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才叫“做了”: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
当前,不管是众多大中型企业还是成长型的小企业,一方面对执行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越来越困惑。
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是:拥有足够的执行力,确实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共识;而越来越困惑的原因则是:尽管下了大力气抓执行工作,但效果还是不明显。
这种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些企业界的有为之士对上述的执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很多机构尤其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重不重视执行的问题,而是执行能不能到位的问题。
一般来说,执行,特别是重要的执行,往往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做很多的准备,它的成败对整个事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考虑不周全、布置不周密,就贸然行动,很容易造成执行不到位,甚至带来比不执行更糟糕的影响,最终结果还不如不执行。
王林是南方城市一家报社的记者,当时报社最缺乏的就是广告业务。
在一次私人聚会中,王林听说自己的一个老同学要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开发区投资,并计划在当地媒体上投放价值百万元的广告。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林认为这是上天给了自己一个在报社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他积极地向那位老同学争取这个业务,最终将其揽入怀中。
因为业绩突出,报社准备提拔他为副社长。
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的那天,王林带上了社里最优秀的记者和广告部成员,计划用大幅版面进行宣传。
奠基仪式结束后,有位老朋友邀请他去吃饭。盛情难却,于是他向记者和相关广告人员交代好工作就去了。
那天,他玩到很晚才回家。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当副社长的梦就破灭了。原因很简单:这天他们出版的报纸犯了一个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原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基。”
而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墓。”
这对一向重视有个好“彩头”的南方企业来说,把“基”写成“墓”,无异于当头棒喝,更何况这是开发区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天。
结果可想而知,老同学一怒之下取消了百万元的广告订单。不仅如此,报社的声誉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准备在这家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客户,也由此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计划。
这样大的失误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经报社仔细分析,得出结论:
一、王林自以为派出的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因此非常放心。不仅如此,他离开之前,还特意请副总编一定对稿子严格把关。
二、记者的稿子确实写得很好,但由于当时电脑还不普及,记者手写的稿件字迹很潦草,“基”和“墓”看起来非常相似。
三、当时还是铅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员那里,他想当然地把“基”字当成了“墓”字。
四、稿子排完版后,交到副总编那里,正赶上副总编家里有急事,于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就签发了。
错误就这样造成了。
事后,报社对相关人员作出了这样的处理:记者和排版工人开除,副总编降半级。
当然,王林被提拔为副社长的事也泡汤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图的他,梦想顿时化为了泡影。
我们常说:一字千金。可此时一个字就值百万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从表面上看,这件事情的前期工作做得很不错:和客户沟通得很好,报社对此也十分重视,派出的是最优秀的记者,而且从副总编到记者到广告人员,都做了安排和交代。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由于没有到位,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还给报社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使得自己的升职美梦化为了泡影。
执行不到位,就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导致极大的浪费,甚至带来加倍的损失。
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曾写专文强调:“不到位,是中国许多单位工作的‘病根子’。员工要更有竞争力,企业要更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到位’两个字上下足工夫,否则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好了,才叫“做了”。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人在执行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在执行时,只是满足于“做”,却不重视结果,不追求“好”。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却收不到任何效果。
仔细想想,“做了”与“做好”,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只是走过场乃至糊弄人,后者却意味着对组织的目标负责、对工作的品质负责。一个人是不是称职,关键就在于他是重视“做了”还是重视“做好”;一个人在执行时是不是抓住了关键,也看他是不是把执行的重心放在了“到位”这两个字上。
无主题变奏:盲目+忙碌=碌碌无为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猎狗们发现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于是就守在洞口等着。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蹿出一只兔子,兔子一见猎狗就吓坏了,立即飞快地爬到了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刚好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之后,老师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有学生回答说:“兔子是不会爬树的。”
“还有呢?”老师又问。
又有学生回答:“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还有吗?”老师继续问。
学生再也找不到问题了,但是,老师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捕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标,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跳出来的“兔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事实上,我们忙碌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什么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解决的,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跑了题”。例如想做饭却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个沙锅不错,买沙锅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场比较价钱,结果在那家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品牌服饰专柜正在打折……到了最后盐没买成,却穿着新衣服在饭店里吃饭。这就是无主题变奏。这是造成我们无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碌碌无为”,这个词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谁又真正理解了它的意义?忙得不可开交,但结果却是“无为”,太可怕了。很多时候我们恐怕都没有把什么叫做“忙”真正地定义清楚。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而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么无非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记得有一首歌的歌词中这样写道:“忙,忙,忙,忙得没有了方向,忙得没有了主张……”其实,瞎忙就像放入一条轨道中身不由己的一个物件,一个被抽打而转动的陀螺,陷入这种状态而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无头苍蝇;忙不到点子上,总在做无用功。这样的忙,有什么用呢?
现实生活中,整日忙忙碌碌但却忙不到点子上的员工大有人在。他们在工作中标榜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但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他们盲目地工作,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却永远也忙不到点子上——由于工作盲目,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上,最后成为什么事也没干成的无效工作狂。
李洁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上并没有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地进入了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因为她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很受老板的赏识。进这家公司没多久,她很快就由普通员工提拔为经理助理。
为此,她工作更加敬业,每天都帮老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同事关系处理的也很好,单位的同事都很亲切地待她。
李洁在这里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得心应手,心情也很舒畅。在这家公司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她是做得最好的。所以,难免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一些关于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李洁,每当接到电话,就积极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很多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她就无法专注于有效的工作上,经理也批评过她,说你做这些虽然帮了同事、同学,甚至对提高公司其他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这些事对你来说毕竟都是无效的,这些无效的事迟早会误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李洁依然故我,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热心地做着她的很多分外事。
一次,总部的老板打电话过来,结果电话一直占线,而这一次老板的电话是通知李洁的经理:有个重要的合同要与他协商。结果,老板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电话打进来。了解电话占线的原因不是因为李洁的经理在洽谈别的生意,而是李洁接了一个电话,正在热心地帮助别人,做那些无效的工作后,老板一句话没说就把电话挂了。
直到有一天,正当李洁在修改一份公司报告时,老板从总部发过来一份传真:李洁工作很出色,也很努力,但是她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才是对她和对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见到的不是李洁,而是一个能专注于有效工作的员工。
结果可想而知,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李洁被辞退了,原因也很简单:她整天忙忙碌碌却一直在做无用功。
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规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我们很难说他们是称职的员工。
我们可以忙,但绝不能在盲目中忙碌。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要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了什么而忙。早上开始工作时,如果并不知道当天有什么工作要去做,就很容易像故事中的李洁一样,把时间浪费在不该做的事情上,最终得不偿失。争做称职的员工,应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现。
缺乏忠诚度,工作成跳板
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对劳方利益的保障力度,赋予了用人单位更多的责任。就在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夕,众多企业开始展开应对措施,有的将临时工全部辞退,有的迫使所有员工集体辞职,之后再竞聘,重新签合同,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消息传出,媒体哗然,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并冠之以“××门”的代号。顿时,网上网下,民众纷纷发言,声讨企业单位此举是有意逃避新《劳动合同法》,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现在,事件已经平息,我们不再评论企业、事业单位的做法是否妥当,倒是可以坐下来反思一番——企业为什么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采取这种措施?
原因在于员工忠诚度的缺乏。新《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员工的约束力,在忠诚意识仍比较淡薄的今天,“跳槽”就像玩跷跷板一样平常和简单,企业将有可能付出比以前大得多的人力资源成本。由于现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年轻的员工,尤其是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80后人才都是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先找一家单位挂着,待积累经验和资源后就跳槽。不少用人单位对80后人才频繁跳槽的现状叫苦不迭。