世正在原籍服丧。一得知定海失守的消息,他立即奔赴镇海前线,担负起御敌守土的重任。

定海失陷后,清廷派投降派的首领之一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办理军政要务。伊里布主张对英妥协,放弃定海,葛云飞坚决反对,他认为定海是控制整个华东地区海上交通的咽喉,一定要收复。伊里布不但不支持葛云飞的主张,反而强迫他参加同英国侵略军的妥协谈判。在谈判中,葛云飞立场坚定,针锋相对,对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无理要求坚决予以驳回,谈判没有达成协议。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葛云飞要求亲自带领军队,水陆两路挺进,迫使英军交出定海,然后释放俘虏。伊里布迫于当时形势,勉强采纳了葛云飞的意见。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鹏、江浙处州镇总兵郑国鸿随调协助葛云飞收复和守卫定海。英军见清军来势勇猛,只好先撤出了定海。

同年八月底,英军第二次北犯。葛云飞请求上级增兵支援,但一直得不到支持。九月,英军头目璞鼎查率舰船29艘、海军两千余人,再次进犯定海。九月二十六日上午,葛云飞得到英军开始进攻定海的消息,即于玉、郑两总兵共同部署战斗任务:王锡鹏守城西,郑国鸿守城西南,葛云飞守易攻难守的半塘。三总兵与部属一同宣誓:“城亡亦亡,不离定海半步!”从九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英军动用四十多艘舰船,一次义一次地发动进攻,仍未能占领滩头阵地。这五昼夜的激战,定海5000名守军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英军有精良的武器,并不断地得到增援,清军装备落后,使用土炮、原始刀箭,孤军无援,粮弹不济,伤亡惨重。

十月一日,英军经过充分准备,集合所有兵力,发动全面进攻。王锡鹏、郑国鸿在激战中相继牺牲,城西和城西南阵地失陷,敌军向葛云飞坚守的阵地蜂拥而至,三面夹击半塘。葛云飞头扎青巾,身穿麻袍,脚登铁齿靴,冒着敌人的炮火,一边指挥战斗,一边亲手操炮轰击敌人。最后,他带领剩下的二百余名勇士冲向敌阵,与敌人肉搏厮杀,吓得敌人胆战心寒。葛云飞在全身布满四十多处战伤的情况下,还亲手杀死了英国军官安突德。葛云飞也力尽牺牲,定海失陷。

裕谦

裕谦(约1795~1841),清末爱国将领。原名裕泰,博罗忒氏,字鲁山。蒙古镶黄旗人。裕谦为官清廉,思想开明,忠君爱国,英勇对敌,表现了反侵略的英勇气慨。

一、为官清廉思想开明

裕谦家世代为官,他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巾进士,历任知府、按察使、巡抚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署理两江总督。他为官清廉,比较关心民间疾苦,特别注重教育,曾动员各地捐款兴办义学。

道光二十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七月,英军北犯福建、浙江,攻陷定海,两江地区震动。九月,道光帝听信琦善谗言,将力主抗战的林则徐革职查办。裕谦痛恨琦善之流的投降媚外,上疏为林则徐极力辩护。他还接受林则徐的推荐,把魏源聘为幕僚。

同年九月,裕谦由宝山赴上海,切实整顿东南防务。他查明江苏沿海口岸原有炮台多陈旧不堪,建议添铸3000~8000斤的大炮数十门,重建炮台,分口排立,严阵以待。他在江宁省赶制盘螺丝抬炮1000杆,分发水陆各营,选精壮兵丁,勤加练习。次年春,裕谦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裕谦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我水师暂避其锋,乃权宜之计。他主张简练水师,讲求船械,以为长治久安之计,流露出学习西方船械的开明思想。

英军退出定海后,裕谦认为事情并未结束。他抓紧时间救济、招抚难民,严禁官兵骚扰百姓。对于有过汉奸行为的人,他分别情节,只惩处首犯,小有过失者则教育了事。他广征武士,还出告示奖励人民擒杀侵略者。

裕谦估计英军可能再犯,对于定海防务提出了60条详细意见,包括增添陆军,添拨大炮,制补军械,修理制船,浙江提督按年巡阅定海等项。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他的这些主张并未能完全实现。

二、殚竭血诚身先作则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战事再起,璞鼎查率军犯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裕谦得报,一面飞调江宁北旗官兵800名,寿春镇标官兵1000名,兼程前来镇海以便调遣。当时镇海军兵数千,裕谦直接指挥的不过徐州一部及手下亲兵,其余军队皆隶属提督余步云。裕谦与余步云约好分险驻军,由余步云守招宝山,知府黄冕守金鸡山,裕谦坐镇军中。余步云本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竟称病不来。

十月一日,英军攻陷定海,镇海危在旦夕。英军集结北上,全力扑向镇海。裕谦知道镇海兵单,援军未至,余步云又首鼠两端,知道事无可为,决心以死报国。他激励将士凭城固守,同时将军中全部文件转移至嘉兴行馆,安排家属后事,遣散幕僚,让他们暂避城外数里。

十月十日凌晨,英军兵临城下,裕谦登城督战,他亲擂战鼓,士气大振,一时间硝烟弥漫,杀声震野。但由于余步云临阵逃窜,致使宝山军无主帅而溃散,牵动金鸡山阵脚,黄冕军亦败。英军乘势猛扑,一时枪炮齐发,弹如雨注,清军的原始武器抵挡不住,守兵皆散。

裕谦见大势已去,悲愤万分。他徒步下城,向着西北方向叩头遥拜,举身投水,被千总马瑞鹏救出。英军恨裕谦入骨,出十万金购其尸体,马瑞鹏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裕谦秘密送一小船上。舟行五里,裕谦停止了呼吸,但死不瞑目。追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号“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