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
5832600000014

第14章 孙武(3)

出征之前,吴王阖闾与孙武一起探讨了有关军事问题。吴王认真地问孙武:“这次作战是在双方互相争夺地方,争地作战,谁占领了它,就对谁有利。现在敌人已先占据了争地,凭据着险要保全有利态势,简练兵卒,或者出击作战,或者坚守不出,都很便利,而我军去主动进攻,要拿下这块争地该怎么办?”孙武自信地回答:“这个微臣早已仔细考虑过了,对于在争地作战,其作战方法是先要懂得能让地才能得地,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它。既然敌人已占据了争地,就要慎重行事,不要去强攻。可以引军佯走,大张旗鼓,向敌军战略要害之地迅猛进军,一方面拖曳柴草,扬起尘土来迷惑敌军的视听,另一方面分兵把我精锐部队秘密潜伏在敌增援部队必经之路上。敌人见我军攻打他的要害之地必然要离开争地前去救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占领争地。总之,敌军想要占领的地方,我们不妨先让给他,敌军要放弃的地方,我们就去夺取它。这就是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方法,是获得全胜的战法。”(杜佑:《通典》,引孙子佚文)由于战前孙武谋划得十分周密,准备十分充分,所以这次吴肄楚攻克养城之战进行得很顺利。战争首先是从讨伐在夷城(今安徽省毫县东南)的徐君章禹开始的。因为吴国上次灭掉徐国的时候,徐君章禹剪断了头发,带着他夫人迎接吴王,表示诚心降服,吴王阖闾也宽待了徐君,不想徐君是诈降,寻个机会逃到了楚国,楚国就筑夷城给徐君,让他与吴对抗。孙武首先从伐夷开始就师出有名了。孙武作战从开始就隐蔽了吴军最终要攻克养城、擒杀二公子的战役企图,达到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伐夷”是佯动,目的是混淆楚军视听,使之无法判断吴军的真正企图。

孙武率领吴军以急行军速度横渡江淮等巨大河川,向西北奔袭夷城,吸引了楚军的注意力,拔掉了将来要攻打养成的障碍,这样就避免了将来在攻养城时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孙武估计在养城的二公子已有防备,楚军还没有疲惫。所以,又调转兵锋,向南长驱500余里,渡过淮水,疾“侵潜、六”(潜,今安徽省霍山县南。六,今安徽省六安县北)(《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果然这招迫使楚国出兵前来救援,当楚军左司马沈尹戌率军驰援抵达潜、六地区的时候,吴军扭头就走,耽于机动,不肯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看到潜城已残破不利防守,遂迂潜城守备力量于南风(今安徽省霍山县北)。在这同时,吴军另一支人马已溯淮而上,“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孙子兵法·军争篇》),舟行数百里直扑楚国要邑弦地(今河南省息县南),把弦邑团团包围,摆出一副要攻占弦邑的架势,引诱楚军前来救援,再把楚军调动出来。当楚军在左司马戌、右司马稽领兵救援弦邑刚刚抵达豫章地区的时候,吴军第二支军队见达到目的,于是整军而还。在战役行动中,吴军两支军队训练有素,出色完成了孙武的战役部署。楚军在极短的时间里两次被调出老巢,辗转数百里,处处扑空,劳而无获,将士沮丧,军力疲惫。孙武见“敌人开阖”便号令三军实施战役突袭,以“脱兔”般动作,一举攻陷养城,擒杀二公子,达到了“敌人不及拒”的效果,用最少的代价,获得了此次战役巨大胜利。

孙武初试兵锋,充分显示了杰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威震三军。吴王阖闾见政治异己已被剪除掉,王权的潜在威胁已消除,又在这次疲楚之战中处处主动,打出了吴军气概,当孙武凯旋的时候,吴王阖闾急切地问孙武和伍子胥:“是不是乘此役之胜,长驱直入,一举攻下楚都郢城?”孙武恭敬地回答:“大王,我军这次行动虽获全胜,只是使楚疲惫了,并没有消灭其主力,我军相对来说也感到疲劳,还要休整一番,静待时变,不可急于求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吴王于是命令全军将士继续经武整军。

这次战役,是孙武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他出色地实践了“疲楚误楚”战略,以机动作战和突击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手段,取得了战争的全胜。

