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环球东宋帝国
5672000000055

第55章 55琉求此岛

55琉求此岛

东宋船队总船长是由经验丰富的李海担任,在召集了一批船员之后,带着东宋船队四艘改良型双塔神舟在琉球登陆,远远望去,四艘与宋代船舶外形相差甚远的大船,其巨大的轮浆猛烈的波动着海水颇有一种震撼之势,。

琉球此岛,人迹罕见,若不是因冬季,茂林长草,将不乏绿意。

这一路上,偶尔能见到些忙碌的宋人,多是来自福建浙江一带,在沿岸不少地方亦建有简陋的聚居地,随着造船业在新思维的冲击下,涌现出一批新式的造船,让横跨海峡变得不再是一场难于想象的事情,也让很多宋人意识到,琉球所产的农作物运往大宋越来越可行,这家门口的土地,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当然即便如此,仍旧有很多宋人不愿意去琉球种植作物,先不说琉球海域的无数暗礁,再就是岛内的瘴气也足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更何况琉球内陆,因当地土著人的存在,宋人尚且未能深入,一些不太友好的部落甚至已经多次攻击了登陆的宋人。而此时的大宋官府也无力无心去治理蛮荒的琉球,对于没有武装的宋商来说,无法用武力去抵抗土著人持续骚扰,而一些聪明的宋人则使用大宋物资去贿赂土人,貌似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做法,在宋人之中流行开来。

东宋船队到来之前,东送船场已经现行派人登岸探路,当四艘双塔神舟号抵达之后,远远望去,一片低矮的山麓前已经有了大片临时搭建的帐篷,住了些宋人,他们便是东宋船场之前派来考察地形之人,帐篷的旁边立着一面旗帜,楷体大字:东宋。

李海下了船,这里的管事名叫李龙,三十多岁,是绍兴人士,原本在东宋船场做事,后因表现出色,被提拔为东宋船场试航员,率先抵达琉球选定登陆点,以便于接待船队的到底。

二人相见,寒暄之后,便谈起来这一代的土地归属,那李龙便说,“此处往北皆被万里船行抢占,此处往南尚无归属,如今我等三十人每日做围栏,立标旗,以证此地已有所属,便是为了防止有心之人前来抢夺。”

李龙忽又说道:“此地有一个老渔翁,乃庆元人士,自幼随父来此谋生,对当地土人亦是了解,懂土人语言,对土人多有所助,亦称得上当地部落的座上宾,如若能得到此人相助,在此立足不是难事。”

“此人现在何处?”

“前些日,我带了数人去他居处拜访,未能见其人,便计划等李船长到来之后,我二人一同前去拜访。”

“若是能有他相助,在此建城一座,立名为东宋城,便不是难事,此处海岸水深,亦可以设立码头一座,便于日后物产运输。”

李龙问道,“李船长所言物产是否指棉花?我等在此圈地占田,真是为了种植棉花?”

李海笑道,“陆东家的意思,绝不是只在此处种植棉花,还要在此处建立作坊私塾等,以便同化此处土人,生产布匹,再运往宋国买卖,满载而归,待从庆元返回时,便带上宋国物产,来此岛买卖,如此往来,一来一往,皆是利润。待将来物资丰盛之时,南洋诸国,皆可通商.”

李海又说,”东宋在此经营土地,有一关键便是土人,如今既有此老渔翁懂得土人语言,何不立即将其找来,也好备了礼物去寻那土人酋长说事。”

李龙连连点头。

因蛮荒新地,未曾建有码头,李海带来的四只大船吃水颇深,于是陆青号,庆元好,金福号,瓷王号皆停泊在深水区,此次登岸是划了小船而来。便嘱咐自己的副手,安排登陆,并把所带来的踏犁,龙骨车等各式各样的农作工具、机械,以及食物甚至报刊等各种生活物资,由数十首小船一一运至海滩,即日起,五百人,取当地原木,将着手在此立东宋城。

李海数十人在李龙的向导下,朝琉球内陆而去,李海问,“这老渔翁为何不住在海边,听说这内陆多生猛兽,亦多有热病,更何况那土人分为无数势力,部落间多有战事。”

李龙笑道,“李船长有所不知,这岛的土地之广远超你我所知,土人虽居内陆,但是离海岸也有些路程,以我等脚力,一时半响未必能碰的到,这位老渔翁虽住在内陆,却离最近的土人也有数十里路。琉球多大风,每年夏季,风力凶猛,暴雨磅礴,海边居所,常被摧毁,唯有丛林,才是安全之地。

“如果真是这样,为抗狂风,那这东宋城就不能以木材为料,只能用石材!你可曾亲眼见过土人?”

李龙道:“未曾。听那渔翁说,琉球岛土人也像我中原之地,我中原之地,过去北有金国,如今有蒙人,南有大理,中为我宋,彼此分裂征战,琉球土人亦是如此,彼此间关系复杂。

听说这土人中有一只部落自称当年三国孙仲谋时代,派来那批人的子孙,只因古时航船落后,往返琉球中原时非易事,久而久之,便民风退化,不知孔圣人,退到这土人地步。”

“若是久居琉球孤岛,假以时日,与世隔绝久了,当会退化,好歹如今时代,船舶发达,海上船只多,不仅这琉球乃来去自由之地,不知兄台可知《新学》地理篇,那里面记载在万里大洋正中,亦有小岛,由那小岛向东,有美洲大陆,那美洲大陆再向东还有欧罗巴大陆,如此如此广袤,李某此生若是有幸走上一回,见识那异域风俗,也不枉白活此生。”

“那岛可是夏威夷岛?在下也在《新学》里得知此岛,说此岛风光秀美,气候炎热”

原来这二人皆深受《新学》一书影响,说起来,滔滔不绝,二人也是十分推崇,虽说李龙就任于东宋船场,李海就任于长洲航海院,二者往来并不频繁,如今这一谈,颇有他乡遇知己之感。

此处草木皆深,树林之间隐隐里出现一间草屋,由此望去,破烂不看,渔网,绳索彼此缠绕,想必年份久了。

莫非此处就是渔翁住处,与绍兴民间房屋相比,此处实乃已破乱之地,

“渔翁老伯,可在?”李龙喊道。

见屋内并无回答,于是李龙掀了帘子进去,方知空无一人

李龙自语道,“莫非已不再此居住?”李龙此次再次未能相见,只得先行返回,待他日再访。

一行人到了海边,尚未出森林,便听到海岸有人争吵喊叫,倭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