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68900000068

第68章 周逸群—强硬如钢铁的红军将领

【英雄档案】

周逸群(1896~1931),字立风,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籍贯:贵州铜仁。

英雄历程:

1919年,前往日本留学;

1924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

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5月,创建洪湖赤卫队,后担任红六军政委;

1930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任政委;

1931年5月,在视察工作时遭到伏击,同年5月20日阵亡。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黄埔新星拜见孙中山

1924年10月,周逸群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在学校,他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

周逸群进校时就有一个愿望:“有机会可以拜见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于是,他与贵州同学李侠公商量,决定联名写封信给孙中山先生要求接见。他连夜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并让李侠公、蒋先云等同学签了名,第二天就把信连同他主编的几期《火星社》和《贵州青年》杂志给孙中山先生寄去了。信投了出去,周逸群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自己的这个愿望能否实现。

第四天上午,周逸群收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亲笔回信。他激动得眼角都潮润了,忙去告知李侠公、蒋先云等同学。下午三点整,孙中山先生神采奕奕地在庄严的元帅府里亲切地迎见了周逸群、李侠公、蒋先云等几位联名写信的同学。

孙中山先生同大家握过手后,亲切地问:“你们中哪位是周逸群?”周逸群马上站了起来,恭敬地一躬身,答道:“学生就是!”孙中山见周逸群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既有军人风度,又有文人气质,不住地微笑着点头。周逸群随即向孙中山汇报了日本留学界对国民党改组的种种看法。

应大家的要求,孙中山先生给大家进一步讲解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含义。孙中山拿着《贵州青年》翻阅,指着周逸群写的一篇题为《三民主义与贵州》的文章,赞扬他抓到了问题的要害,并指出,解释三民主义,必须依据国民党改组后第一次代表大会宣传的精神,不能离开三大政策。

孙中山先生给周逸群等人同学讲了当前形势,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肯定与称赞。会见后,孙中山还特意设便宴招待大家,又派车送他们回军校。

战场上儒将风范

周逸群中学时期就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崇拜著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

1919年,周逸群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经济学。不久,国内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周逸群为首的留日学生纷纷组织起来,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声援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年初,周逸群回到上海与恽代英一起,以笔作武器,在上海《新建设》上发表《革命与统一》等文,歌颂党的统一战线和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5月,创办《贵州青年》,宣传革命思想,唤起青年觉悟,受到团中央的重视和肖楚女的推崇。10月,周逸群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并受到孙中山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后担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1928年,周逸群与贺龙在湘西北地区举行桑植起义受挫后,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1929年春,周逸群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运用“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挫败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

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江北汇报工作,途经湖南岳阳贾家凉亭时,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洪湖人民仍然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上长莲苔,莲苔年年把花开,莲花时开时又谢,烈士鲜花永不败。”表达对周逸群的无限哀思。

【英雄无悔】

周逸群用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了 “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的诺言;他用顽强的战斗精神与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诠释了“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的含义。无论历史如何变幻,回首英雄走过的人生历程,心中便油然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