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称职的员工这样工作
559800000033

第33章 称职不是终点,卓越才是目标 (2)

它们飞过了很多高山、河流和丛林,最后飞到一座小山上。一只小鸟落到一棵树上说:“这里真好,真高。你们看,那成群的鸡鸭牛羊,甚至大名鼎鼎的千里马都在羡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够生活在这里,我们应该满足了。”它决定在这里停留,不再飞走了。

另外两只小鸟却失望地摇了摇头说:“你既然满足,就留在这里吧,我们还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

这两只小鸟继续飞行的旅程,它们的翅膀变得更强壮了,终于飞到了五彩斑斓的云彩里。其中一只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起来,它沾沾自喜地说:“我不想再飞了,这辈子能飞上云端,便是伟大的成就了,你不觉得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吗?”

另一只鸟很难过地说:“不,我坚信一定还有更高的境界。遗憾的是,现在我只能独自去追求了。”

说完,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著地飞去……

最后,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平庸、无所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现状的满足,他们总是对自己说“我做得已经够好了”。读书的时候不认真,工作的时候消极怠惰,慢慢的,你就会对按部就班的生活和贫穷的日子习以为常,麻木地听从现实生活的安排。积极进取的意识慢慢被生活消磨殆尽,对目标缺少了追求的动力,最后就会像一部陈旧的机器一样锈迹斑斑。而真正的强者,绝不会被自己取得的短时的成就冲昏头脑,而是永远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孙广信原来是一名军人,他也更喜欢别人把自己看做一个军人。从军10年的经历,培养了孙广信浓厚的军人气质。他认为“没有拿不下来的山头,没有不敢啃的硬骨头”。他认为做就要做到最好,他曾经誓言“30岁当不上师长就退伍”。但是他的两次升迁机会都被人顶替了,师长梦破灭之后,他无奈地选择了复员,毅然丢掉干部身份,投身到可能更适合自己的商场。

1989年5月,孙广信靠着3000元的转业费和40万元借款创立了广汇集团。

1993年,企业刚刚做大。但是军人的天性,加上“要干就要干第一”的亮剑精神促使孙广信到当时声名显赫的南德和飞龙集团去打工偷艺。据孙广信回忆:“当时我在南德应聘的是集团的办公厅主任;到飞龙应聘的是行政部部长。在这两个位置上,我各打工7天,该了解到的,都了解到了。”回到新疆,他在公司班子会上放言:“用不了5年,我们就会超过他们。”

如今南德不在了,飞龙飞了,孙广信的广汇集团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成为一家横跨石材、房地产、能源、酒店服务、汽车贸易等的巨型企业集团,成了新疆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乌鲁木齐每5套商品房中就有3套是由他的广汇公司开发的。他的集团资产规模上百亿,广汇集团中的54名中层个个都是资产百万以上的富翁,一半以上的人上千万,有15人是资产上亿的富翁。

当有人问他“别人能从你这个亿万富翁身上学到什么”时,孙广信的答案是:“认真。”无论当兵还是经商,他都认为鞋匠父亲给他最大的财富是“认真,要干就要干好”。孙广信说:“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从来没在凌晨3点之前睡过觉。”

只有追求优秀才能活下来,只有做到最好才能活得更好。比尔·盖茨时常告诫自己的员工:“如果大家做得不好,那么,微软离破产就只有18个月!”比尔·盖茨回忆当初创业的经历时说:“我们当时真没想未来我们的公司会怎么样,那时我与艾伦谈论较多的话题是我们在湖滨男校时就多次谈论过的,做软件公司能活下去吗。艾伦说:‘只要我们将它做到最好,应当没问题。’于是,我们继续没命地工作,力求事事做到最好。也正是这种信念,让微软坚持到了今天。”

滴水能穿石,不仅因为它持之以恒,而且因为它的目标始终如一,所以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员工,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生活中最让人痛心的不是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的失败,而是那些本来壮志凌云的员工在追求中停止了自己的进取,满足现状,最终变得漫无目的。只追求最低工作标准的员工往往连最低标准也达不到,只有那些不断追求做得更好的员工才能够成为职场中的赢家。

在职场中,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让自己不断超越过去,向优秀努力。第一个冲向终点的人不一定是起跑最快的人,而常常是那些有强烈的成功欲望的人;工作中最后的胜利者也一定是那些不满足于“够好”,而不断追求“最好”的员工。

积极进取,“我的位置在高处”

穆里尼奥是一位成功的运动和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10枚金牌。在他执教的二十多年里,他又培养了11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一位记者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他说。

穆里尼奥认为,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那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当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那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个世界冠军就满足了,那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个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穆里尼奥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积极进取,不满于现状的人。

曾慧燕幼年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元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社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自己的经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碗”,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经《中报》老板推荐,她转入《香港日报》做了正式记者。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曾慧燕认为,有一种不断前进的欲望在推动着她。“当我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时,这个目标又将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条通往开辟新生活的道路。我并不是总知道自己在走向何处。前进中会发生各种事情,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甚至遇到灾难,但道路也越走越广。我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遇。’”

曾慧燕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现状意味着退步。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为更高的目标做准备的话,那么他永远都不会超越自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甚至会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