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生活习惯(全集)
565200000016

第16章 细致生活:小习惯PK大麻烦(3)

过冷或过热的水,都会使牙齿受到刺激,不仅容易引起牙龈出血和痉挛,而且会直接影响牙齿的正常代谢。正确的方法是使用温水。

刷牙不可用力过大。用力过大会造成牙釉质与牙本质之间的薄弱部位过分磨耗,形成缺损,危害牙齿。用力过大的标志是刚使用1~2个月的牙刷即出现刷毛弯曲(在没接触热水的情况下)。

有些人习惯采用的横刷法弊病较多,对牙体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有损害,而且对牙周软组织(牙龈、牙周)也有伤害。应采取不损伤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竖刷法。

习惯小提醒:

每次刷牙后须把牙刷清洗干净并甩干,将刷头朝上置于通风干燥处。尽量每3个月更换一把牙刷。

保护耳朵应精心

耳常弹,耳聪目明精神健。

耳朵像眼睛一样,是人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重要的门户。中医学认为耳朵是人体重要经脉和神经的汇聚之地,堪称“微型人体健康图”、“健康晴雨表”。一旦受损,会造成各种耳疾。因此,我们要格外爱护耳朵。

爱耳习惯

1.少掏耳

许多人耳朵痒了,爱用指甲或火柴棍挖耳朵。事实上,挖耳容易将耳道深处的鼓膜刺破,从而造成外耳腔和中耳腔之间相通,导致病原菌乘虚而入,在中耳腔内引起感染,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鼓膜穿孔,耳道内感染、流脓,势必影响听力,严重的甚至导致耳聋。清洁耳道时,应该用消毒棉签,并且避免过分用力。

“耳不挖不聋”,挖耳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改掉。

2.远离噪音

年轻人热衷时尚,喜欢蹦迪、K歌、在嘈杂的游艺厅打游戏……完全是把噪音当享受。

人的听觉所能承受的极限是90分贝,而歌厅、迪厅和游艺厅的声音强度却超过了115分贝。不规律、高强度刺激的噪音,不但会引起人心理不适,更会伤害听力。噪音对听力是缓慢的、进行性的损伤,而且很难治,它会由偶尔耳鸣变成高调、频繁耳鸣,引起听觉衰弱、耳疲劳,甚至导致失聪。

因此,不要频繁置身于这种嘈杂的环境里,即便是偶尔,也要隔半小时、20分钟就到外面透透气,缓解一下耳朵的压力。另外,在噪音中娱乐,特别是工作的人,最好戴上耳塞或耳罩,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慎选游泳场所

只有选择环境安全、卫生、水质洁净的游泳场所,才会免受细菌感染。患中耳炎者不宜游泳。游泳时最好戴耳套以保持耳朵干燥,避免细菌感染。如耳朵进水,可采用单脚侧跳的方法将水震出,以免引发中耳炎或外耳道炎等疾病。

4.及时治疗耳疾

要随时关注耳朵和听力,因为耳部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长期抽烟、酗酒、熬夜及服用某些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等也会导致耳疾,应慎重对待。

5.拍耳朵有益处

中医学认为,人体耳朵上分布有79个穴位,而人体各部分都通过经络与耳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拍打耳朵,可刺激穴位,按摩经络,促使气血运行,保持相对的生理平衡,使耳膜保持良好功能;还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思维、清神醒脑;活跃肾脏内气,抗衰防老;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管的通畅,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抑制高血压形成。

拍打时掌距约10~15厘米,每次拍打100次,注意不可用力过猛。

要个性,别丢了健康

如今,有的年轻人喜欢在一个耳朵上扎七八个耳洞,再穿上各色各样的耳钉、耳环、耳线,看起来真有个性。但是,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健康隐患。

一些耳钉、耳环都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这样的饰品不经过消毒直接戴在破损、流血的耳洞上,病毒和细菌自然容易侵入,极有可能造成感染,甚至传染性疾病。

另外,过多地扎耳洞危险性非常大。软骨非常脆弱,一旦刺破软骨,造成其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细菌极易侵入造成发炎、感染,使软骨的伤口溃烂,很难治疗。而且,一旦造成发炎,发炎的软骨就会被炎症侵蚀掉,整个耳郭就会出现畸形,在发炎的部位凹进去一块。

因此,扎耳洞一定要选择在耳垂上扎,并到正规的医院用高压消毒的器具,由专业的医生来扎。

习惯小提醒:

CD、MD、MP3、MP4漫天飞,但都会对听力造成伤害。专家告诫,选择耳机时要挑质量好、杂音少的。戴耳机时切不可大音量,耳朵毫无不适的感觉最好,尤其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别为了盖过噪音就开更大的音量。同时,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最好每次不超过一小时,一天不要超过两小时,尤其是睡觉时一定要把耳机摘掉。