吴王阖闾即位以来,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两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一是控制钟吾国,伐灭徐国。吴王阖闾攻伐这两个小国决不仅仅是为了惩罚他们私下放了二公子;主要是因为这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两国地处淮水下游北岸,很早就依附于楚国,特别是徐国勾结楚国对抗吴国已有长达70余年的历史,是楚国从侧背威胁吴国的最重要的据点。如果吴军西进伐楚,两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南下切断吴军的后路。二是克养之役,与第一次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除了为吴王阖闾扫清了争夺王权的隐患外,还廓清了楚国在淮水中下游用以“扜吴”的势力,完成了吴王阖闾破楚战略布局的第二大行动。完成这两步行动后,君臣进行了反复谋议,要击败楚国,先要解除越国。

越国传说是夏禹的后裔所建,大禹当年治理水患来到南方,曾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活动,召集诸侯“乃大会计治国之道”,所以此地名为会稽。大禹在这里“因传国政,休养万民”,他死后也安葬在会稽山。夏禹的后代少康即位时,把自己的庶子无余封在这里,以免夏禹陵庙的祭祀中断。无余就建立了国家,名为“于越”,无余是越国的始祖。越国起初和吴国都依附于楚国,自吴王寿梦叛楚以后,越国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楚国在吴国身后的重要盟国。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开始伐越,战争结束后,吴军俘虏了大量越军。吴王余祭让俘虏做了吴宫守门人,并负责看守船只。当吴王余祭视察船只的时候,被守船人刺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越两国自此以后成了“仇雠敌战之国”。(《国语·越语》)越国的力量也是在不断地壮大,先后在公元前537年、公元前518年从楚伐吴。到了吴王阖闾时,正好是越国无余的二十余世子允常在位。史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国这时的疆域已“南至句无(今浙江省诸暨县),北至御儿(今浙江余杭县),东至于鄞(今浙江奉化县),西至于姑蔑(今浙江衢县)”(《国语·越语》)。广运数百里,国都于会稽,已蔚为南方大国。面临着越国的崛起,吴王阖闾即位之初,就命令伍子胥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修筑阖闾王城。王城的设计施工重点在于防御越国。“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越春秋》卷第四)。“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把东面的城门堵死,就是为防备越国的进攻。吴王阖闾决定主动出击,给越军以重创。为了使自己发动战争师出有名,阖闾采取先礼后兵的手法,在阖闾五年(公元前510年)夏,派使臣去越国进行谈判,表示希望越国能够跟从吴国一道讨伐楚国。越王允常接见吴国的使臣,对使臣说道:“你们吴国不遵守从前与楚国订立的盟约,现在又抛弃进贡于你的越国,打算消灭与之交往亲近的友邦,鄙国不能从命。”吴王阖闾听到使臣的报告后打算用兵。不巧,这一年岁星在越国上头,按照当时观念是不利吴国进攻越国。面对天命的挑战,吴王阖闾多少也开始犹豫起来,孙武这时挺身而出,以其千古兵家的魄力力劝阖闾用兵,以解除将来伐楚的后顾之忧。孙武说:“自古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战而胜人,功业超众,是因为他们能首先对敌情了如指掌,这叫‘先知’。而先知不可以求神问鬼,不可以用相像的事物来比附猜测,也不可以用日月星辰运行度数去验证,必须依靠人的自身力量去努力深入地了解敌情。”孙武的话打动了吴王阖闾的心,他解除了疑虑。于是吴军全线出击,杀入越国境内,打败越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吴王阖闾从越国回兵后,又加紧修固了城池,增强守备力量,尽量把越国北上犯吴的威胁减少到最小程度。吴王曾就此问题专门与孙武一起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问孙武:“将来我军攻打楚国,越国趁我空虚,侵犯我国,我们就得在本土进行抵抗。在本土作战,按照将军兵法所言属于‘散地’,这种情况下作战,士卒顾家,应该坚守不出,不与敌军较量。但是如果敌军进攻我小城,掠夺我田野上粮食牲畜,不让我们出去打柴拾草,堵塞我交通要道,待我消耗殆尽,再发动攻击,这该采取什么方略呢?”孙武说:“如果敌军真的敢于来犯,深入到我都城的话,那么在他们背后将有许多我们的城邑。这时敌军由于远离本土,土兵往往把军队看做了自己的家,他们会心志专一,舍生忘死,勇于战斗。而我们的士兵处在本土,留恋故乡,往往不愿死战,常常抱有求生的欲望;用这样的军队排列战阵,战阵一定不会坚固;用这样的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一定不会获胜。最好的办法是集结军队,积聚粮食,储备布帛,保城备险,同时派遣轻装快速部队出奇兵切断敌军的后勤补给线。敌军挑战我军坚守不出,粮食等后勤物资又运不上来,到郊外抢掠又一无所获,敌军将士困顿饥馁。我军借机以小利诱使敌军按照我们的预先计划行动,就可以打败敌军。”孙武经过精辟分析,虑解除了吴王阖闾的忧,于是吴军倾其全力与楚争霸东南,爆发了有名豫章之战。豫章地区大致起自今安徽省霍丘、六安、霍山诸县之间,西经河南省光山、固始二县,抵河南省信阳市及湖北省应山县东北一带。吴王阖闾任用孙武,扫清淮水北岸和江水南岸两方面楚国用以牵制吴国进攻的势力以后,吴国来自侧面和背后的威胁即已解除,而大别山以东江淮之间广大的豫章地区则成了吴伐楚国的正面屏障,吴国要想深入楚国腹地,就必须廓清豫章地区的楚国的势力,为吴军前进基地。

