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变通
567900000022

第22章 变通的最高境界是以变制变(2)

公元一世纪欧洲有句著名的格言:“不容许修改的计划是坏计划。”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不断变幻的景观,向前跨进,你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景象。因此,我们要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一位美国作家介绍说:

“一旦在我的头脑(计划)中有了些什么,那么要释放它们,顺其自然,这可能很难做到。我所受的教育是成功,或成功地完成一项计划需要坚持不懈。然而,随之而来的不变通会制造出大量的内部压力,常常会惹恼他人或感觉迟钝。”

“我喜欢将我写作的大部分工作放在凌晨去做。我可能是怀着这样一个目的,以这本书为例,我在别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完成一两章的写作。但是如果我的四岁女儿提早醒来,跑上楼看我,那会怎么样?我的计划确实改动了,但是我如何来反应呢?或者,我可能会有在上班前出去跑一会儿步的想法。若是从办公室来个紧急电话,必须略过跑步,那么又会怎样呢?”

我们都碰到过这种情况,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的计划临时有变;我们想到的事情没有如期发生;有人爽约;你挣到的钱比你认为的少;有人没经同意就任意改动你的计划;你的时间比你计划的要少;发生意想不到的事——它们在不断地发生着。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是真正重要的?

当我们的计划需要改变时,也许我们会感到受挫。然而,这取决于你的重点是什么。是坚持某个死板的写作计划还是亲近你的四岁女儿更重要?错过一次30分钟跑步同将混乱的东西整理好等值吗?最普通的问题是:“什么更重要?是得到我想要的,保持我的计划,还是学会顺其自然呢?”很明显,要想成为一个更善于变通的人,你必须在大部分时间中对灵活性所给予的重视胜过坚持死板。工作中我们发现预计计划的某一部分会改变,实际上这是有助益的。

我们知道,目的的设定是遵循“SMART原则的”。即明确的(Specific)、可量化的(Measurable)、切实可行的(Activable)、注重结果的(Resultoriented)、有时间限制的(Timelimited)。

那么,与目标的设定相对应,计划也应有一定的标准。那就是:计划是为了达到目标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目标为导向,适时地修正自己的工作计划。

修正计划,并不是修正目标。如果更改目标已成为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

大目标一旦确定,不可轻易更改,尤其是“终端目标”。可以修正的是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达到“终端目标”之前各个“路标”——过程目标。英国有一句谚语讲得很巧妙: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说的就是要修正计划,但不是修正目标。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山,一个叫小水,他们住在同一村庄,成为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居住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远地去做生意,于是同时把田产变卖,带着所有的财产和驴子到远地去了。

他们首先抵达一个生产麻布的地方,小水对小山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小山同意了,两人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接着,他们到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有很高的利润!”

小山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捆在驴背上,要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

小水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驴背上的麻布。

他们继续前进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小水就对小山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小山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在驴背上,何况我们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烦了!”小水把毛皮都换成药材,还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也缺少麻布。小水对小山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很便宜,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小山再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变来变去呀!”小水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小山依然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回到了故乡,小山卖了麻布,只得到蝇头小利,和他辛苦的远行不成比例。而小水不但带回一大笔财富,把黄金卖了,便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小水在行程中能够根据形势随时更改计划,使计划更有利于自己获利,而不像小山顽固地守着一个计划不懂得变通,最终小水能获得大笔财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也指出:“你将发现,如果你的工作计划变得更加灵活,那么一些美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你会觉得更放松,但你不会损失任何生产力。你甚至可能会更加多产,因为你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在‘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焦虑和烦恼上。”你能够遵守最后的期限,达到绝大部分的目标,并且完成你的责任——尽管事实是你可能必须轻微地改动自己的计划(或甚至是完全地变更)。但是,最后,你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更加轻松。因为,如果万一你的计划必须要改动,他们将不会感觉像如履薄冰一样。

计划是达到目标的助梯。在奔向目标的途中,外界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果此时你仍固守原来的计划不放,而不愿尝试改变一下路线,你有可能会偏离你原有的目标而失败。此时,你需要有一个变通的头脑,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计划。请记住: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

阅读思考题:

1你有没有制订工作计划的习惯?

2你在实施工作计划时,是否会定期检查、调整?

3你认为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在变化中“充电”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不再被认为是上学时的事。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已经没有时间的分隔、人员的界定和学习场所的限制。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只有对工作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职员,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布留索夫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可能,那就绝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思考方法,就要善于在工作中捕捉知识,掌握更新的工作技巧,构建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适应工作和时代的要求。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树。

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

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无论是就业者还是求职者,除了努力工作外,都应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再学习上。只有经常地磨斧子,斧子才能更加锋利,才能更好地披荆斩棘。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有米勒·佩利的学习意识,就会做得像米勒一样好,甚至比他更为优秀。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米勒·佩利生活在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中,因为兄弟姐妹比较多,他刚刚高中毕业,就不得不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到一家百货公司去打工,每周只能赚3美元。但是,他不甘心就这样工作下去,于是他每天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想办法充实自己,努力改变工作的境况。

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后,他注意到主管每次总要认真检查那些进口商品的账单。由于那些账单用的都是法文和德文,他便开始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仔细研究那些账单,并努力学习法文和德文。

有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惫和厌倦,就主动要求帮助主管检查。由于他干得非常出色,以后的账单就由他接手了。

过了两个月,他被叫到一间办公室里接受一个部门经理的面试。他感到困惑,因为自己目前的职位是部门中最低的,而且加入公司的时间也不长,于是他便问经理为何选自己当接班人,经理说:“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40年,根据我的观察,你是唯一一个每天都在要求自己进步,不断在工作中改变自己,以适应工作要求的人。从这个公司成立开始,我一直在从事外贸这项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个像你这样的助手。因为这项工作所涉及的面太广,工作比较繁杂,需要的知识很庞杂,对工作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特别高。我们选择了你,认为你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我们相信这一选择没有错。”尽管米勒·佩利对这项业务一窍不通,但是,凭着对工作不断钻研、学习的精神,他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半年后,他已经完全胜任这项工作了。一年后,他接替了经理的工作,成了这个部门的经理。

有一句美国谚语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都是错失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门进入的机会。”只有对工作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职员,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