别让手机为疾病导航

健康的身体比皇冠更有价值。

当下,手机的流行,使我们被罩在“电子雾”中。手机辐射尤其对人体含水多的组织——大脑和眼睛有损害。另外,手机辐射频率在890~900MHz,辐射比较大,会对脑细胞产生高频震荡,轻则影响细胞的正常工作,重则造成脑细胞的变性坏死。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造成记忆力减退、失眠,甚至会发生情绪的改变。个别人也可能因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畸变形成恶性脑肿瘤。另外,眼球则更容易吸收电磁波,并且其散热功能差,很容易引起白内障等疾病。

下面我们来给日常习惯纠纠错。

1.将手机挂在胸前或腰间

专家指出,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手机如果常挂在人体的腰部或腹部旁,可能会影响生育机能。应把手机放在随身携带的包中,并尽量放在包的外层,以确保良好的信号覆盖。

2.拨电话时手机紧贴耳朵

手机拨出电话而未接通时,辐射会明显增强,此时应该让手机远离头部,间隔约5秒钟后再通话。

3.手机信号越弱,耳朵贴得越近

根据手机的工作原理,在信号较弱的情况下,手机会自动提高电磁波的发射功率,使得辐射强度明显增大。此时把耳朵贴近,头部受到的辐射就会成倍增加。

4.东晃西走接电话

频繁移动位置会造成接收信号的强弱起伏,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短时间高功率发射。

5.私密电话躲到墙角说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角落的信号覆盖比较差,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机的辐射功率增大。基于同样的道理,身处电梯等小而封闭的环境时,也应慎打手机。

6.短信勿狂发

如今,手机短信已经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个新名词“拇指一族”随之出现,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发短信上瘾者。

专家说,“拇指一族”长时间发短信很可能导致手臂麻木、腕关节肿胀、手动作不灵活等症状;频繁收发短信也会影响视力,特别是对仍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紧盯着一个小屏幕,对视力的伤害不小。

另外,编发短信与玩电脑游戏非常相似。那些主要靠手机短信与外界交往的人,很容易变成“游戏脑”。

如果一定要收发短信,最好看一会儿屏幕就休息一下眼睛。每天收发短信应在15分钟以内。

不宜多打手机的几类人:癫痫病患者;心脏病患者;严重神经衰弱者;白内障患者;甲亢及糖尿病患者;孕妇及母乳喂养者;儿童及青少年;60岁以上的老人等

习惯小提醒:

专家建议,不宜用手机长时间通话,可考虑改用固定电话或者使用耳机。如果不得不长时间用手机直接通话,也应每隔一两分钟轮换左右耳接听。

让电视为健康让路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迷恋电视的习惯。除了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供知识、信息、娱乐外,它对我们的健康、行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有人说电视是时间最大的小偷、青少年最大的教唆犯、诸多疾病的来源、造成家庭不和的罪魁祸首、最大的精神污染源,这些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据研究资料表明:只要你每天看电视平均超出3小时,就可能患上“电视综合征”,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常见的电视病有:

1.“电视眼”

电视眼在工作时会刺激人的眼睛,发生眼皮、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干痛难忍,严重者还会使结膜和角膜受损,影响睡眠和食欲。

2.“电视颈”

有些人看电视时头颈部长期维持过伸、过屈或扭斜状态,这样容易引起颈部软组织劳损。

3.“电视腿”

看电视时长期处于坐位,容易引起下肢麻木、酸胀、浮肿、疼痛,甚至引起下肢肌肉痉挛,老年人尤甚。

4.“电视心”

有些人在看电视时,会随节目中的情节产生情绪波动,尤其是老人,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急症。

5.“电视肥胖症”

经常看电视,一方面易缺乏适当的体育运动;一方面有的人在看电视时,还大吃糖果、点心,从而引起肥胖。

6.“电视胎儿”

孕妇长时间看电视除易感到头晕、胸闷等以外,还会影响胎儿发育,尤其1~3个月的胎儿受害最明显,可导致胎儿畸形。

针对以上“电视病”症状,专家提出:电视机放置不应过高,最好是荧屏中心与视线持平;人与电视机距离保持在3米以上;看电视持续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看电视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眼部不适时可戴墨镜;电视机旁安装一个低度灯泡,调节视线免受强光刺激。

另有一项研究表明,电视机内的阻燃物在高温时发生裂变,会产生高浓度溴化二 英和其他溴系有毒物质。二 英具有强烈致癌特点,同时会引发心血管病、免疫功能受损、内分泌失调、流产或精子异常等疾病。

所以,看电视时最好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10分钟左右的通风换气,更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因为二 英对食物有极强的吸附能力。

电视机使用一段时间后,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除尘处理,也可用小型吸尘器对散热孔做简单除尘。

习惯小提醒:

看完电视后最好用温水清洁面部,防止静电污染面部,发生斑疹。

有车族,当心“久坐成疾”

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

如今,有车的人越来越多,可与此同时,“浑身不舒服”的车主也越来越多。他们很多人除了睡觉,就是坐着工作、坐着开车、坐着看电视……一天中坐上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这些久坐者因平时的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过大,开车时又需要全神贯注,情绪异常紧张,很容易导致“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