战争的起因是从桐国(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背叛楚国开始的。在豫章地区,除了潜、六等国已相继被楚国吃掉,沦为楚国边邑之外,在南近江水一带还残存着群舒和桐国等几个小诸侯国。这些小国虽独立,却饱受楚国残暴剥削和压迫,受尽凌辱。吴国利用这些小国的不满展开了强大的外交攻势,首先分化桐国,使之背叛楚国,接着争取舒鸠国。舒鸠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国吞灭了,舒鸠人对楚国充满了仇恨,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报仇雪恨。这次吴国派人前来,舒鸠人十分高兴。吴国使臣说出了他们的计谋,舒鸠人言听计从,派人逛骗楚国君臣说:“据可靠消息,吴国现在已十分惧怕楚国了,如果这时贵国出兵攻打吴国,吴国会用替楚国去讨伐叛逆桐国的办法来讨好楚国,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千万不可错过了。”楚国君臣听后,认为既然情报可靠,又不用楚国去直接出兵讨伐桐国,还能使吴国惧怕自己,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出兵伐吴。吴王阖闾七年(公元前508年)楚国发兵伐吴。吴军团间惑敌,引蛇出洞。

吴军因利诱敌,潜师待时。这年秋天,在楚国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囊瓦率领下贸然出动。到达豫章地区以后,就把大军驻扎下了,静观吴军的伐桐行动。在前线担任此次战役指挥任务的孙武看到楚军果然中计。孙武采取“卑而骄之”的计谋,作出真的好像害怕楚军而去讨好的样子,把吴国水军调往豫章南部的江水水面上,摆出要替楚国讨伐桐国的架势,继续迷惑楚军;又采取迅速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秘密将吴军主力——陆军,调豫章地区中段的巢城附近集结,等待战机。来到豫章的楚军探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就驻扎下来静候“佳音”,从秋天一直等到了冬天,几个月过去了,仍没见吴军伐桐的“捷报”,楚军内部开始怨声载道,上下矛盾加剧,整个军心涣散,戒备懈怠。孙武抓住战机,指挥吴军主力以闪电般动作突然进抵豫章,向士气低落的楚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顿时大乱,吴军乘势把楚军打得大败,吴军大获全胜。吴王阖闾听到前线传来的捷报,即刻派人告诉孙武和伍子胥说:“寡人想乘楚国现在面临的危机,借我军挟胜之势,一举攻入郢城。不拿下楚国的都城,二位爱卿就不算成功!”接到吴王的旨意,孙武和伍子胥仔细进行了一番谋议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还没到非入郢不可的时候,应适可而止。可以挟此胜之余威,继续扩大成果。孙武调转正在追击楚兵的大军,出其不意,杀到巢城(今安徽省淮南市南),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巢城,活捉了巢城守将公子繁。把公子繁带回了吴国充当人质。巢城是楚国在大别山以东江淮流域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至此这一地区的楚国力量全部被肃清,吴军取得了豫章之战的全部胜利。

孙武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孙武以“伐兵”(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指导思想,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成功地运用了相敌、问敌、诱敌、骄敌、诈敌、动敌、因敌等富有孙武思想一举控制了吴楚必争之江淮流域的豫章地区,从而打开了通往楚国的天然屏障——大别山的东大门,使吴国最终完成了破楚入郢的战略部署。

吴王阖闾即位以来,选贤任能,特别擢拔像孙武、伍子胥等的文臣武将,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即已完成了与楚进行大决战的战略部署。但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仍是摆在吴国君臣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