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员工课
570300000028

第28章 第16课 《基业常青》—愿景,唤醒个体和组织卓越的动力 (1)

在《哈佛商业评论》评出的20世纪90年代两本最重要的管理书籍中,《基业常青》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耗时6年,集数十人之功,研究了18家世界顶级企业的经营理念,表达的是一种普遍规律,是一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书中富于创造性地打破了关于企业管理与运作的种种旧有神话,提供了新颖的见解,并为那些有志于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的领导提供了实际指导,《今日美国》评价其为“继《追求卓越》之后最引人注目的企业研究力作”。

依靠传统的等级、制度、命令之类控制方法已经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怎样应对企业管理的新挑战?如何才能建立一份可长久屹立的基业?也许那些令人崇敬的常青树企业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当今的企业带来某些启示,并成为我们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基业常青》这是一本有关高瞻远瞩的公司的书,是一本能给我们许多启示的好书。

保存核心,有所变有所不变

一家公司即使拥有世界上最珍贵、最有意义的核心理念,如果只是无所事事,或是拒绝改变,世界也会抛弃它。

——《基业常青》

《基业常青》的作者柯林斯认为核心理念是高瞻远瞩公司的基本因素,但是,仅靠核心理念,不曾而且不能造就出高瞻远瞩公司。一家公司即使拥有世界上最珍贵、最有意义的核心理念,如果拒绝改变,世界也会抛弃它。就像沃尔顿所说:“你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因为你四周的每件事情都在变化。想要成功,你必须站在变化的前面。”小华森在他的小册子《企业及其信念》里,深刻地记下一个惊人的警告:一个企业如果要应付世事不断变化的挑战,除了“基本的”信念之外,企业在前进时,必须准备改变本身的一切……。

IBM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丧失了高瞻远瞩公司的地位,其原因就是在表象固守得太久了,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依据时势做出变化。我们在IBM的白衬衫、蓝西装、特定的政策、特定的程序、组织阶层、大型计算机——都看不到IBM“三项基本信念”的影子。蓝西装和白衬衫不是核心价值,大型计算机不是核心价值,特定的政策、程序和做法也不是核心价值。除了本身的核心价值之外,IBM应该勇猛地改变一切。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区分开它们,但核心概念一定不能变。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 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但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公司、一个伟大的公司,唯一不应改变的是核心理念。

我们一定要保存核心,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一切阻碍我们实现伟大理想的东西我们都需要改变,改进那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规定。

海尔对公司员工要求“海尔应像大海,为社会、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真诚到永远,社会才会承认海尔到永远”。这是海尔的核心概念,永远不能变。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按照当时的销售行情,这些电冰箱稍加维修便可出售,但是,厂长张瑞敏当即决定,在全厂职工面前,将76台电冰箱全部砸毁。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钱,而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几乎等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于是职工们纷纷建议:便宜处理给工人。

张瑞敏对员工说:“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 7600台,最后我们生产的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产品。面对消费者,我们的良心何在?在制冷行业,我们的职业精神何在?今天不砸冰箱,明天别人就会砸我们的工厂。”

张瑞敏果断地决定:砸毁这76台冰箱,而且是由责任者自己砸毁。很多职工在砸毁冰箱时都流下了眼泪。平时浪费了多少产品,没有人去心痛;但亲手砸毁冰箱时,大家都感受到这笔损失,因此痛心疾首。

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大锤虽然砸烂了冰箱等有形的物品,海尔却拥有了“真诚到永远”的核心理念,现在,海尔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跨国集团,产品行销全世界。

坚持核心理念,特别是在商业诱惑与专业精神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能够抵御商业诱惑和把握前进方向,不要沦陷为纯粹追利的人。如果整个企业缺乏核心理念,到处弥漫着“无所谓的文化”,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像张瑞敏那样举起“大锤”,进行改变,坚持企业的核心理念。

追求进步的驱动力

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源自人类一种深层的冲动,一种探索、创造、发现、希望、成功、改变和改善的冲动。

——《基业常青》

柯林斯认为驱动力来自一种与生俱有的原动力: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源自人类一种深层的冲动,一种探索、创造、发现、希望、成功、改变和改善的冲动。追求进步的驱动力不是一种枯燥的理性认知,不是认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进步是健康的”,或“健全的组织应该改变和改善”或“我们应该拥有目标”,而是一种深入内心、具有强迫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原动力。

柯林斯认为无论是伟人还是名企,都有强大的驱动力,沃尔顿因为拥有这种驱动力,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仍花时间与他的经理讨论当周的销售数字。就是这种驱动力,促使花旗集团发展成为遍布世界的金融机构;迪斯尼辟建出迪斯尼乐园,在根本没有市场资料预示这个疯狂的梦想有没有需求时,就拿公司名声作赌注。

柯林斯认为永远可以做得更好,永远可以进步,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可能性,但你必须保持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向前做下去。

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于现状的人。任何事情,只要你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能变得更好。有人曾把世界比成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

黛安妮是美国一家大时装企业的创始人。她23岁的时候,从父亲那儿借款三万美元,自己开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同丈夫分居以后,她将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时装企业。现在年销售额达200万美元。接着,她又办起一家化妆品公司,还同其他公司合作用她的名字作商标生产皮鞋、手提包、围巾和其他产品。她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切。

这位时装企业的女强人对成功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她说:“如果把生活比做旅程,成功便是在沙漠中来到一片绿洲,你在这里稍事休息,举目四望,欣赏一下这里的景致,呼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再睡上一个好觉,然后继续前进。我认为成功就是生活,就是能够享受生活的一切——既有欢乐和胜利,也有痛苦和失败。”

黛安妮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是总知道自己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而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黛安妮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不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超越自己,永远只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

美国富兰克林人寿保险公司前总经理贝克曾经这样告诫他的员工:“我劝你们要永不满足。这个不满足的含义是指上进心的不满足。这个不满足在世界的历史中已经导致了很多真正的进步和改革。我希望你们绝不要满足。我希望你们永远迫切地感到不仅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而且需要改进和提高你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